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马克思复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的定义: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即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从阶级属性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哲学基本内核),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是世界观和方法论(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基础4、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基本标志。5、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学要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6、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8、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什么?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哲学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人的主观精神(感觉、意志、心)的力量。代表人物: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马赫:物是感觉的复合。王守仁、陆九渊:心外无物、吾心即宇宙客观唯心主义:强调客观(人之外)的精神(如绝对精神、理念、天理、天道、天命、神、上帝)。代表人物:黑格尔(绝对精神)、柏拉图(理念)朱熹(理)、所有宗教。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缺乏辩证观点、半截子唯物主义(唯心史观)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有:是否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而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对立。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体看法。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所遵守的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列宁是怎样界定物质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物质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类谋取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变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同一性在于她的物质性。物质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不依赖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论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4、意识及其能动性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人脑不是意识的源泉,意识的源泉是客观世界。意识不论是正确还是错误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意识能动作用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意识能动性的实现途径就是实践。割裂意识能动作用和物质的决定作用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5、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性统一原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物质和意识、统一性和多样性(或共相和殊相)辩证关系的高度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它是指多样的世界万物是有统一性本质的,这个统一性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在时间和空间中有规律地永恒运动着的客观实在。)(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6、实践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形式(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作为人变革物质世界的活动,实践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这是实践区别于意识的一般本质;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旨在把人的动机、目的、理想转化为某种客观存在,这是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之所在。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2)实践的基本特征:①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它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②实践是人类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它具有能动性的特点。③实践是历史发展着的社会活动,它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3)实践的基本形式:①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②处理人和社会的关系,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③科学实验活动。7、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为: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8、联系和发展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普遍性: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B.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之中;C.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个世界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图画。发展:本质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看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质、必然的联系,具有稳定性和重复性。9、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0、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斗争性)、统一(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两者关系:(1)两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2)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3)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同一性和斗争性都不能孤立的起作用,使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1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意义: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它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际上就是分析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全面地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仅是理解和解决具体矛盾的出发点,而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12、质量互变的辨证关系是什么?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4)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13、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意义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意义:科学的否定观在唯物辩证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是通过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己否定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即否定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事物就不会发展和前进;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即新旧事物又通过否定的环节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