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练习册答案(11-25课)B岳麓版p19.19题比较《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异同:1、相同点:①是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在革命中颁的纲领性文件,表达了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强烈要求,都突出地强调保障人的自由和民主权利;②都对本国及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重要文献颁布情形主要矛头根本目的重要意义《权利法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时针对封建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限制王权,确立议会权力至上,巩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独立宣言》美国独立战争开始时反对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揭露其在北美殖民地实行的种种暴政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表达了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思想,提出了建立民有、民治、民享政府的伟大构想,对美国和西方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人权宣言》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初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推翻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保障每个人享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的人权和公民权,建设资产阶级民主和法制社会第一次完整而明确地提出了人权和公民权,阐明了资产阶级民主和法制的基本原则,对西方各国政治现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2、不同点:P2012题(4)工业品的输出和原料的输入,世界联系更为紧密;世界许多地方成为西欧列强的殖民地,欧洲资本主义冲击着亚洲等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改变封建状态。P2013题(2)促进英国生产力的大发展,是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刺激英国进一步对外殖民掠夺和扩张,英国由此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牛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内部开始兴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热潮——洋务运动,引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但最终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p2417题(1)1.改变殖民政策,撤销东印度公司,由英王直接统治。2.安抚印度封建王公,保留王公的权利。3.进行军事改革,调整军队构成比例。4.赦免参加起义人员,缓解英国与印度的民族矛盾。第16课1-5DBBAD6-10CDCBD11-15×√×√√16.1853年,伯利17.1871-1873年日本赴欧美参观团出港18.(1)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2)农奴制改革是被迫的。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彻底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性,国内阶级矛盾日趋激化。(3)1861年改革是沙皇政府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它促性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但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19.(1)时代背景相同点:都是落后的封建国家;资本主义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都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面临不同程度的民族危机。不同点:明治维新开始于1868年,当时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日本遭受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程度不深。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2)领导者相同点: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不同点:明治维新由武士、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组成的倒幕派领导。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敌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封建势力的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3)参与者:日本明治维新几乎是除幕府外的社会各个阶层参与其中。戊戌变法只是维新派的奔走呼告。(4)改革内容:相同点: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不同点:明治维新较多地触动了封建制度,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戊戌变法则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第十七课1-5BBCCC6-10BADBB11-15√×√√√16.(1)《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2年林肯(2)背景: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后,北方军队在战争初期一再失利,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他们要求政府采取更有利的措施。(3)内容: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叛乱各州的奴隶全部获得自由。作用:黑奴纷纷逃离种植园,参加联邦军队,瓦解了南方种植园奴隶制,增强了北方军队的战斗力,扭转了战争的局势。17.(1)北方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水平、生产总值远远高于南方;北方人口多,军队多,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都高于南方,而南方还存在大量奴隶。(2)在南北战争中,北方处于绝对优势,有条件很快打败南方分裂势力。(3)南方准备充分,蓄谋已久;南方奴隶主为了维护和扩张奴隶制度,把全部人力、物力投入到内战中;北方领导人幻想妥协,备战松弛,导致战场连连失利;广大人民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参展的积极性没有被完全调动起来,北方军事战略战术上的失误。第18课1-5BACDA6-10CCCAA11.(1)《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2月(2)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此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9课1-5BACDA6-10CCCAA11.(1)二蒸汽电气(2)电力、石油等新能源的利用,内燃机、蒸汽机、飞机等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制,电报、电话等新通讯手段的发明。(3)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没有,因为洋务运动虽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12.(1)科学技术对两次工业革命有巨大作用。(2)蒸汽时代、电气时代。(3)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掀起了一场国家体制改革和革命的狂潮,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第20课1-5DBDCC6-10CADAA11.第一次:18世纪60年代改良蒸汽机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两大对立阶级出现,改变世界面貌和格局。第二次:19世纪70年代电力、石油等新能源的利用,内燃机、汽车、飞机等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制,电报、电话等通讯手段的发明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大大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导致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2.(1)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2)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3)不仅便利了交通,还促进了能源的发展。总之,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13.(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2)垄断组织。他的出现使用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垄断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它们组建控制了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生活,对外加紧侵略扩张,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4.可从成果应用、世界的变化、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展开思考。第22课1-5DBADC6-10CCADD11-15“日”改“德”,“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对换位置,“法德”改“英德”,“奥地利”改“奥匈帝国”,“英美”改“英德”16.(1)根本原因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利用程度不同。(2)反映出4国经济力量的对比与所占殖民地不符。后果:后起的帝国主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根本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17.(1)德国(2)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实力大增的德国,对外扩张的野心急剧膨胀,企图通过武力重新瓜分世界。(3)英国。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的野心直接冲击着老牌殖民国家英国的世界殖民霸权。18.德国强行“租借”胶州湾,把山东作为“势力范围”;俄国强租旅顺、大连,把长城以北和新疆作为“势力范围”;法国强租广州,以广东、广西、云南作为“势力范围”;英国强租新界、威海卫,以长江流域作为“势力范围”;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以福建作“势力范围”;美国则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第23课1-5BCCCC6-10BCBAB11-15√×√×√16.(1)第一次世界大战萨拉热窝事件(2)1914-1918年(3)美国参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出大战,各交战国的革命运动。(4)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实力,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战争给人类咱正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客观上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17.(1)1917年4月;美国参战使协约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增,战争形势对同盟国更为不利。(2)演讲中标榜的目的是:“为世界的最后和平,为世界各民族的解放,为大小各国的利益作战……”实际情况不是这样。18.(1)“一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几乎全部接受。(2)“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代表的民族主义者,1915年掀起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激发了人们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热情。(3)1917年,段祺瑞冲账北京政府实权,对外顺从日本意志,对德宣战,参加“一战”,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4)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途径。第24课1-5CADBA6-10BDBAB11-15.数学-物理学;数学-物理学/提出了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创立了微积分学;美国-德国;主张彻底消灭私有制-主张平等享有财产;人民主权说-三权分立学说16.(1)物理学:写成《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创造性地建立完整物理学理论体系。数学:创立了微积分学,提出了“流数法”,建立了二项式定理。(2)当时社会发展要求有更多、更系统的物理学只是;牛顿以前有许多科学家对物理学、数学做出了贡献;牛顿本人的天资和刻苦努力。(3)因为当时化学还处于初创阶段。17.(1)爱因斯坦;德国(2)提出了“相对论”(3)学习他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崇高品质。第25课1-5CCCAA6-10BDABD11.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12.向日葵法13.德英雄交响曲致爱丽丝14.(1)贝多芬;不向命运屈服等.(2)《英雄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