静脉输液与护理安全外三科唐娟随着医疗手段的提高,医嘱给药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但静脉输液仍是最常用,最有效的给药途径,它具有给药迅速、起效快等优点,但也具有风险较大、安全隐患较大的缺点。如不加强安全管理,会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损失,甚至引发医疗纠纷。因此,静脉输液过程中的每环节都必须严格管理,确保安全。据统计90%~95%的住院患者需要静脉输液治疗,因此规范静脉输液操作,提高输液治疗护理质量,是保证患者安全医疗的重要环节。1药品器具的安全管理1.1输液用具临床上常见输液用具有:输液器、锁骨下静脉穿刺管、PICC管、头皮静脉留置针、头皮针、肝素帽、三通接头等。使用前必须检查输液用具的有效期及包装的完整性。检查包装是否完整的方法:两手轻挤外包装袋,如能鼓起,说明无漏气,则可使用;如不能鼓起,则说明外包装可能有裂缝,用具可能已被污染,不可使用。1.2药物药物从配制到输入患者体内,要经过多个环节,各个环节都要严格进行无菌操作,避免污染药物。使用前要先检查药物的质量,药液有无混浊、变质、沉淀,包装瓶有无裂缝,瓶口有无松动。如发现异常,应考虑药液已被污染,不可使用。药液应尽量现配现用,配制后放置时间不可过久,以免增加被污染的机会。更换药液时,注意药物配伍禁忌。2微粒污染管理2.1微粒污染的成因我国2000版《药典》规定,平均每毫升输液剂中直径10μ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0个,直径25μ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个,输液剂中的微粒来源有橡胶塞屑、炭粒、碳酸钙、氧化锌、粘土、纸屑、纤维素、玻璃屑、细菌、药物微晶等,微粒进入人体,其引起的危害是严重而持久的,包括血管栓塞、肉芽肿、过敏反应、热原反应、静脉炎、血小板减少等。微粒污染的实验研究发现,输液器的质量、进气方式、空气环境、配药用具和入液针剂等都有可能污染大小和数量不等的不溶性微粒,且这些环节的污染最终造成不溶性微粒污染的累加。2.2微粒污染的预防①正确配制药液。打开安瓿前,用75%酒精浸泡砂轮割锯,痕长应小于颈段1/4周,用砂轮割锯时,会产生大量玻璃碎屑,需要再用75%酒精擦拭,徒手掰开,以减少微粒污染。抽吸药液时,安瓿不应倒置,安瓿颈口玻璃微粒污染最多,瓶底最少,但针头触及底部易引起钝针,所以,有报道主张抽吸药液时,安瓿与地面倾斜45°左右,针头置于安瓿底部。自密封瓶内抽吸药液时,减少针头穿刺胶塞的次数,尽量使用一次性针头。②空气环境洁净。操作前,避免扫床、扫地等,减少人员流动3静脉置管的管理3.1选择合适的血管,掌握正确的穿刺技巧,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对血管的损伤,以免出现皮下血肿和渗血。锁骨下静脉穿刺时,如穿刺点和进针方向掌握不好,可引起气胸、血肿、神经损伤等。PICC置管时,要准确掌握导管长度,置管后作胸透拍片,以确定中心静脉导管的位置,防止导管过长或误入颈外静脉。严格无菌操作,保持穿刺部位干燥,避免引起局部感染。3.2置管穿刺成功后,用无菌透明敷料贴覆盖固定,以随时观察穿刺部位的情况,敷料贴边上注明使用时间。留在体外的导管应呈“S”形或弧形固定,导管受外力牵拉时能有一定的余地。更换敷料时应从向心端揭开,动作要缓慢,防止牵动导管。注意观察导管的刻度,判断导管有无滑脱。指导患者置管肢体勿负重和过度活动,以免引起导管脱出或漂移。3.3预防导管堵塞,定时正压封管或更换正压肝素帽。每日治疗结束后用生理盐水20ml冲管,将残余药液全部冲入血管内,再用肝素钠盐水15ml封管,浓度为每ml盐水含100U肝素。应脉冲式封管,当肝素封管液注入剩3ml时,边退针边推封管液,直至针头退出。4并发症的管理4.1静脉炎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最常见的并发症,多是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置管时间太长,而引起化学性或机械性局部炎症;也可因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或同一静脉反复多次穿刺造成局部静脉感染。表现为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红、肿、热、痛。在进行静脉穿刺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合理使用静脉,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选择弹性好、较粗、回流通畅的血管,输注过程中注意避免药液外渗。4.2空气栓塞空气栓塞是一种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的并发症,多由于输液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紧,有漏缝,或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人在旁看护等。中心静脉输液时,由于静脉压低,空气可经导管进入静脉而发生空气栓塞;拔出静脉置管时,由于长期置管血管壁较为僵硬,空气也易进入静脉而发生空气栓塞。因此,在输血、中心静脉输液过程中,应及时更换液体,避免液体输空,在加压输液时应专人守护,防止发生空气栓塞。4.3漏液、渗液输液过程中,药液渗出、漏出血管,引起穿刺部位肿胀、疼痛、局部炎症反应。如果渗出药液刺激性强,如一些化疗药物,处理不及时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严重者致残。因此,在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发现漏液、渗液及时处理,尤其是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要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时方可给药,输注过程中避免输液肢体活动,防止药液渗出。4.4循环超负荷循环超负荷是指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导致患者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而引起左心衰竭。原因多是输液中滴速控制不当,或患者、家属擅自调快滴速,输液器的滴速调节器松紧不稳定等。因此,输液过程中护士应加强巡视,尤其对老年及心肺功能不全患者,要准确调整输液速度,防止发生急性左心衰竭。5.操作过程管理5.1严格无菌操作静脉输液是一项无菌要求非常严格的操作,应把好以下几关:①把好加药关。加药是造成输液污染的重要环节,如锯安瓿时的玻璃碎屑、抽吸药液时注射器的反复抽拉、配药后放置时间过长、反复打开密闭输液系统添加药物等,都是造成输液污染导致热源反应的危险因素,需要严格管理、认真解决。②输液洗手。护士在给病人输液前洗手是预防交叉感染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往往因工作忙、输液病人多,甚至嫌麻烦而忽略洗手。曾有病人说过“如果护士给其他病人输完液不洗手就给我输液我会感到很不舒服,不放心”。所以,输液前洗手是对病人的保护,也是对病人的尊重。③提高穿刺成功率。静脉穿刺过程中由于不成功而反复穿刺、回拉极易造成污染或静脉炎,给病人造成痛苦,甚至引发医疗纠纷。因此当前,在一些医院实行的病人选护士的做法,对护士的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极大地满足了病人的要求。④一人一带一巾一用一消毒。静脉输液用的止血带和垫巾也是造成输液污染的重要原因,如果反复使用不加以消毒灭菌,也是一大隐患。因此,千万不可一条止血带扎到底,一块垫巾垫到底,用后往抽屉里一塞,下次接着用。必须建立严格的使用、消毒制度,做到一人一带一巾,一用一消毒。⑤正确覆盖穿刺针眼。静脉穿刺成功后针眼要用无菌纱布覆盖,不使针梗或针眼暴露。我院多在使用胶布固定,须注意胶布不可随意贴在工作服袖上等不清洁的地方,穿刺针眼要按要求覆盖。⑥保持输液盘清洁。输液盘不是杂物盘,经常看到有的护士在输液时输液盘内放许多东西,棉签、胶布、止血带、注射器、输液器、药品、开瓶器、治疗本等,不管是污染的还是清洁的都堆放在盘内。输液盘不是盛物盘,不是杂物盘,必须保持清洁,不可将污染物品放在其中,防止不必要的污染和交叉感染。5.2严格检查查对严格查对制度是静脉输液的重要保证,如果在输液过程中不认真查对,给病人输错液体、加错药物,其后果不堪设想,许多医疗纠纷就是由此引发的。5.3科学安排输液顺序护士必须根据病人的病情特点和个体状况及治疗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输液顺序和输液速度,以免导致电解质紊乱或循环负荷过重等输液反应。如见尿补钾原则、先盐后糖原则,心肺疾患、高龄患者及婴幼儿需减慢输液速度等。在给病人加压输液时护士不可离开现场,以免空气进入静脉造成空气栓塞,危及病人生命。5.4加强巡视护士必须按时巡视病房,要会察言观色,认真倾听病人主诉,准确判断输液故障和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及时处理。5.5解释与交代护士在输液前向病人解释输液目的和意义,输液后交代注意事项,解答病人关心的问题。在解释交代时要讲究技巧,既通俗易懂又要灵活机动,避免生硬机械。如输液前酌情问小便否,目的在于输液过程中病人排便不方便,最好输液前解决一下。而有的护士就机械地对每位病人都来一句“给您输液上不上厕所”,有的病人就不明白,输液和上厕所有什么关系,甚至有的病人是刚从厕所回来或正留置尿管。输液操作结束后一定要向病人交代注意事项,告诉病人“您有任何不舒服请及时告诉我们”。有的病人第一次输液,出现不良反应极力忍着,以为输液就是这样。因此,护士认真详细的解释与交代对病人很重要。6输液环境管理静脉输液应在一个相对清洁、少污染的环境中进行,配药输液过程中护士要戴口罩,室内要减少人员流动,不在此时清扫床铺地面和更换被服。病人不带着液体到室外、卫生间等公共场所。液体避免阳光直射,需避光的要采取避光措施。降低输液室内人员密度,做好输液环境的净化和消毒。避免因环境因素造成的输液污染。经调查研究发现住院期间患者最担心的是输液的准确性,担心护士加错药、担心护士输错药是患者最关注的输液安全问题。从药品领取到配制、到更换液体、到输注到患者体内,整个过程中都存在不安全因素,每位护士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及各项工作流程,保证输注药物、剂量的准确。健全输液管理制度,从输液操作的规范化、药物配置、输液速度监控、管道管理、输液反应及并发症监控等各个方面进行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另外,还要加强护理文书的管理,包括护理记录、输液执行单、巡视卡、知情同意书等,确保相关文书的客观、清晰、及时、完整、准确。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