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选课走班:意义、挑战与实践策略-最新教育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选课走班:意义、挑战与实践策略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考试招生制度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由此拉开序幕。与此同时,上海、浙江率先出台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方案。2015年6月以后,其他省市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陆续报教育部备案,这些举措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也受到各利益相关者、特别是高中学校的高度关注。中国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已经经历了两次大的高考制度改革。第一次是“3+2”,即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加上政治、历史(文科)或语文、数学、外语加上物理、化学(理科);第二次是“3+X”,即语文、数学、外语加上文科综合(文科)或语文、数学、外语加上理科综合(理科)。即将进行的第三次高考制度改革我们姑且叫做“3+3”,第一个“3”指语文、数学和外语,第二个“3”指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技术七个学科中任选三个学科。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过程中,除语、数、外三科必修必考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特长以及未来发展方向选择学习和考试的科目。因此,今后的高中?W校既有相对固定的行政建制的班级(语、数、外),又有临时组建的走班制班级。于是,“选课走班”将成为高中教育的常态。一、意义:推进新课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启动了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2004年正式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2014年4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颁布,标志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全面深化阶段。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延伸与发展。就高中阶段而言,新一轮课改的最初十年,主要是推动一线的学校和教师群体进入到课改的状态,落实课改精神。众所周知,这个成效是显著的。那么,在全面深化课改阶段,高中段教育的着力点又在哪里?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到十大大报告,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在育人方面的要求,突出强调了在全面发展基础上要高度关注和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全面深化阶段,针对现在国际上课程改革发展出现的形势和变化,针对当前整个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国家在制度层面对课程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也就是说基础教育在提高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要将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放在重要位置。《意见》指出:要加强考试评价导向。于是新高考应运而生。新高考的出现,必将引发高中教育的深度变革以适应学生的发展和高考选拔人才的要求。因为课程改革说到底也只是一个手段,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要落实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有效解决长期以来我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顺应时代要求,使得我们培养的人在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显著提升。《意见》还特别提出学校在教学进度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手段应用方面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即赋予了学校相应的课程权。同时,《纲要》两万多字的篇幅里“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从国家层面对教育价值选择作出的最为集中的表述。所以,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就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毕竟面对新高考,学生的优势特长在哪里,学生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就确定了学生将选取什么学科作为主攻方向,在哪个教室上课也成了学生的自主选择,传统的高中教育教学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传统的行政班被打破(语、数、英还有行政班),“选择性教育”成为高中教育发展的必然,选课走班成为学校实现育人目标的有效路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自主发展成为学生发展的内驱力。二、挑战:普通高中选课走班的现实困境虽然上海、浙江等地对选课走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大多数的省、市、区还处在观摩学习甚至消极应对状态,各利益相关者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和理解还需要厘清思路。同时,课程改革是一个涉及教育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办学基本条件或者教育资源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整体效果。近年来,可以说普通高中教育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随着学校规模和在校学生数量的增加,办学条件和教育资源已显得供给不足,为课程改革的推进带来了不小的局限和困难。1.价值认识普通高中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制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它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有重要的意义。[1]随着新高考的推进,选课走班成为学校的应然选择。但学生、教师以及民众还有着不小的价值困惑。第一,学生的迷茫。“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假设学生知道自己该怎样选择,而事实上许多高中学生还不能科学理性地分析自己的优势特长以及各科课程的特点,可能由于一时兴起盲目选择,也可能盲目跟风随意选择。而且“走班”后学生会忙碌地穿梭于各个教室,学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会降低。第二,教师的疑虑。首先每个教室的学生是随机流动的,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困难,难以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其次,学生可选择课程,也可选择教师,以此会造成部分教师因竞争激烈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再次,在行政班级弱化甚至取消的状况下,教师要从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对自己任课班级学生负责,课堂管理难度大,会造成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下滑。第三,民众的担心。本来课程改革的初衷是做“减法”,然而会不会因此增加学生的负担、学校是否有能力有效实施“选择性”课程,家长对此信心不足。2.硬件条件(1)教学设施设备不足一是教室紧缺。很多学校现有教室基本只能满足原有行政班级授课,开设选修课、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型学习所需要的专业教室、实验室、活动场地等异常匮乏;二是教室里的电教设备,如实物投影仪、白板、多媒体捉襟见肘;更有甚者连实验仪器及药品、模型、挂图等基本没有;三是教师办公设备,如电脑、网络、相关软件、复印机等也急需添置。(2)大班额现象突出据统计,2007年全国普通高中平均班额达58人,75%的班级超过了55人。其中地处县镇的高中,66人的班级约占32%。[2]近日杨东平先生说:在城镇地区的大班额和大规模学校,班级规模大到难以想象的地步。尤其在河南、安徽、湖北这些人口密集的地方,100人以上的班额非常普遍。[3]在高中新课程改革提倡课程的多样化和为学生提供课程选择性的情况下,大班额直接影响着课程的有效实施。(3)办学经费不足近些年来,虽然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但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普通高中。普通高中办学资源短缺和运转困难已是不争的事实。据华东师范大学课题组的调研,62.1%的校长认为,“教育经费”依然是目前学校面临的最严重挑战。[4]教育经费不足严重制约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3.软件条件一是教师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按照有关规定,普通高中学生与教职工比例应为13:1,其中职工不超过16%。[5]有报道称,2007年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实际缺口约19万人,而西部地区缺口比例更大。当时,我国尚有11%的高中教师达不到本科学历。因此能开齐必修课程已然不易。二是结构性缺编。地理、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缺乏,音、体、美等学科教师不足,通用技术教师更是匮乏。因此要实施新课程改革,“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真正实施选课走班尤其困难。三、策略:因地制宜实施课程构建,实现管理方式变革相当长一个时期,我们基本上是把不同的学生拉向统一的标准化的教育框架和模式中加以培养和塑造,把不同的人最后培养成统一的人,造成了教育长期以来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培养的人没有个性,千校一面,千人一面。[6]虽然高中教育资源短缺,面临的现实困难确实不少,但“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纲要》从国家层面向基础教育提出的刚性要求,也是培养经济社会需要的、具有综合素养和关键品格的学生的现实需要。“选课走班”便成了高中学校不二的选择。因此,各高中学校要依据现实背景和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潜能,最大限度地构建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l展需要和高考选拔人才的要求。1.构建适合学生的课程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是课改第一阶段的基本要求,目前的课程教学改革已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开足开齐”只是一个底线要求,改革的重点是要对学校课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与设计,而且是“为每个学生的学习而设计”。学校在对课程进行顶层设计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课程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课程目标、课程标准、实施方式及评价方式等整个学生学习的完整链条。让学生在选择和尝试中逐渐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发现自己未来的专业和职业方向,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使外部推动力转化为学生自主发展的内驱力。首先,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设计课程。教师要清楚每一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思维能力、思维品质以及兴趣爱好、互助交往的意识与能力等特质,这些特质能帮助教师有效指导学生选课走班,也能帮助教师有效唤醒和发现学生的现实需求。因为我们的学生长期处在统一的课程和模式下,被动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很多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优势特长,甚至不清楚自己真正的需求。因此,帮助每一位学生发现与唤醒自己的需求和发展方向,就成了构建课程体系的首要任务。其次,因地制宜构建学校课程。其一,根据学校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分析学校发展的基础、发展阶段与发展目标,寻找学校发展的最佳象限。当然,在顶层设计之初,不必过于追求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和理论性,首先是认准方向,怀着尊重与敬畏的心态去大胆实践和探索。其二,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系统分析学生发展情势,科学把握学生发展的问题、基础与愿景,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分层、分类、分项目、分步骤设置学校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个性化发展的选择需要;其三,分析国家课程设计的思路、内容与目标,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终极目标,将部分内容科学合理地整合到校本课程之中,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转化,使学校课程真正成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和延伸。这其中,区域文化资源,学校历史文化传统尤其能够成为学校校本课程的生成点,而学校的发展劣势有时也可成为校本课程建设的突破点并最终转化为学校发展的优势。[7]第三,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与安排上,可以借鉴北京十一学校的经验。以数学为例,从数学Ⅰ到数学Ⅴ难度不断加深。如果一位学生打算将来做精算师这样的职业,高中数学就需要选择最高层次的实现Ⅴ;如果想成为一名工业设计师,选择数学2的难度就可以了;如果将来想从事历史、文学等方向的工作学习数学1即可。[8]他们对信息技术技术和通用技术,实施分类技术课程;对于体育则按运动项目进行分类设计;他们还设计了综合艺术模块,开设音乐剧、话剧等,以加强学生的沟通、合作与交往,实现对学生健全人格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另外,上海市在课程改革进程中曾提出一种区域性的课程结构模式,即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这三类课程不是彼此分离的,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渗透关系,研究型课程渗透于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之中。[9]这种课程结构也是值得借鉴的。2.管理方式的变革选课走班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调动了学生自主选择的积极性,同时也对传统的行政班管理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在传统管理模式中,班主任承担着重要的管理与教育职责,科任教师主要承担学科教学。而选课走班制的推进,颠覆了传统的管理经验,每个任课教师都须承担管理与领导的责任。首先,在学生与教师的管理上,师生从被动的管理客体向主动治理的自主主体转变。学校在原有团委、学生会的基础上,建设学生自治委员会,负责走班时学生作业的布置与检查、课前课后教室的执勤安排与学生间的合作交流等问题的处理。同时还要负责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等的组织与开展,建设自主发展共同体,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增强凝聚力、增强归属感和安全感。另一方面,学校在班主任职责“弱化”的背景下,实施“导师制”。学校要充分尊重教师的教育哲学、教学风格特长以及专业发展方向等特点,充分挖掘每位教师的潜能,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师的授课及领导工作;同时,对教师的评价要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过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