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征程中,必须把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为此,应当“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如何建设一种既具有本国特色又适应时代潮流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这对于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社会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当今的中国社会正在迅猛地崛起,经济、军事、政治等各方面的实力都有了根本性的提升,而且在国际舞台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经济实力依旧处于劣势,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不断渗透,在这种情况下,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迫切性也就日显突出。毕竟,一个具有几千年文明传统的泱泱大国在经济腾飞和政治改革的同时,必须确立一种相应的文化身份。如果不能在文化方面进行自我更新、从而建构起一套具有独立个性和时代特征的文化价值系统,那么一切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成果都将付之东流,社会也将成为一具有躯体无灵魂的行尸走肉。刘云山同志深刻地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如何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迫切的课题。”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无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更新,还是对西方文化的甄别、借鉴,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西方文化发展的优秀思想成果,是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在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批判和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创立的一套理论体系。当这个理论体系通过全球化进程而传播到东方社会以后,又融合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和中国革命家的思想智慧.最终形成了一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当前,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内涵就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地指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基本涵.即“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批判意识和实践特点.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弘扬精华、剔除糟粕的批判,对西方文化进行吸纳共性、分离个性的甄别,从而有效地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与西方文化的合理性借鉴.这就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使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但使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而且指引着中国摆脱贫穷和落后走向富强。相比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教训,我们也深深感到,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否则,就会迷失方向。二、理论联系实际,提出文化发展战略全球化的历史大趋势下,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出提高国家文化发展的软实力,让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引领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时代的发展,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使社会主义文化和经济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使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开放的文化成果,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作品,完善文化市场体制,使社会主义文化在市场中不断成熟和壮大。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共筑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的实践中,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文化战略思想逐渐清晰,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八大鲜明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有着很强的时代感和道德感召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我国的文化教育当中,使得这一精神核心贯穿于我国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做到知行合一。从以上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战略来看,我党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代中国这些社会主义文化基本理论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巨大的成就。三、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外来文化的合理性借鉴在两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儒家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已经深深地融人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之中,熔铸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正因为如此,儒家文化才得以在风雨飘零之中旌旗不倒,在屡遭磨难之后焕发生机。儒家所推崇的“仁义礼智”的道德良知、“浩然之气”的君子人格、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等传统的优秀文化因子都可能在文化重建过程中创造性地转化为当代中国人的道德砥柱和精神根基.从而有效地克服时下出现的信仰缺匮和道德失范的文化困境。但是儒家文化毕竟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与中国封建社会建立了一种密切的共生关系.因此要在社会主义体制的当代中国重建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思想内涵和礼仪规范进行深刻的批判,以实现儒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这种具有返本开新意义的“创造性转化”过程中,儒家文化中所包含的那些精华成分将得以保存和发扬光大;而其中的“‘三纲五常”的名教礼法、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等封建糟粕,则由于与当代世界的科学精神和民主潮流相违背,必须予以批判和摒弃。儒家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说到底就是要使传统的文化资源适应于当前的时代要求。儒家文化必须与时俱进,通过深刻的自我批判而使自身能够顺利地与普遍性的现代化潮流相对接。这就涉及到了传统的儒家文化与时尚的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正如传统的儒家文化在当代中国面临着一个如何与时俱进的问题一样,时尚的西方文化在当代中国也面临着一个如何进行价值甄别和借鉴的问题。毫无疑问,在当今世界,一些曾经在西方文化环境中率先实行的制度和价值,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例如科学精神、民主制度、市场经济、公共教育以及现代生活设施等等。然而.尽管当代世界的一些共同价值规范最初都源于西方文化,却并非所有源于西方文化的价值规范都具有普遍意义,特别是那些构成西方文化的个性特征的东西,如西方人的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始终具有深深的“西方”个性烙印。这些具有个性特征的东西属于一种文化的固有标志,很难简单地加以改变和移植。正因为如此,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接需要注意两个根本问题,其一是正确区分西方文化中的普遍价值与个性特征之间的差别。从而有甄别地加以吸收和利用.而不是采取一种“全盘西化”的盲目态度:其二是根据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规范来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批判和自我更新,以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而不是简单地采取一种“中体西用”或“以夏变夷”的保守模式。只有既吸纳发轫于西方文化的人类共同价值.同时又发扬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才能顺利地完成建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重任。四,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本国的文化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除了表面上的经济效益以外,更重要的是还能够为构建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文化保障,维护文化安全抵御不良思潮的影响。在当今的社会主义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国内外的种种压力和不同思潮的冲击,另外国内的文化产业都还处在发展的初期,还不是非常的成熟。所以,我们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同时根据本国的国情予以相应的调整。首先,创建具有中国印记的文化产业品牌。文化产业需要由高品位、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来支撑,而要将具有中国印记的文化产业品牌推广开来,就要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梳理,尤其需要民族特色的文化进行准确的把握,从而壮大自身带动文化产业全面提升。第二,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的文化产业不能仅仅局限于服务国内市场,而要顺应时代潮流参与国际竞争,将我们的文化产业推向国际市场。从而转变过去的单纯“防守”策略,赢得先机。第三,在全新的数字化网络时代,我们的文化产业要将先进的科技因素融入其中,推进文化产业的更新换代,培育新兴市场主体,创新服务机制,迎接国内外市场的多种挑战。五,注重文化安全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文化受到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冲击,西方资本主义企图同化我们的文化,而被同化的文化最终将失去自己的民族性,成为文化上的附庸甚至被抹除。西方人希望通过鼓吹所谓的“普世价值”,误导我们的民众,从根本上动摇社会主义的根基。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普世价值”只是当代西方文化霸权话语体系下的产物,是他们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伎俩。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和对待“普世价值”的论断,价值客体的作用对于不同主体来说是因人而异的,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万能的、适用于一切主体的价值客体。正如陈先达先生所说的那样:“在当代,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等观念就是一些价值共识,它们适用的范围可大可小,实现的程度可高可低,而不像所谓‘普世价值’那样具有普适性、无差别性。”所以我们必须在西方的文化入侵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自己,积极应对,不断提升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抵御不良思潮的影响,保卫文化安全。总之,在“地球村”的大背景下,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我国传统文化也势必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下接受洗礼。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的文化成果才能进行当代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文化强国”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