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一历史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汇总1.材料一:(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经过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①材料一、二分别描述的是哪位皇帝统治时的景象?他们统治时期的治世局面,史称什么?材料一:唐太宗,材料二:唐玄宗;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开元盛世(唐玄宗)②材料一所说的这位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社会状况从“茫茫千里,人烟断绝……”转变为“天下大稔(丰收),……取给于道路焉”?(1)吸取隋亡教训,重视民众力量。(2)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轻徭薄赋,提倡节俭,合并州县。(3)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玄龄、杜如晦、魏征)。(4)重视教育,完善科举制度。(5)开明的民族政策。(6)开放的对外政策。③材料二所描述的经济繁荣程度比材料一还要高,你能在农业、手工业、城市三方面各举一例吗?农业:新型农业生产工具的使用(曲辕犁和筒车)。手工业: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城市: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封建治世局面的共同原因。(4分)(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前代的基础。(3)人民的努力。(4)统治者的努力:注意吸取前代教训,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农业生产,重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2.材料一:孙中山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材料二: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材料三:(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鱼贯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材料四:“八股之害,等于焚书,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顾炎武《日知录》①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都认为考试制度源于中国。②上述材料说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在中国开始于什么朝代?完善于哪个朝代?科举制度;源于隋朝;唐朝得到完善(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③在此之前,官员选拔主要依据什么?这种制度对扩大封建统治基础有什么作用?依据门第高低;作用:使得有才能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便于统治者笼络人才。④如何评价这种考试制度?(1)使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2)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扩大了统治基础。(3)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4)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5)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6)随着时间的推移,束缚了思想。⑤唐太宗、顾炎武二人对这一制度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唐太宗持肯定态度,顾炎武持否定态度;肯定的原因:科举制笼络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巩固了唐朝的统治,否定的原因:明朝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⑥明朝统治者采用八股取士的目的是什么?清朝前期统治者为达到同样的目的,采取了什么措施?目的:实行思想控制,巩固统治。清朝措施:大兴文字狱23.材料一: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朝中后期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苏湖熟,天下足”。①上述材料能反映出什么问题?唐朝时,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②从材料上看,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到南方。这一变化始于唐朝中后期,到南宋最后完成。③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南方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南方相对安定;北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南方统治者重视。4.读图:七下第4页《隋朝运河图》和七下第68页《元朝运河图》,能分辨不同时期的运河并请回答:①从图中能看出元朝的运河路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截弯取直,航程变短。②从图中能看出元朝的运输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③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加强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5.阅读材料:“成宗大德年间,全国除大都附近包括今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一部分地区划为“腹里”,直属中书省外,共划分为11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郡……凡银粮、兵甲、屯种……军事重事,无不领之”。请回答:①上述材料说的是中国古代的什么制度?行省制度。②这一制度的实行有何影响?巩固了国家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深远,开创了省级行政区的设立。③明朝时这一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地方废行省,设三司,中央撤中书省,权分六部。6.明朝官员宋濂请客喝酒,第二天,朱元璋问他喝酒了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做了哪些菜,宋濂一一做答。朱元璋笑着说:“全对,你没有骗我。”另一个官员宋讷退朝后独坐生气,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问他为什么生气,宋讷那大吃一惊,照实说了。请回答:①朱元璋通过什么措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设立厂卫特务机构。②明朝还采取其他什么措施加强君权?(1)改革行政机构: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在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2)实行八股取士。(3)实行削藩政策。(4)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③清朝前期采取了哪些措施强化君权?(1)雍正时设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2)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从思想上严密控制知识分子。37.阅读郑和与哥伦布远航对比表:郑和船队哥伦布船队1405—1433年,航海七次1492—1502年,航海四次每次出海约2.7万人首航87人每次出海船只有200多艘首航3艘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有航海图、罗盘针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到达巴哈马群岛、海地、中美南美沿岸等①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取得成功的因素。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成功因素:(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国力强盛(2)航海、造船技术先进(3)君主支持、郑和的个人素质,全体船员的努力。②根据材料归纳郑和远航有什么特点?时间早、次数多、规模大、航程远、到达地区多、设备先进。③郑和下西洋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8.材料一:《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苏州府风俗考》及同书《考工典·织工部》载: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一作‘唤找’)。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材料二:《醒世恒言》里有一个故事,苏州盛泽镇上,有一个小户人家施复夫妇俩口。他们有一张织机。他们织的绸缎,光彩润泽,人们争相加价购买。施复夫妇赚许多的银子。十几年后,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施复夫妇由小手工业者发展为机户。那时的机工大多来自破产的机户和农村失去土地的农民。他们一无所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一天没活干就得挨饿。①材料中所说的“匠”和“主”(或者说“机工”、“机户”)各自的身份是什么?他们之间是怎样的一种生产关系?“匠”(机工)是早期雇佣工人,“主”(机户)是早期资本家。他们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②出现这种生产关系的前提是什么?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③这种现象最早出现于何时何地?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苏州、松江等地。④清朝这种生产关系又有了怎样的发展?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部门增多,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9、唐朝和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王朝,他们采取的对外政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回答:①、唐朝和清朝各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分析其原因唐:对外开放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经济文化繁荣,居世界领先地位;③对外交通发达;④统治者重视清:闭关锁国原因:①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②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③西方殖民者的扩张,使清朝统治者既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②清朝这一政策有何影响?影响:①对于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②清政府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③从唐朝、清朝不同的对外政策,你能得出什么启示?启示:开放国兴,闭关国衰。410.《爱我中华》的歌词写到:“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①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雏形的是哪一封建王朝?秦朝②“隋唐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结合民族关系方面的史实说明发展的表现。(1)和亲:唐与吐蕃和亲。(2)设机构管理:唐太宗和武则天在新疆地区设机构管理。(3)战争:唐太宗时,大败东突厥。(4)册封:唐玄宗册封少数民族首领为王。(5)经济文化交流: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唐与吐蕃进行经济文化交流。③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得到最终巩固是在哪一时期?举例说明当时统治者巩固这一局面所采取的对内、对外措施都有哪些?明清时期。措施:对内:①通过册封达赖(顺治帝)、班禅(康熙帝),设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理。②通过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乾隆帝),设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新疆)的管理。③热情欢迎土尔扈特部在渥巴锡的带领下回归祖国(乾隆帝)。对外:④明朝戚继光抗倭。⑤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清政府设台湾府⑥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④我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几种?给我们什么启示?和亲、战争、设机构、册封。启示:言之有理即可,突出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等要点。⑤结合你所了解的史实说明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西藏:唐朝:唐与吐蕃和亲,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友好关系。元朝:设机构管理,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清朝:通过册封达赖和班禅,设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台湾:三国:吴国派大将卫温到达夷洲。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1、材料一:“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材料二: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属于中国。①材料一反映了一种什么现象?汉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②上述现象是在那一条约签订后出现的?这个条约是哪两方在什么背景下签订的?条约:澶渊之盟双方:北宋、辽背景:辽大举攻宋,北宋暂时取胜。③对于这个条约,有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它的积极作用大;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它的消极作用大。你同意那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言之有理即可:积极: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和;消极:宋向辽交纳岁币,增加了人民的负担,暴露出北宋的腐朽。④材料二出自哪个条约?这个条约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属于什么性质?《尼布楚条约》雅克萨之战平等条约⑤这个条约是在什么时间签订的?当时在位的中国皇帝是谁?有何意义?、1689年康熙帝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