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指挥枪,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有一段历史,风云激荡,气壮山河。有一种精神,穿越时空,光照千秋。84年前,正当大革命蓬勃发展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背叛了革命。中华大地,黑云翻腾,血雨腥风。在惨烈悲壮的失败中,中国共产党人奋起抗争——1927年8月1日,随着一阵清脆的枪声在南昌城头响起,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走上历史的舞台。中国共产党从此有了自己绝对领导之下、忠实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力量,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同自己血肉相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子弟兵,中华民族从此有了实现独立解放和伟大复兴的坚强保障。一个近代以来多灾多难的民族从此开始在战火中奋起,在废墟中挺立,在屈辱中新生。沧海桑田,天翻地覆。2007年8月1日,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暨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郑重指出,总结历史,我们完全可以说,党和人民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社会主义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国际风云剧烈变幻中始终站稳脚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有人民解放军这样一支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英雄军队。铸魂——始终凝聚在党的旗帜下“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1927年9月,在紧接着南昌起义举行的秋收起义中,工农革命军首次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旗帜。但是,当起义受挫后,许多人不辞而别。队伍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时,原本5000余人的队伍,只剩下不足千人。“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农民起义军就是这样溃散的。”回顾人民军队成长壮大的历史,军事科学院研究员肖裕声说,“组织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这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如何建设这支军队。这是中国共产党必须解决的问题。”毛泽东抓住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在三湾这个小村庄,他领导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在部队中建立了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将党支部建在连上。“正是从这时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如果不是这样,红军即使不被强大的敌人消灭,也只能变成流寇。”当年的连党代表、后来成为共和国元帅的罗荣桓这样评价“三湾改编”。然而,把一支以农民为主体的武装改造成为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是一项长期的艰苦工作。随着形势的发展,在如何建设这支军队的问题上,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同认识,军队中存在着各种错误思想。1929年12月,根据中共中央九月来信精神,红四军在福建上杭古田村召开第九次党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古田会议决议》。决议全面系统总结了红军诞生以来的建军经验,强调红军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并确立了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有了党的绝对领导,红军就有了主心骨。党成为红军广大指战员心中的旗帜、意志和希望。这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一幕——厚厚的积雪下,高高举着一只胳膊,拳头紧握。掰开拳头,里面是一张党证和一块银元。党证上写着:“刘志海,中共正式党员,1933年3月入党。”“这不是普通的党证和银元,这是红军坚定的理想和信念。”长征的亲历者,97岁的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对此深有感触,“战争年代我军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有了党的领导,我们就有了克服一切困难、压倒一切敌人的必胜信心。”1926年参加革命活动的张震,曾先后5次负伤。20岁参加长征时,他带着化脓的伤口,满怀胜利的希望,坚定地走上了漫漫征途。长征胜利13年后,古老的中国迎来了新生——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成立了。带领中国人民完成这一历史创举的,正是1921年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为这一历史进程写下艰苦卓绝而雄阔壮丽的战争史诗的,正是党在1927年缔造的人民军队。从两万五千里长征到八年抗战,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人民军队不畏艰险,英勇顽强,在一次次考验中砥砺成锋。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人民解放军的职能任务也发生变化。和平时期,党如何领导人民军队的建设?1953年12月,党中央、中央军委作出决定,明确要求:在人民军队迈向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发挥政治工作生命线的作用,加强党的领导和政治工作,军队的各级领导必须坚持实行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这种既有统一领导、又有分工负责的制度,是人民军队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并适合自身特点的根本制度。它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又一伟大创举。”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说。在1954年4月审定即将颁布实施《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草案)》时,毛泽东亲笔修改恢复了总则中关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的重要内容。政治工作在军队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以法规形式被更加鲜明地确立了起来……从组织领导百色起义开始,经历了人民军队成长壮大历程的邓小平,对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一根本原则,有着非同寻常的感受。1975年,重新回到中央领导岗位的邓小平第一次在军队讲话开篇就说:“我们这个军队有好传统。从井冈山起,毛泽东同志就为我军建立了非常好的制度,树立了非常好的作风。我们这个军队是党指挥枪,不是枪指挥党。”1989年11月,邓小平离开军委主席岗位之际,向全军指战员提出的殷切期望,依然是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主义。他说:“我确信,我们的军队能够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性质。这个性质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1993年9月,江泽民在视察广州军区部队时深刻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说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同样,巩固国家政权,军队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党历来强调,我们的人民军队是在党的绝对领导之下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始终坚定不移。一个军队要有军魂。我看,我们军队的军魂就是党的绝对领导。”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提到“军魂”的高度,深刻揭示了我军作为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军队的本质所在。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对我军人员构成的新变化,如何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使我军始终凝聚在党的旗帜下?2004年9月,胡锦涛在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强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建设和发展的首要问题。我们对这个问题要始终关注、抓住不放,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含糊和动摇。”2007年年初,北国春城,天寒地冻。正在吉林考察工作的胡锦涛,专程来到以学理论闻名全军全国的沈阳军区某部“红九连”。在与官兵交谈中,他仔细询问连队理论学习情况,叮嘱连队干部继承和发扬学理论的光荣传统,用理论学习成果建连育人……在基层连队、在领导机关、在军队的许多重要会议上,胡锦涛反复强调,要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军,不断强化军魂意识,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用党的理论武装官兵、铸牢军魂,是人民军队历经风浪不迷航的根本保证,是人民军队生命之所系、力量之所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对军队理论武装工作始终高度重视,党的理论创新每发展一步,军队的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2007年春天,一位以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为毕生使命的军人,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他就是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用朴实的“大白话”和老百姓身边的平常事,把理论讲得入情入理、通俗易懂。方永刚的足迹遍布东北大地。即使在身患癌症住院治疗期间,他仍然在思索如何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生动地传播到部队、工厂、街道、农村。方永刚的事迹,是人民解放军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官兵的一个缩影……人民军队从诞生之日起,就坚定地站在党的旗帜下,培育和形成了优良革命传统。胡锦涛把我军优良革命传统高度概括为: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2008年12月,胡锦涛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精辟概括为——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五个方面,二十个字,字字千钧,句句警策。面对时代发展的新变化和使命任务的新要求,当代中国军人有了属于自己的、不同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支军队的价值宣言……从大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革命军人,广泛开展以爱国奉献、革命人生观、尊干爱兵和艰苦奋斗为内容的“四个教育”,开展我军历史使命、理想信念、战斗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到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在继承中创新发展的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确保了全军官兵始终凝聚在党的旗帜下,确保了军队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关系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关系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能力的提高,关系国家长治久安。2009年底胡锦涛在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深刻指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建军的根本原则和永远不变的军魂,是我国的基本军事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进一步阐明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极端重要性、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党缔造和领导人民军队的全部历程。本色——永做人民群众最可信赖的子弟兵这是历史将永远铭记的夏天——当史所罕见的特大洪水从天而降,数不清的迷彩构成了抗洪前线最为壮美的风景。荆江固堤、京广护路、九江保城、湘鄂救生、决战哈尔滨、大庆保油田,每一场硬仗、恶战,都是子弟兵冲锋打头阵……1998年8月23日凌晨,与洪水经夜搏斗的海军陆战队官兵回到驻地,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200多米的小巷两旁,几百名老人和孩子拎着马灯、举着蜡烛伫立着。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篮子,里面装满了饭菜、凉茶,在静悄悄地等待着官兵们归来……战争年代那种军民鱼水情深的画面再次出现在了历史的镜头前。面对那一幕幕撼人心魄的场景,江泽民动情地说:“事实证明,我们的军队,不愧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不愧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子弟兵,不愧为保卫国家和人民的钢铁长城……”“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正是人民军队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法宝。”国防大学教授吴杰明说,从诞生的那一天起,我们这支无产阶级政党缔造和领导的军队,便深深地打上了“人民”的烙印。南昌起义时,党就为起义部队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废除苛捐杂税,维护工农利益”的政治纲领。1929年初,毛泽东进一步提出“红军宗旨,民权革命”,明确规定了红军为人民利益而战的基本价值取向。为人民利益而战决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需要真诚的付出,忘我的牺牲。张思德,中央警备团的一名普通战士。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时,因炭窑崩塌不幸牺牲,年仅29岁。毛泽东闻讯后十分悲痛,亲自参加了张思德的追悼会。在那篇《为人民服务》的著名讲演中,毛泽东庄严宣告:“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早已深深融入一代代革命军人的灵魂和血脉。在解放上海的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的部队里激荡着这样一句震撼人心的口号:“为了人民,愿作胜利前的最后一批牺牲者!”上海,是当时远东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作战中,解放军官兵们千方百计地减少人民群众的附带损失和伤亡,不少人因此负伤、甚至牺牲。整个上海战役,共有7612名官兵壮烈牺牲。1949年5月,上海的一个黎明。打开家门的市民们吃惊地发现——经过一夜激战的解放军官兵怀抱钢枪露宿在雨后湿漉漉的街头。从这些秋毫无犯的官兵身上,人们更加深切地认识了共产党,认识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回忆起62年前的这一幕,解放上海时担任连队指导员的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只有服务于人民,才能赢得人民;只有赢得人民,才能赢得胜利。”淮海战役后,被俘的国民党军队将领杜聿明,当了解到为了支援人民解放军打胜仗,人民群众男女老幼、举家举村而动,推着小车为部队送物资、运伤员时,发出这样的感叹:败在敌人手里可以挽回,败在老百姓手里,再也无法挽回了!天下大势,系乎民心;民心所向,天下归之;军民同欲,所向无敌……1981年9月,参加华北演习的北京军区和空军部队,在进入演习地域后,主动与驻地200多个村庄开展了共建文明村活动,战争年代那种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喜人景象又呈现在冀中平原。军民共建这个新生事物一出现,就引起了邓小平的高度重视。1983年“八一”建军节前夕,邓小平亲笔题词:“发扬我军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推动下,一场声势浩大的“军民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