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分散系及其分类》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散系及其分类》是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在中学学习了溶液、浊液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中学化学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化学实验的方法、物质的量以及物质的分类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离子反应的知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内容包含的一些分散质粒子知识,是以后化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二、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a.知道分散系的含义,能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对混合物进行分类b.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开放的问题情境中自由讨论,形成探究、合作的科学学习方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胶体的应用学习,重视化学学科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性,体验化学学科的重要性。三、教学的重、难点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胶体的性质与应用;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胶体的性质与在生活中的应用,才能理解和掌握胶体的本质特征教学难点:对胶体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难点的依据:胶体这一新知识的概念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四、教法分析我们都知道化学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在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论:课程的设计应该按照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进行,把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传授给学生。根据这一学习理论创设情景预设、实验探究等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地学习、发现事物,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做到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体验研究的一般方法。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对某一化学问题亲自动手实验探索,获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2.集体讨论法针对实验中得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3.讲解讲演法运用口头语言结合实验向学生传授知识,对所讲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解释和论证,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启发、引导学生做出理论概括。4.演示—观察法通过演示化学实验或展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物标本、模型、挂图,或者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再经过思维加工,形成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在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在生活中寻找胶体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此在上课之前学生就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本节课的重点,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五、学法指导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复习巩固、深化了解,建立起知识体系的框架。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六、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1、实验导课:请三位同学分别完成将食盐、泥沙、植物油溶于水中的实验,并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有关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知识,分析这三种混合物的共性和特性。根据这三者的共性都是将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混合体系,由此提出物质“分散系”的概念。再请同学们观察食盐水和泥水的外观形态,请同学们说出两者的区别,然后我将食盐水和泥水混合,请同学们根据它们的特性,交流讨论思考将泥沙从食盐水中除去的办法。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能想到过滤的方法将其分离,我则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可以用滤纸过滤除去泥沙?启发学生从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的微观角度分析溶液和浊液的却别,并提出浊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7m、溶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则小于10-9m,而介于两者之间的混合物又是什么呢?由此过渡到胶体的学习。并通过多媒体显示三种分散系的粒子直径大小。通过这样学生实验的方法来导入新课,既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激发了学习者进入本课内容学习的兴趣,也在复习巩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强化,形成知识网络,并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新课内容。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体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明白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化学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2、讲授新课:在胶体的这部分学习中,我会先请同学们先说说自己收集到的生活中胶体的应用,再以2个情境的预设和2个探究性实验来展开教学。情境一、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生活中常见的丁达尔现象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这些现象的共同点和本质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胶体第一项性质的探究实验,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演示用激光笔照射盛有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两只小烧杯的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两只烧杯现象的不同之处,引出丁达尔效应的概念。并进一步给出果冻、氯化钠溶液等不同混合物,请同学们用该法来区别溶液和胶体,这样安排不仅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也充分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最后让同学们回顾到情境预设中的问题,并解释刚才多媒体展示的生活中的丁达尔现象情景二、请同学们回忆豆浆在加了酱油前后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豆浆会结块?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胶体的第二项性质的探究实验。两只分别加入了浑浊水的烧杯中,其中一只加入适量氢氧化铁胶体,搅拌后静置片刻,同学们在比较两只烧杯的浑浊度时会发现加入胶体的烧杯中液体变得澄清了,在这里,我将引导学生从现象推本质的方法去分析溶液变澄清是由于水中悬浮固体颗粒沉降,究其原由则是因为氢氧化铁胶体的凝聚作用,由此得到了胶体的另一项特性——凝聚能力。有了这样的知识基础再回顾到预设情境中豆浆结块的现象,学生能自行思考并分析原因。这样不仅使探究实验与情境设计相呼应,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也同时达到了教学难点的突破。根据胶体的这一性质,再请同学们例举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验学生能自然而然想到胶体可以用来净水,然后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资料卡中“胶体的应用”相关内容,获取信息。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胶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4、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的概念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2.分散质与分散剂的组合方式3.分散质的分类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外观均一、透明、稳定多数均一、透明、介稳性不均一、不透明、不稳定直径<1nm1nm~100nm>100nm组成单个分子或离子分子集合体或有机高分子许多分子集合体能否透过滤纸能能不能典型实例食盐水、碘酒食盐酒精溶液、淀粉溶液泥水4.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电泳、聚沉等5.胶体的应用:工业、农业、生活、科学等5、布置作业。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我的教学过程以实验为基础,在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结束: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