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田方知农桑苦派饭吃出农民情王荣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入田方知农桑苦派饭吃出农民情——读《吃派饭的年代》有感黄山头镇王荣鹏《吃派饭的年代》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官民情深的纯真年代。在那个物质极为匮乏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的行政干部与广大农民群众因吃派饭,而产生的深深的情谊。那时候的农民淳朴热情,对待干部都有期待。那时候的干部纯真善良,能够心系农民的疾苦。邓老先生这深情的回忆,我想更多的是他对现如今社会的更多期许。“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问饥冻声”,通过吃派饭,干部和农民便有了深厚的感情。每家每户都要去吃饭,在吃饭的的同时,就可以了解群众的基本情况,互相交流沟通,与农民建立友谊。在那个时代,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群众工作方法,也正是那个时代干群关系的鱼水情,才有了我们今天安定幸福的生活。读这篇文章,让我颇为感触的是作者遭遇的各式家庭,不论贫富,他们在吃派饭的日子都会想尽各种办法拿出最好的食物供驻队的干部食用。读到“不远处几双小眼睛眨都不眨的盯着桌上,口水顺着小指头流出来”的时候,心中五味陈杂。在农村,特别是贫困的地区的农民,都非常的热情,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家里来了客人,都会把最好的吃食拿出来,用最热情的笑脸为他们送上美食,这是那时候农民最质朴的感情。回想现在,我身在基层也经常下村,我们没有派饭可吃,没有打扰群众,这却让我们对农民少了接触和了解,而农民对于我们多了戒备和不信任。过去农民苦,是苦在农活重,生活拮据。现如今,农村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我们的农民已然承受着很多的不幸和生活的残酷。在“三万”活动中,我们走村入户,对困难群众的痛苦有了新的认识,现在的苦不是老天的吝啬和大地的无情,而是那无情的病魔,是那吞金一般的医疗费用,压弯了他们原本已经开始挺起来的脊梁。我感动于过去农民“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是自己的”这种纯真高尚,也感动于邓老先生因为社员家里拮据而不敢吃饱肚子的怜悯大爱。仔细想来,对于现在的基层工作,我们可以从吃派饭这件事情中有所感悟:一是深入农村,体验农桑之苦。现在,为什么有很多地方的干群关系不和谐,农民仇视官员,官员鄙夷农民。主要的原因就是,行政人员不知道农民的辛苦,体会不到那种忙碌大半年,而收获不到粮食的悲痛之情。作为行政人员,深入基层,体验过农民的实际生活,同农民成为兄弟朋友,才真正能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二是放平心态,成为农民之友。基层干部虽然职位低权利小,但是他们其中的很多人认为自己大小是个官,不是一般群众,在心态上就疏远了农民大众。而吃派饭的这种做法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干部到农户家中吃饭,随意交谈,亲切,没有隔阂。现在,虽然我们没有了吃派饭的机会,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去农户家里聊聊天、喝杯茶,同农民大众做朋友,这样才能真正得民心。三是心怀感激,常思农民之恩。在中国社会里,农民是贡献最大的群体,是国家的脊梁。在那个年代,农民唱着红歌送公粮,为国家做了巨大贡献。另外,每个劳动力一年有44个义务工,这个义务工就是搞水利和国家工程建设。湖北省所有水库、水利设施、湖网渠道都是农民用肩膀挑出来的。因为农民群众长时期的奉献,才有了城镇化、工业化的基础保障。所以,没有农民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要知恩图报。“农民是讲情份的,知恩图报,你给他做了一件好事,他一辈子都记恩”。邓老先生从住队第一天开始,就一天一担水将住户家吃的水全包了。为了给住户家节约柴禾,他基本上都洗冷水澡冷水脸。有次他昏倒在水田里,社员像亲人一样照顾他,这种亲情润物无声。可见过去党员干部与广大群众是真正的血浓于水,是鱼水之情。而我们现在更要将这份珍贵的“情”保持下去,党才会永葆青春,政府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国家才会长治久安,兴旺发达。作为一名普通的乡镇干部,在读完邓道坤老前辈的《吃派饭的年代》后,对那年代有了些向往。那时候,虽然苦,却精神饱满,永远都不会迷失。我想邓老先生更多的是想着作为国家干部,我们要真正做到为农民做实事、解难事,始终坚持着用朴实和真诚来与他们打成一片,因为农民群众是我们国家的根基。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