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济宁市育才中学-刘建―第1页共8页―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要素.教学难点:函数概念及符号y=f(x)的理解.教学方法:诱思教学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环节设计意图师生活动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以实际问题为背景,以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形成学生的“再创造”欲望,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发现新知识,使新知识和原知识形成联系,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问题2这两个用已有概念不太容易回答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初中已学的函数概念的进一步深入,又是为下一步用集合语言来刻画函数的本质做好伏笔。教师提出问题1:我们在初中学习过函数的概念,它是如何定义的呢?在初中已经学过哪些函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投影)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具体的函数,那么为什么还要学习函数呢?先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两个问题:问题2:由上述定义你能判断“y=1”是否表示一个函数?函数y=x与函数xxy2表示同一个函数吗?学生思考、讨论后,教师点拨:仅用上述函数概念很难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新的角度来认识函数概念。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题:函数的概念(板书)二、借助信息以实际问题为载体,以信息技术的作图功能为辅助。在三个实例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师:(实例1)演示动画,用《几何画板》动态地显示炮弹高度h关于炮弹发射时间t的函数。启发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尝试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知识目标——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用集合与对应的思想理解函数的概念;理解函数的三要素及函数符号的深刻含义;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及值域。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类比、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抽象、归纳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对应、转化的辩证思想;强化“形”与“数”结合并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情感目标——渗透数学思想和文化,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兴趣和热情;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在探究过程中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感受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数与形的和谐统一美;树立“数学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数学应用意识。济宁市育才中学-刘建―第2页共8页―技术,讨论归纳。引导学生体会函数概念中的对应关系。通过实例1,体会用解析式刻画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关注t和h的范围;通过实例2体会用图象刻画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关注t和S的范围;通过实例3体会用表格刻画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尝试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进行描述,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置教学情境。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来归纳结论,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通过实践来进一步体验到在集合对应观下的函数内涵,也为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方法。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在t的变化范围内,任给一个t,按照给定的解析式,都有唯一的一个高度h与之相对应。生:用计算器计算,然后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师:(实例2)引导学生看图,并启发:在t的变化范围内,任给一个t,按照给定的图象,都有唯一的一个臭氧空洞面积S与之相对应。生:动手测量,然后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师生:(实例3)共同读表,然后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问题3:分析、归纳以上三个实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生:分组讨论三个实例的共同特点,然后归纳出函数定义,并在全班交流。师生:由学生概括,教师补充,引导学生归纳出三个实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均可描述为:对于数集A中的每一个x,按照某种对应关系f,在数集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y与它对应,记作f:A→B三、从特殊到一般,引出函数概念。从特殊到一般,揭示数学通常的发现过程,给学生“数学创造”的体验。这种引出概念的方式自然而又易于学生接受和形成概念。注重双语,规范数学概念的理解。在涉及的每一个数学概念其后注明英语,有利于教师实施双语教学,也有利于教师和学生阅读外文数学材料,这也是体现新课标实验教材的创新之处。函数y=f(x)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是一个抽象的数学符号。教学时首先要强调符号“y=f(x)”为“y是x的函数”这句话的数学表示,它仅仅是数学符号,而不是表示“y等于f与x的乘积”。在有些问题中,对应关系f可用一个解析式表示,但在不少问题中,对应关系f不便用或不可能用解析式表示,而用其他方式(如图象、列表)来表示。所问题4:函数能否看做是两个集合之间的一种对应呢?如果能,怎样给函数重新下一个定义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数集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记作y=f(x).x∈A.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叫做函数的值域(range).在函数概念得出后,教师强调指出“y=f(x)”仅仅是数学符号。为了更好地理解函数符号y=f(x)的含义,教师提出下一个问题:问题5:y=f(x)一定就是函数的解析式吗?师生:函数的解析式、图象、表格都是表示函数的方法。补充练习:下列图象中不能作为函数)(xfy的图象的是()(A)(B)(C)(D)xyo22xyo22xyo22xyo22济宁市育才中学-刘建―第3页共8页―以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指出,y=f(x)不一定就是解析式,函数的表示方式除了解析式外,还有其它表示方法,如实例2的图象法,实例3的列表法。启发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出函数的要点:1.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对应——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对应;2.函数的核心是对应法则,通常用记号f表示函数的对应法则,在不同的函数中,f的具体含义不一样。函数记号y=f(x)表明,对于定义域A的任意一个x在“对应法则f”的作用下,即在B中可得唯一的y.当x在定义域中取一个确定的a,对应的函数值即为f(a).集合B中并非所有的元素在定义域A中都有元素和它对应;值域BC;3.函数符号y=f(x)的说明:(1)“y=f(x)”即为“y是x的函数”的符号表示;(2)y=f(x)不一定能用解析式表示;(3)f(x)与f(a)是不同的,通常,f(a)表示函数f(x)当x=a时的函数;(4)在同时研究两个或多个函数时,常用不同符号表示不同的函数,除用符号f(x)外,还常用g(x)、F(x)、φ(x)等符号来表示。4.定义域是函数的重要组成部分,如f(x)=x(x∈R)与g(x)=x(x≥0)是不同的两个函数。四、借助熟悉函数平台,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设置问题6这个情境,目的是用函数的定义去解释学过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使得对函数的描述性定义上升到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的定义。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工具画出函数的图象,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与“形”结合在理解函数中的作用,更好地帮助理解上述函数的三个要素,从而加强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挖掘函数概念中集合与函数的联系。明确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是决定函数的三要素,这是一个整体,以此更好地培养学生深层次思考问题的习惯。问题6:集合A(A=R)到集合B(B=R)的对应:f:A→B,使得集合B中的元素)0(abaxy与集合A中的元素x对应,如何表示这个函数?定义域和值域各是什么?函数)0(kxky呢?函数)0(02acbxaxy呢?教师演示动画,用《几何画板》显示这三种函数的动态图象,启发学生观察、分析,并请同学们思考之后填写下表: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对应关系定义域值域问题7: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函数的三要素是定义域、值域及对应法则。在函数的三要素中,当其中的两要素已确定时,则第三个要素也就随之确定了。如当函数的定义域,对应法则已确定,则函数的值域0a0a济宁市育才中学-刘建―第4页共8页―也就确定了。五、再创情境,引导探究函数概念的新认识。问题8利用学生思维的空白处设置问题,能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自然引出以形求数的思想。接着,通过“引导”,给学生解决后续问题的方法,即观察图象的方法。问题9引导学生对问题2进行反思和总结,并将之一般化,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培养学生反思问题、总结归纳的习惯和善于运用数学语言抽象所发现的结论的能力。问题8:比较函数的近代定义与传统定义的异同点,你对函数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函数近代定义与传统定义在实质上是一致的,两个定义中的定义域与值域的意义完全相同。两个定义中的对应法则实际上也一样,只不过叙述的出发点不同,传统定义是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近代定义的对应法则是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出发。问题9: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反思对问题2的解答,重新思考问题2,谈谈自己的认识。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画图,以形求数。师生:)(1Rxy是函数;xy与xxy2不是同一个函数。六、师生释疑,深入研究。问题10以学生已解决的问题出发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引发学生在构建自身基础上的“再创造”,并通过独立思考后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用数学语言交流沟通的能力。设置问题11这个情境,是因为“区间概念”这段内容并不难理解,所以可以先让学生自已阅读,然后进行不等式、区间与数轴表示的互相转化,以此熟悉区间的概念。问题11此情境的设置是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平台,从阅读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又注重了学生的思维过程。问题10:如何判断两个函数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对问题2进行抽象概括并归纳总结:当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对应关系完全一致时,我们就称这两个函数相等。问题11:研读课本,叙述区间的概念。请同学们在阅读后填写下表:定义名称符号数轴表示闭区间开区间半开半闭区间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指出说明:(1)区间是集合;(2)区间的左端点必小于右端点;(3)无穷大是一个符号,不是一个数;(4)以“-∞”或“+∞”为区间的一端时,这一端必须是小括号。}|{bxax],[ba}|{bxax),(ba),[ba}|{bxaxabab}|{bxax}|{axx}|{axx}|{bxx}|{bxxxyo1y22xyoxy22xyoxxy222济宁市育才中学-刘建―第5页共8页―七、举例应用,深化目标。例题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定义而设置的,既考虑了数学思维的严谨性,也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性。通过例1,使学生学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以此更好地突出重点。例1表明当对应法则确定后,对于定义域内的一个数,只要将它代入解析式,就可求出它所对应的函数值,进一步体会函数记号的含义。例2表明判定两个函数是否相同,不仅要看对应关系是否一样,还要看定义域是否相同。通过判断函数的相等使学生认识到函数的整体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例3的设置补充,其目的既是第22页练习3与习题3的伏笔,也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同时也后面研究函数的性质(奇函数)作准备。变式训练的设计以一个问题为背景,一题多用,一题多变,由浅入深,体现梯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发展。通过一组精心设计的问题链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借助三个变式层层深入,是理论到实践的升华,使概念深化、强化、类化!f的作用与含义印入心底,得到再次认同,初步掌握与应用能力也就自然形成了。例1.已知函数213)(xxxf(1)求函数)(xf的定义域;(2)求)32(),3(ff的值;(3)当0a时,求)1(),(afaf的值。让学生思考,并提问个别学生。师问:怎样求函数的定义域?追问:)(xf与)(af有何区别与联系?点拨: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