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哈尔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一五”规划一、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十五”期间,是我市农机化历经变革和在变革中不断发展的5年,一方面农机在市场经济改革中不断受到冲击,农机工作在冲击中不断调整和适应;另一方面,国家对农业和农机越来越重视,出台了《农机化促进法》和一系列促进农机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和补贴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这期间,我市的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农机管理逐渐走向法制化,农业机械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为繁荣我市农村经济和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一)农机装备水平:截止2004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值由“九五”末的15.7亿元发展到18.7亿元,增长(下同)19.3%;农业机械总动力由260.75万千瓦发展到347.93万千瓦,增长33.4%;农用拖拉机保有量由127,315台发展到154,249台,增长21.2%,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增长71.9%,小型拖拉机增长12.4%;收获机械由3,818台发展到6,170台,增长61.6%;大中型配套农具增长31.7%,农机具配套比由1:0.79提高到1:0.86。(二)机械化作业程度:全市综合机械化程度由70.2%发展到70.8%,增长0.6%,其中机械整地程度由75.6%发展到87.4%,2增长11.8%,机播程度由61.6%发展到70.2%,增长8.6%,机中耕程度由81.3%发展到91.6%,增长10.3%,机收程度由4.9%发展到6.4%,增长1.5%,机械运输由97.0%发展到98.3%,增长1.3%。(三)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普及推广项目3项,机械精少量播种达到1,230万亩,增长13%,机械深施化肥达到1,395万亩,增长1.5%,秸秆根茬机械粉碎还田达到1,157万亩,增长37%。重点推广项目2项,水稻机械化插秧118万亩,增长26%,水稻机械化收获98.1万亩,增长9.5%。全市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技术达20余项,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节本增效总值达18亿元。(四)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全市已拥有各类农机管理服务组织128,191个(含农机专业户),其中,农机作业合作社26个,农机大户1,168个,农机服务专业户30,543个,农机从业人员达141,567人。2004年,全市农机经营总收入达18.5亿元,利润总额7亿元。“十五”期间,我市农机化发展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是我市的综合机械化作业程度相对较低。与国外相比,仅相当于20世纪50—60年代日本和70---80年代韩国的水平。二是农机装备水平较低。国家规定每百公顷土地动力配备600瓩,我市为231.2瓩,与国营农场和南方发达地区相比相差较大;同时由于3设计及制造质量问题,国产装备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因此产生使用、维修、保养复杂,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难以发挥机械装备动力等问题。三是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大中型农业机械装备少,小型装备多,大中型装备总动力598,820瓩,占总动力的32.21%;田间作业装备少,非田间作业装备多,机具配套比例严重失调;收获设备比较少,耕、种设备相对多,机械化发展受到收获项目的“瓶颈”制约。四是农机具补贴资金相对较低,大型农机具总量下滑。我市2001年农机具补贴资金370万元,2002年210万元,2003、2004年为300万元,总体呈下降趋势。我市农机具补贴最多的年份是90年代中期,这批农机具已经到了报废的高峰,加上物价上涨因素,目前大型农机具增加的速度抵不上报废的速度,大型农机具总量呈下滑趋势。五是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尤其是进入市场经济和入世以来,多数乡(镇)村农机服务组织解体(个体化或并站成立中心),原有的管理、维修、作业质量监督等职能淡化或削弱,产生了土壤耕暄作业质量达不到标准,土壤板结,效益降低等问题。六是农机培训相对滞后。一方面,农业机械的发展近几年日趋大型化,一些技术含量高、难于操作的大中型农业机械投放到农村市场,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但由于拖拉机驾驶员技能不熟练,不能正确地使用、保养和维修农机具,不仅影响了机械的寿命,也给农业生产的安全带来隐患。同时,伴随着农机新4技术的快速发展,农机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很难适应新形势,知识老化现象日益严重。这些变化客观上要求农机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逐年加强。另一方面,农机培训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培训设备陈旧老化,培训手段落后,直接影响到现代农业机械的推广和使用。二、“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是我市农机化发展的一个关键5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家对农业、农机的投入越来越大,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机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机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一)指导思想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振兴哈尔滨农机事业。做到“三树立、三坚持”。一是树立与坚持跳出农机抓农机的思想;二是树立与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明确为什么,不为什么,怎样去为;三是树立与坚持用科技化牵动农业机械化的思想,依靠科技进步做到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实现特色发展。以机械化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用机械化带动农业经营规模化。积极推进机械化生态农业、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发展,大力推进机械化绿色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都市农业经济的发展,稳步推进农机耕作制度改革,全面提高我市农业机械化5水平。(二)规划的原则1、市场导向原则:通过市场配置,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引导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和有机户本着自愿、公平、互利的精神,整合优化资源,适应市场竞争,获得最大效益。2、科技进步原则:要以创新来适应农业生产关键环节和农民迫切的技术需要,积极组织研制、开发、推广适合我市的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引进、消化国外先进农机新技术。3、适地适配原则:按照区域布局的要求和特点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应用,因地制宜合理配备使用农业机械。结合各地农产品布局,突出区域特色,统筹安排,重点突破,分类指导。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区域,满足农民对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及机具的多样化的需求。4、依法兴机原则:按照建设法制社会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将农机化事业纳入依法管理、依法经营、依法发展的轨道,完善法规建设,为振兴农机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保证。5、高效优质原则:发挥农业机械省工、节本、增效、环保作用,提高作业质量;保证农业生产节种、节肥、节水、节药、节油,降低成本,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增加粮食产量。6、农机与农艺紧密结合原则:随着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创新,农机适应农艺发展,农艺依靠农机实施,出现了一批与农艺密切6结合的农机新技术。这些技术增产效果、经济效益非常显著,已被广大农民接受,应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7、协调发展原则:农业的发展依托于产业化,产业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农机化。要按照产业化的思路,不断提高农机经济实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将农机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同步推进,确保农机与农业的协调发展。(三)发展目标根据我市“大发展、快发展”的发展目标,围绕建设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总体构想,结合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对农机化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和实际,提出我市“十一五”农机化发展目标。1、总体发展目标(1)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到2010年,农业机械总动力发展到428.43万千瓦,年平均递增3.65%(下同);农业机械总值发展到32.3亿元,递增9.4%;拖拉机保有量发展到185,752台,递增3.45%,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发展到26,170台,递增4.43%;农机具保有量发展到193,353台,递增6.58%,其中大中型配套农具发展到31,660台,递增8.3%;收获机具保有量发展到10,629台递增9.49%;大中型农机具配套比达到1:1.21。(2)机械化作业程度7机械耕整地达到96%,机械播种达到82%,机械中耕达到98%,机械收获达到28%,田间运输机械化达到99.6%。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0.72%。机械精少量播种1,600万亩,机械秸杆根茬粉碎还田1,230万亩,机械深施化肥1,800万亩,机械深松整地1,000万亩。(3)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推广普及推广项目3项:机械深松联合整地870万亩,水稻机械插秧220万亩,水稻机械收获180万亩。重点推广项目2项:超深松整地技术100万亩,大豆联合收获技术100万亩。试验示范推广项目38项。实现节本增效20亿元。在我市郊区建设1个具备相当规模、开展产业化经营的农机科技示范基地。2、项目规划目标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建设农机化项目库,提出农机化项目群,完善农机化项目的调研、论证、申报和实施程序,为建设农业现代化提供农机技术支撑。全市共规划11个项目群,项目总投资136,057.8万元。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使农机化生产的一些关键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一些薄弱项目得以飞跃发展。(1)都市圈粮食产业带(包括基地)机械化1)玉米产业带机械化。以阿城、双城、呼兰为重点,辐射巴彦、依兰和五常北部。重点推广和应用土壤耕暄、精量播种、机械收获等农业机械化技术。装备拖拉机318台,农具4,7028台,投入资金22,845万元;新增整地面积234.1万亩,播种面积418.8万亩,收获面积42.5万亩;实现增产粮食4.1万吨,节种1,467吨,节肥5,911吨,省工20万人(次),加工增值13.1亿元,转移劳动力4.1万人。通过实施该项目,解决我市土壤板结严重问题,提高土壤蓄水能力,打破犁底层、建立土壤水库;改造中低产田,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水稻产业带机械化。以五常、方正、通河、为重点,辐射尚志、延寿、木兰、阿城、香坊、道外。重点推广激光平地、节水少耕、根茬还田、机械收获和机械烘干技术。装备拖拉机984台,农具3,739台,投入资金13,635万元;新增整地面积135.4万亩,播种面积128.5万亩,收获面积70.8万亩;实现增产粮食7.4万吨,节种4,058吨,节肥8,546吨,省工30万人(次),加工增值35亿元,转移劳动力3.0万人。通过实施该项目,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稻生产用工量大问题,降低劳动强度,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土地利用率,缩短农时,延长作物生长时间,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3)大豆产业带机械化。以巴彦、宾县、依兰为重点,辐射阿城、木兰、延寿、五常北部。重点推广大豆大垄密植、整地、机械播种及机械收获技术。装备拖拉机681台,农具2,549台,投入资金10,808万元;新增整地面积155.2万亩,播种面积9173.2万亩,收获面积149.6万亩;实现增产粮食3.7万吨,节种4,226吨,节肥41,725吨,省工177万人(次),加工增值1.6亿元,转移劳动力2.0万人。通过实施该项目,缓解我市大豆产区土壤板结问题;改造中低产田,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省种、省肥,提高大豆品质和出油率;减少人工收获作业损失,增加粮食产量。(2)牧业产业带机械化1)青贮饲料机械化。以双城、南岗、道里为重点,辐射巴彦、呼兰、道外。重点推广整地、播种、收获和加工四个环节农业机械化技术。装备拖拉机255台,农具7,100台,投入资金12,107万元;新增整地面积28.7万亩,播种面积28.7万亩,收获面积27.5万亩;实现增产8.0万吨,节种197.6吨,节肥934吨,省工19万人(次),加工增值1.3亿元,转移劳动力4.3万人。通过实施该项目,解决畜牧业机械化迅速发展造成的人畜争粮问题,适时收获,保证品质和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产奶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2)牧草生产加工机械化。以木兰、道里和南岗为重点,辐射通河、巴彦。重点推广播种、灭草、收获、打包和加工五个环节农业机械化技术。装备拖拉机685台,农具9,593台,投入资金9,021万元;新增整地面积41.8万亩,播种面积33.7万10亩,收获面积33.7万亩;实现增产3.6万吨,节种315吨,节肥432吨,省工33万人(次),加工增值1.0亿元,转移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