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哈尔滨市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规划(2011-2015)第一章规划背景与依据一、哈尔滨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规划背景(一)国家宏观发展背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的改革发展做出了部署,强调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2008年下半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一定要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在“八大经济区”发展战略中提出,要加快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两大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发展现代农业、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将成为东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和加工制造基地。(二)哈尔滨发展的现实要求随着东北地区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以县域各类园区为特色的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哈尔滨社会经济和城乡统筹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为贯彻省委建设“八大经济区”的战略部署,以及哈尔滨要率先发展、率先跨越、率先突破的要求,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哈尔滨市贯彻落实全省“八大经济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确定了“建设适宜人居、适宜创业、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城市”的奋斗目标,坚持以率先发展、带动全省为己任,预期到2015年,将哈尔滨基本建成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集中区、对外开放前导区和“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根据哈尔滨市总体规划,到2015年,哈尔滨市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475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5500美元,在黑龙江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300亿元,人均达到8300美元,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2015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00亿元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50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对俄贸易额年均增长20%以上,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6%,城镇化水平达65%。使哈尔滨成为东北亚地区的核心城市,对俄经贸合作的前沿城市;成为东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和区域性经济中心;成为一座具有滨江山水园林特色、生态环境良好和人居环境秀美的生态大都市。因此,今后5~10年是哈尔滨迅速发展崛起的关键时期,把握这一历史机遇,科学筹划发展,对哈尔滨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农业现代化是哈尔滨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城市经济发展看,哈尔滨农业的发展应该是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从黑龙江农业整体水平看,哈尔滨农业的发展应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因此,制定一个与哈尔滨发展远景相适应的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规划意义重大。二、现代农业的内涵和实践经验(一)现代农业的概念和内涵1、现代农业的概念所谓现代农业,实质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劳动力就业、维护生态环境等为主要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方法、现代经营理念为支撑,通过市场机制把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由现代知识性农民和现代企业家共同经营的一体化、多功能产业。它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内涵和领域,形成了由多部门组成的,生产活动、经济活动、技术活动和社会活动等紧密相联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物质条件和科学技术装备与支撑的农业,是以高素质的农民和企业家为经营主体的集约型产业,是以生产、生态、生息为目标,多功能、多领域的可持续产业,是具有较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产业,它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从过程看,是实现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产业化;从结果看,是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和可持续发展。2、现代农业的内涵(1)从与传统农业的比较看,现代农业实现了“四个突破”。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的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2)从技术层面看,现代农业具有六大特征。一是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种养的新品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层出不穷,生物技术的产业化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二是信息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精准农业应用,使得农业逐步成为可控性行业。三是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体的食品制造技术迅猛发展,使农业产业化不断向纵深推进。四是设施农业技术迅速发展,使农业的装备水平和生产手段不断改进。五是可持续农业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六是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3)从经营管理层面看,现代农业同样具有六大特征:一是集约化经营。以技术集约为主的现代农业,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来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并实现农业的持续增长。二是专业化分工。现代农业不再像传统农业搞“小而全”,它是生产组织高度产业化的产物,讲求生产活动的不同领域、不同过程和不同环节的高度分工和紧密合作。三是科学化管理。现代农业是在各个领域和环节普遍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理念和手段并不断创新的科学化农业。四是市场化运作。现代农业是面向市场、高度商品化的农业,要求建立完善的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和农产品销售市场体系。五是社会化服务。现代农业通过开展广泛的社会化服务来不断延伸产业链,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六是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不再像传统农业单纯追求产量、产品的使用价值和生产者的高收入高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更追求环境的保护、生态的和谐、良好的生态再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政府的制度安排、组织管理和支持政策体系直接影响着农业的竞争力。(二)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1、现代农业的提出现代农业在发达国家率先兴起,并得到长足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世界农业在既有的现代化成就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更大的发展,农业已经日益成为现代高新技术的生长点和城乡居民生活福利提高的贡献点。加拿大把现代农业定义为“农业及农产食物产业”,美国定义为“食物和纤维体系”,日本定义为“农业、食物关联产业”。从发展角度看,现代农业发展呈现出六大趋势:高科技农业、多功能农业、可持续农业、标准化农业、信息化农业、都市型的工厂化农业。2、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态势及经验借鉴国外现代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荷兰、新加坡、韩国等国,并根据农业特点构建了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如日本东京在上世纪6O年代末提出“都市型农业”构想,经过20多年的努力,建成了具有镶嵌模式的“绿岛农业”,构建了高科技农业产业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都市型农业”。新加坡提出了建构“花园城市”的设想,并创建了具有观光、旅游、出口创汇、城市生态环境多种功能的科技农业园区。我国上海、北京、天津、深圳等城市从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近年来,长三角的杭州、南京、无锡、苏州、嘉兴等大中城市和一些区域中心城市也将农业发展定位于现代农业、现代都市农业或都市农业。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和目标日趋明确。北京将现代农业总体发展概括为五个发展圈:①以景观农业和会展农业为主的城市农业发展圈,主要是四个城区和部分近郊区;②以精品农业和休闲农业为主的近郊农业发展圈,主要是六环路以内的城近郊区;③以规模化的产品农业和加工农业为主的远郊平原农业发展圈,主要是远郊平原及浅山区;④以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主的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圈,主要是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山区;⑤以与外埠基地横向联系为主的合作农业发展圈。上海市立足于建设国际化生态大都市,对现代农业作出了跨世纪的战略规划,现代农业的空间布局概括为“三圈六区”,即城市内、中、外三圈层;都市内部空隙地农业区、近郊农业区、卫星城农业区、滨海农业区、海岛农业区、黄埔江上游农业区,不同的圈区具有各自的结构功能。天津则提出发展“一圈两带”的沿海现代农业,即环城经济圈与综合经济带、滨海经济带。环城经济圈重点培育文化功能、带动功能和农产品集散功能;综合经济带着力拓展沿海现代农业的经济功能,重点发展精品生产、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加工业;滨海经济带积极开发海洋旅游产业、海洋渔业产业、海洋产品加工制造产业和海洋产品市场,使其成为现代化的滨海都市型农业。此外,无锡提出现代农业由一个体系、八大片区构成,包括城市绿地生态体系、市区六大现代都市农业主题片区和江阴、宜兴市现代农业综合片区。嘉兴从空间上将现代农业分为三个功能区,即东北部都市农业区、中西部特色农业区和沿江生态农业区。三、规划的现实依据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4、《关于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规划的决议》;5、黑龙江省农村工作会议有关文件;6、《中共哈尔滨市委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7、《哈尔滨市贯彻落实全省“八大经济区”建设的实施意见》;8、《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9、《哈尔滨市农业和农村发展“十一五”规划》;10、《哈尔滨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11、《哈尔滨市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进程实施方案》;12、哈尔滨市农村工作会议有关文件。第二章哈尔滨农业发展基础分析一、哈尔滨农业发展的资源基础(一)自然资源基础1、地理条件哈尔滨位于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是我国东北北部最大的中心城市,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是欧亚大陆桥和欧亚、亚美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土地面积5.1万平方公里,辖8区10县(市),辖192个乡镇,1882个行政村。2008年,全市总人口989.9万人。2、气候资源哈尔滨市历年平均气温为3.6℃,年降水量571。4毫米,最大月降雨量在7月份,平均为154.9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554.3小时。年有效积温2300℃-2700℃。全市共有四个积温带,年有效积温分别为2700℃以上,2500℃-2700℃、2300℃-2500℃、2300℃以下,≥10℃的积温为2649.6℃。3、土地资源哈尔滨市主要位于松嫩平原,全市总面积中,山地1.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4%;丘陵1.1万平方公里,占21%;平原2.4万平方公里,占45%。全市土壤类型较多,共有9个土类、21个亚类、25个土种。黑钙土是全市主要耕作土壤,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川地和岗平地上。常用耕地面积164.5万公顷,其中旱田130.9万公顷,水田33.6万公顷。4、水资源哈尔滨市境内的大小河流均属于松花江水系和牡丹江水系,主要有松花江、呼兰河、阿什河、拉林河、牤牛河、蚂蜒河、东亮珠河、泥河、漂河、蜚克图河、少陵河、五岳河、倭肯河等。松花江干流由西向东贯穿哈尔滨市地区中部,是全市灌溉量最大的河道。一年中降水主要集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