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的艺术——对后学院时代艺术大众化趋势的探讨Artforeveryone——Thepopularizationofarttrendintheperiodofpost-academicart摘要:学院艺术作为经典,在艺术教育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与此同时,求新求变者,就像事物的一体两面存在着;后学院艺术的空间也在扩张中,自由、个性、多态是它们的主要特征。本文就后学院时代,艺术的大众化趋势做出探讨,从其产生的背景、形式、以及对我们的启发几个方面进行。Abstract:Academicartisamodel,occupiesaleadingpositioninthearteducationsystem.Atthesametime,seekingchangejustlikeothersideofthesamething.Post-academicart’sspaceisexpanding,freedom,individualityanddiversityaretheirmainfeatures.Thisessaydiscussiononthepopularizationofarttrendintheperiodofpost-academicart,fromitsbackground,forms,andenlightenmenttous.关键词:后学院艺术艺术大众化艺术教育Keywords:post-academicartpopularizationofartarteducation后学院艺术是否可以被看作为一个代名词,区别于当代学院艺术之外的其他艺术流派和艺术形式?后学院艺术的实践者一直在寻求突破,虽然在艺术技法上并没有本质的超越,但变幻万千的观念和创想却带给艺术世界多姿的风貌。如果把一切未被命名的现代艺术分为学院和后学院,那么后学院艺术最为明显的印记无疑是更多的“经典艺术”和本土特色的融合、更多个人经验和趣味在作品中的呈现、以及艺术门类界限的进一步消融。相对于脉络清晰、步履稳健的学院派艺术,非正统非主流的艺术作品给艺术评价带来一定的困难,也给艺术价值的判断标准出了一些新题目。与此同时,普通大众在有钱有闲的小康生活中逐渐将关注力分配给了艺术领域,艺术在全社会范围的传播正欣欣向荣。一和社会文明发展息息相关的艺术大众化在艺术品只是印象里挂在墙上精美的画作,被贴了标签“禁止触摸”的雕塑时,张三李四很难想象自己能和艺术产生什么关联,这是学院艺术给非专业人士特有的距离感。然而在这个时代,艺术有着空前广阔的展示空间,无拘无束自由的形态,和看似没有限制的资源供给,真正赶上了好时候。我们迎接艺术的形式不像站在宫殿里,仰望从旋转楼梯上缓缓走下的女神,而更像是忽遇化雨的春风,不知不觉中,她已来到我们身边。1价值观的改变民主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艺术作为文明的声音随时在反映着社会变更。当艺术的眼光从关注意识形态转向关注底层社会,从向上看转向向下看时,艺术更加关注生活与社会各种现象,在相互碰撞中,中国的当代艺术语境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呈现为主流艺术与非主流艺术、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观念艺术与架上绘画等各种类型共存的局面。①作为当代艺术本身的核心价值观,似乎也集中在“突破”二字上了,无论成功成熟与否,努力本身便是值得赞许的态度。和设计艺术有着相似的境况,现代派之后是后现代派,大家不断在新技术、新材料上做文章却未能走出这个大范畴,朝着各不相同的方向,最后回到“多元化”的圆桌上达成相互宽容的状态。无论是文明进步,还是艺术的多元,对普罗大众来说都是福音。其实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就有着服务于世的思想,他们的作品虽然多是宗教题材,却很好地解决了艺术与艺术的大众化问题。一些艺术家总是抱怨民众对艺术无知,反过来看,他们是否对民众的想法漠不关心,才导致艺术作品没有得到大多社会成员的认可及关注。2物质基础的支撑近年来,我们的艺术受众面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这和各类官方民间媒体的日益强大,pc和网络的普及,展会渠道的增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都能强烈的感受到,大众对艺术的参与兴趣正在日益浓厚。10月乔布斯去世了,还没上市仅仅是一个概念的ipone5被炒到8000元人民币。这个标新立异被咬了一口的小苹果,每一代产品,都很难说它究竟算不算是一件艺术品。但每一个苹果的拥趸都会承认,虽然苹果的产品兼容性成问题,性能也没有过人之处,价格中的大部分比例几乎都投给了它的外观。物资匮乏的年代,标准化生产是主流,能用就不错,没人会在意身边日用品的外观;欣赏纯艺术的人更少,曲高和寡。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当生活水平提高了,金字塔最底层的需求得到充实的满足,我们才会把眼光投向更高一层的地方。年初,武汉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唐良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今年全市GDP增长12%以上,CPI涨幅控制在4%左右,大胆提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在此背景下,国庆黄金周期间,有效数据显示,武汉人消费近百亿;如今的电影院、剧场、音乐会、美术馆观赏的人群比历史任何时期都要庞大。十一期间,省博物馆每天早上索票的队伍都要排百米长龙。高层次艺术展的引进、演艺活动的推出越来越被人们习以为常,享受艺术,美化生活的愿望凸显出来,而参与艺术互动也在逐渐成为可能。二看艺术大众化趋势在全球的现状所谓“艺术强国”,不是光看艺术品市场的成交量,建设多少面积的美术馆。而是看他们在积极面的影响是否深远,是否传承了优良的传统,是否开启了新的局面,是否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1民俗艺术的传播民俗艺术是民族或地方的传承性民间文化现象,总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追求和审美需要为存在前提。②民俗艺术创造与传承的主体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庶民百姓,并且它是永远在动态发展的一门艺术,它源源不断的动力正是来自日复一日的生活和工作。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各地展馆都争奇斗艳地展示了当地的民俗艺术作品,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拉动了潜在的旅游消费。藤编是西班牙的传统工艺,且在不同地区,呈现迥异的编织手法和流行颜色。西班牙馆融合所有藤编工艺,拼接组合成墙体,最终成就一所集西班牙藤编之大成的展馆。“藤条篮子”建筑,外墙由藤条装饰,通过钢结构支架来支撑,呈现波浪起伏的流线型。阳光可透过藤条缝隙,洒落在展馆内部。一方面展示了西班牙民间艺术特色,另一方面将其推向更大的应用领域;节能、环保、会呼吸、光能自适应的建筑是当下研究热门之一。当丹麦雕塑家埃里克森在1912年用青铜浇铸“小美人鱼铜像”时,不知是否想过有一天她会成为丹麦的象征。和文学名著的结合,使一个世纪以来这个坐落在哥本哈根海滨公园的雕像,寄托了无数人的梦想。以至于她能不能到沪展出,需要全丹麦人投票决定,或许只有情系大众的艺术品才能在人民心中举足轻重。2由古到新的创意市集创意市集是探索大众生活艺术化的实验,和展现民间创意的平台。当今创意产业在世界各国如火如荼的进行,特别是欧美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在法国,巴黎多梅斯尼尔大道上的艺术拱桥,既是当地市民的休闲场所,更成为世界游览观光必看景点。艺术拱桥下的创意市集,店家个个都具有创意十足的展品,包括摄影作品、创意家具、灯饰、布艺、装置艺术等等。每一店家都有一个独特主题,不一定是商品,而是一种生活风格。在荷兰,假日创意市集是周末全家老少出游的好去处。位于阿姆斯特丹西边的一座公园,聚集了艺术画廊、设计小店,这里每年开放3、4次时间,专门提供给创意人士摆摊。对碍于经费预算的限制,无法开设店面的人群,通过这种方式参加创意市集,既是推销自己的作品,又是让人们共享艺术创意的成果。I-mart近年在中国的发展也十分迅速,许多人寄希望于它能为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贡献力量。无论如何,较低的门槛,原创的核心还是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加入。在武汉本地的组织方式是摊主缴纳少量的年费,然后等待策展方通知每次展会的地点,多在人流量较大的闹市区布展。也许今天活动还不够成熟,但其可参与性是目前其他艺术活动不可比拟的。3瞭望全球设计周民众的活力引起了艺术活动策展方的关注,或者说是更多来自大众的艺术关注促进了艺术活动的开展。近年来世界各地的设计周纷纷开设了属于普通民众的单元。伦敦设计周始于2003年,素来不设置主题,兴趣点放在公众如何接受不同寻常的新想法,参与者可以是任何有兴趣的团体和个人。作为英国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创意产业,正是在全民知晓,全民参与的基调中走上越来越宽阔的道路。美国国家设计周每年十月在纽约举办,最为重视的是公众教育意识。活动内容包括“儿童设计展”、“青少年设计交流会”、“商业设计展”、“国家设计奖评选和颁奖”以及“教育开放厅”。设计周在设立由专家审核评选的“国家设计奖”同时还设立了全由民众提名投票产生的“人民设计奖”,极大的鼓励了非专业人士的互动积极性。东京设计周在去年举办的6天时间内,直接来到主会场的人数就有7万之多,通过索取资料和浏览网站间接参加的人数则达到60余万。设计周今年开始向业余爱好者敞开大门,任何社会人员都可以报名获得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和专家对话、组成设计团体,东京设计周给非专业人士提供实现梦想的平台。三在我国全民艺术推广的可能性展望1艺术创作为民众艺术的根基在生活,这是为什么艺术家需要“采风”,需要体验不同生活方式的原因,需要向民众学习的原因,无限多种创作的可能在等待发掘。艺术作品不同于普通商品,艺术消费的过程不仅是消费者用艺术品来满足自身物质需要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用它来满足人的审美需求的过程。消费者借助于自身的审美能力对艺术品进行感受、体验、理解,对创作者的审美感知进行还原,对艺术产品的内在价值给以认同,升华自己的审美情感。③这或多或少需要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心有灵犀”。能被受众认同的,接地气的创作思路不在天上,而在人间。关注社会动态,关注世事变迁,关注周围人的喜怒哀乐,自然能让艺术家和普通民众走得更近。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刘云山在讲话中强调:广大美术工作者要紧跟时代前进步伐,顺应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新期待,振奋精神、开拓进取,谱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美术事业新篇章。好在现在的艺术不只存在于艺术馆里,而是越来越多地走向大街小巷,走向市民日常生活中。艺术的存在范围扩大了,各方面受到的限制减少了。艺术家可以在更多领域服务民众,有更多机会和民众面对面;同时将和民众的所闻所想碰撞出的灵感火花运用到艺术创作上,形成双方都有收益的局面。2艺术家引导民众参与艺术创作,对大众有着不小的吸引力。我们看到礼品店里题材各异的十字绣,简易的设定好色块编号的丙烯画,diy的软陶小饰品,是很多人装点家居,美化生活的方式。而拥有艺术品,成为了彰显身份品味的标签。艺术品拍卖市场这些年来出现了不可思议的过热现象,乐观来看,有更多藏家关注艺术、研究艺术是利大于弊的。但一些毫无章法,短期牟利,只能引起人们简单条件反射,而无法达成精神满足的美其名曰流行艺术,即使得到一时的热闹,却难免昙花一现的结局。顺应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期待,不等同于加入媚俗的队伍,艺术家作为知识的一方,强势的一方,理应承担起引导民众向着积极的审美方向前进的责任。波依斯有句名言说“人人都是艺术家”,这与我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价值观有着不谋而合之处,既是对人的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也是人类社会教育的趋向目标。客观而言,对艺术的钻研的确是小众行为,但艺术的社会功能无疑是服务大众。除了展览、讲座、学习班这些传统的传播途径,其实艺术家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着观者。像时装发布会、车展引导一季的潮流,名设计师的室内设计风格会引起一阵的追随,人们选择设计好的数码图形装扮自己的网络生活空间,艺术生产者无时不在影响受众,他们自身的水平和责任感尤其重要。3对学院教育的一点思考艺术学院的本质是建立典范,而艺术的发展却在打破常规、创新的道路上前行。调整培养方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无论理论还是技法皆需要足够的授课时间,哪一样缺了,知识体系都可能不健全。虽然是劲刮后学院风,半路出家的成功艺术家也大有人在。但在基本功教育上,学院质朴勤勉的训练方式多年下来还是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