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勤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电子版报第3期二0一一年九月2本期健康教育主要内容一、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倡议书二、盐与高血压三、乙肝防治要点四、如何保护好牙齿3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倡议书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力,是幸福快乐的基础,是国家文明的标志,是社会和谐的象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我县人民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然而,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在带给人们丰富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饮食起居和生活习惯。与吸烟、酗酒、缺乏体力活动、膳食不合理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肥胖等已成为影响人民健康素质的大敌。面对不断增加的生活方式疾病,唯一可行的是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摒弃不良习惯,做健康生活方式的实践者和受益者。为此,县卫生局、疾控中心发起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并提出倡议:一、追求健康,把投资健康作为最大回报,将“我行动、我健康、我快乐”作为行动准则。二、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酗酒,公共场所不喧哗,保持公共秩序,礼貌谦让,塑造健康、向上的公民形象。三、合理搭配膳食结构,规律用餐,保持营养平衡,维持健康体重。四、加强运动,适度量力,不拘形式,贵在坚持。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自信乐观,静心处事,诚心待人。六、营造绿色家园,创造整洁、宁静、美好、健康的生活环境。七、以科学的态度和精神,传播科学的健康知识,反对、抵制不科学和伪科学信息。八、将每年9月1日作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不断强化健康意识,长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在追求健康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愿人人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健壮的体魄,实现全面发展,拥有幸福生活!4盐与高血压9月1日是我国第5个“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口号是“我行动,我健康,我快乐”,主题是“减盐预防高血压”。一、高血压的危害高血压称之为无声的杀手,没有症状,但是会造成很严重的并发症。高血压对机体的损害是潜行性的隐匿的持续损伤,也就是不知不觉之中造成对血管内皮组织的损害,最后造成功能损害。比如损害了脑血管,最严重的就是脑缺血甚至脑梗塞或者脑出血,心脏方面可以造成冠心病、心肌梗死,最后是心力衰竭。肾脏方面是慢性肾脏病,最后慢性肾衰。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出现临床症状及器官功能损害的程度也不同。食盐摄入过多还可增加胃病、骨质疏松、肥胖、肾脏疾病和糖尿病病情等疾病的患病风险。食盐量越高,人群收缩压、舒张压水平越高。与每日食盐摄入量<6g者相比,每日食盐摄入量≥12g者患高血压的风险增高14%,每日食盐摄入量≥18g者患高血压的风险增高27%。二、知晓自己的血压年龄大于18岁以上的人,建议每2年测一次血压;35岁以上的成人每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对易患高血压的人群(血压130-139/85-89mmHg、肥胖、长期过量饮酒、吸烟、有高血压家族史等),建议每6个月测量一次血压。对于已患高血压的病人无论年龄大小至少每月测量一次血压。如果首次测量血压数值为小于120/80mmHg者,认为是正常血压。如首次测量血压数值120-139/80--89mmHg,认为是正常高值血压,建议复查,隔几个月复查一次;如首次测量血压≥140/90mmHg,但小于180/110mmHg,认为可能是高血压,建议每隔1-2周测一次血压,如非同日三次血压均≥140/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如血压未达到140/90mmHg,则继续监测血压;如首次测量血压≥180/110mmHg,认为很可能是高血压,5建议立即降压治疗,到医疗机构做进一步检查;密切监测血压,直到血压降至安全范围。三、降压从减盐开始减盐降压法,适用于所有治疗或预防高血压的人群。长期的高盐饮食会导致高血压患病率高,目前我国居民盐的摄入量平均12克,北方平均12—18克,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是5克。人对盐的摄入量每天3克就够满足机体的需要,不过盐的摄入不可能一下子降得太低,所以前几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是6克,这两年变成5克/人/天。我国推荐6克以下。每人每日吃盐不应超6克,包括各种调料、酱料、咸菜中的盐分。(一啤酒瓶盖平装满约为6克)。日常饮食不妨做到“三点”:口味“淡一点”,口味重自然吃盐多,先把口味降下来,逐步控制每天吃盐6克,也可以用代用盐或者食醋等替代盐。菜色“浅一点”,酱油、卤制食品这些颜色偏重的食物是最易“潜伏”的“高盐大户”,烹调中尽量少放酱油,让菜色清淡一些。蔬果“黄一点”,土豆、南瓜、香蕉等黄色蔬果富含钾,常吃这些食物也能帮助降压。有人由于口味重等习惯形成高盐饮食,也可以通过一些技巧来改善盐摄入的状况。比如采取代用盐或者低钠盐,口味改变不大,因为盐中主要是钠离子导致的高血压,我们不用钠离子而用钾离子,放进菜肴里面的盐份部分氯化钠用氯化钾替代。烧菜过早放盐使盐渗入菜肴里面很多,等做好再放盐,口味并不改变,总量可以减少。另外增加一些辣的味道,或者放一点醋或者糖,用多种口味减少咸味。乙肝防治要点6乙肝在我国流行广泛,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给病人、家庭、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是我国现阶段最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一、乙肝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染乙肝病毒。乙肝目前主要发生于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以及静脉内滥用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也可传播。母婴传播是我国婴幼儿感染乙肝病毒的重要途径。HBsAg和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双阳性(即俗称的“大三阳”)母亲所生的孩子,若未经有效预防(如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则大多都会被感染,且多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这主要是在分娩时接触乙肝病毒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而传播。目前通过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费接种,这种传播已大为减少。与乙肝病毒阳性者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乙肝病毒的危险性明显增高。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以及游泳或公共浴池,都不会传染乙肝病毒。认识上述乙肝病毒传播和特殊性,对于正确把握乙肝的科学预防至关重要,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又避免“过度”,分寸却当。二、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关键。新生儿出生后要及时并全程接种三针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同时也可预防丁型肝炎和由乙肝病毒引起的肝细胞癌。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共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7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越早越好,要求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单用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保护率可达87%以上,且可受益终生。新生儿在出生12小时内注射HBIG和乙肝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三、推广新生儿以外重点高危人群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是婴幼儿和高危人群。成人中的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要尽可能接种乙肝疫苗。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和针次;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3针,并于第2次接种3针乙肝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清中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接种乙肝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一般至少可持续12年,因此,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HBs监测或加强免疫。但对高危人群可进行抗HBs监测,如抗HBs<10mlu/ml,可给予加强免疫。四、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使用安全自毁型注射器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器具,杜绝医源性传播。世界卫生组织曾倡导这样的用药原则:“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这对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至关重要,同样有助于预防控制乙肝病毒的传播。在目前还不能保证注射针具绝对安全的情况下,多一次注射,多一个风险。要大力推广安全注射(包括针刺的针具),对牙科器械、内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应按照医院感染管理标准的原则,建立和落实完善的消毒隔离措施,严格防止医源性传播。五、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工作和生活能力上同健康人没有区别。由于乙8肝传播途径的特殊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中不对周围人群和环境构成威胁,可以正常学习、就业和生活。乙肝病毒携带者不同于乙肝患者。乙肝患者是指:HBsAg阳性,转氨酶升高,肝穿刺有炎症坏死,或胆红素、白球蛋白比值异常,有乏力、食欲不振、肝区不适等症状者。而乙肝病毒携带者(目前我国分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和非活动性表面抗原携带者两种,大多数乙肝病毒携带者经适当保养、定期检查、避免饮酒,是可以一生与乙肝病毒和平相处的。因为乙肝病毒只经血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所以同住一室一般接触不会传染,一起吃饭也不会传染。我们完全可以与乙肝病毒携带者打成一片,科学快乐地一起工作、学习,过美好和谐的生活。乙肝病毒携带者除不能献血及国家规定的特殊职业(如服兵役等)外,可以和常人一样入托(入幼)、入学、就业、工作,也可以结婚、生孩子。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恐慌和歧视,缘自对乙肝防治知识的缺乏和无知。通过普及乙肝防治科学知识,随着全社会“正确认识、科学防治乙肝”氛围的形成,必然会消除不必要的恐慌,歧视也会自然消失。六、乙肝病毒携带者应定期接受医学观察和随访。乙肝患者要规范治疗、定期检查。乙肝患者,包括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都要进行规范治疗。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乙肝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患者应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病情和意愿,合理选择治疗方案。不要乱投医、乱服药,以及盲目听信任何偏方或不实的广告,避免喝酒和吸烟,保持均衡的饮食,充足的睡眠,更要有良好的心态。如何保护好牙齿9想保护牙齿,首先要了解牙的构造。牙是人体中最坚硬的器官。有咬切、撕裂、研磨食物和协助发音等功能。人的一生有两副牙:一副为乳牙,共20个,上、下颌各10个。在出生后约半岁左右开始萌出,两岁半左右出齐,自7至12岁期间,乳牙先后脱落;另一副为恒牙,共32个,上、下颌各16个,自6岁起,逐渐为乳牙更换,至12岁前后除第3磨牙外,恒牙全部萌出。第3磨牙一般在20岁以后萌出,又称智齿。智齿也可终身不出,因此恒牙28~32个均为正常。牙分牙冠、牙颈和牙根三个部分。牙冠即我们能见到的部分,是牙露于牙龈以外的部分。牙冠表面覆盖有一层釉质,釉质是人体中最坚硬的组织,硬度近似石英。牙根是嵌入上、下颌骨牙槽突内的部分。牙根表面包有一层牙骨质。牙颈是介于牙冠和牙根之间的稍细部分,外包牙龈。牙主要由牙质构成,内部的空腔称为牙腔。活体牙腔内充填有结缔组织,神经和血管,合称为牙髓。血管和神经由牙根尖孔出入。患有龋齿时,当细菌腐蚀釉质和牙质进入牙髓腔,刺激神经,则疼痛难忍。要保护好自己的牙齿,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饭后用温开水漱口,早晚各刷牙一次。刷牙的次数不能太多,多了反而会损伤牙齿,刷牙的时间也不宜过长。刷牙要注意正确的方法:顺着牙,竖着刷,刷完里面再刷外面。不可横向来回用力刷,否则会损伤牙龈。2.平时要注意牙齿卫生,保护好牙齿。平时要少吃糖果。尤其是临睡前不要吃糖,预防龋齿。此外,要注意平时的卫生习惯,不咬手指头,不咬铅笔头等异物,不用舌头舐牙齿。3.如果牙齿有病,应及时就医。遇有蛀牙坏牙,应予以修补或拔除。要做到以上几点并不难,关键在于要持之以恒。1.为了保持牙齿的健康:均衡饮食!均衡的饮食、适量分配一天中的各餐(为了避免吃零食,一天中应安排四餐:早餐、午餐、晚餐和点心时间)对坚固的牙齿十分有利。事实上,这有利于我们的牙齿更好的抵抗刺激:釉质侵蚀、龋齿……生鲜食物,例如10胡萝卜、红皮白萝卜或者苹果在被咀嚼的时侯,在牙齿表面进行摩擦,实际上起到了清洁牙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