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发展与对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发展与对策摘要:2007年-2009年的环球金融危机,是一场在2007年8月9日开始浮现的金融危机。自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与贸易大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次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为了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应当迅速采取一揽子的政策方案。这套危机应对方案需要把快速化解当前中国经济的燃眉之急与推进中长期重要金融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这一套完整的危机应对方案应当充分兼顾防守和伺机进攻的策略元素。关键词:金融危机发展对策一、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引起了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人们对危机的认识不断加深,也不断指出危机产生的原因,并相应提出应对和防范措施。归纳起来,目前人们认为危机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住房贷款过度扩张,风险控制不严;金融产品创新过度,大量结构型产品太复杂,难以准确估值,风险不透明;金融机构杠杆率过高,风险管理模式存在缺陷;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不协调,监管不到位,问责不严厉;中介机构不够尽职,财务审计和信用评级有偏差;金融机构激励过度、薪酬过高,容易刺激管理者冒险逐利;“按市值计价”会计原则在市场高涨或发生危机时,严重高估或低估资产价值,容易造成财务结果失真,特别是容易人为夸大问题机构的危急程度,打压市场信心;格林斯潘长期推行低利率扩张性货币政策,造成全球流动性过剩;对金融机构和金融领域之间问题传染及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认识不足,监控管理薄弱等,这次危机从美国次级住房贷款危机开始,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全球股价、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等剧烈波动,在短时间内发生超乎想像的巨幅涨落,危机发展的速度和造成影响的程度大大超出世界范围原有的想像,说明其中一定有更深刻、更复杂的原因。在纯粹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下,通货膨胀和货币资产(虚拟经济)泡沫,应该通过危机爆发从而使得大量不良资产的核销、利润的核减、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倒闭等加以消除,从而使严重偏离价值的价格得以回归,使过度逐利而严重削弱的社会理性得以恢复。但是,随着全球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政府更愿意采取各种措施加快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而在出现通货膨胀乃至金融危机时,政府往往因为考虑选民情绪和政局稳定,在泡沫尚未完全消除之前,就会采取措施救市和刺激经济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扩大财政和货币投放,以稳定人心和社会,维持政局和统治。结果会使已经产生的泡沫无法完全消除,这种情况不断积累,越积越大,最终必然要在政府或国力无法控制时彻底爆发,形成巨大的冲击。这又为通货膨胀乃至全球化金融危机的最终爆发奠定了重要的政治体制基础。二、中国的发展与对策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外部冲击和挑战,是中国进入21世纪后首次面临的最严峻考验。全球金融危机既给了中国发人深省的教训和启示,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发展机会。从短期而言,中国应当主要采取防守型的策略,具体包括三方面的政策手段。第一,加强风险管理。中国金融机构、一般企业及金融监管当局,必须高度关注和加强市场风险管理,避免和减少外汇资产的进一步减计损失。中国的金融机构,包括所有具有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都应认真分析、研究与紧密追踪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演变,掌握国际市场利率、汇率、商品期货以及股票、债券类主要金融产品价格的变化趋势,从而对自身的投资组合进行快速调整管理,尽量避免蒙受损失,并争取获得风险调整后的较好回报。这次危机从2007年年初爆发后,波澜起伏,历时已近两年。应该说,中国的一些金融机构起初低估了危机的严重性,低估了危机的持续时间与蔓延程度,反应不够敏锐迅速,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存有侥幸心理,没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风险对冲策略,客观上延误了次按房贷及其证券等“毒性资产”处置的最佳时机。幸而,这些问题资产占中国金融机构的总资产或总资本比率甚小,不至于对中国金融机构的当期盈利或资产负债平衡表产生过大的负面影响。第二,弹性货币政策。这次金融危机是自1929—1935年世界大萧条以来,第一次真正全球性的大规模金融危机。大萧条为人类提供了两个持久的、深刻的教训。一是货币当局尤其是美联储没能及时放松银根,增加货币供应;二是各主要国家没能协调货币金融政策,特别是在汇率政策上各自采取狭隘短视的,甚至以邻为壑的政策,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灾难性的后果。国际上大都把中国的减息解读为中国央行和世界主要央行的协调政策行动。不管背景如何,中国这样做,是非常明智的。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度日益增加。全球金融危机通过出口、资本流动和市场信心等多渠道负面影响中国经济增长。中国央行降息,首先显然符合中国经济自身的客观需要与利益,其次在时间上与世界其他主要央行密切配合,给全球市场一个坚定的信息,即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经济体政府和货币当局能够携手合作,采取协调的和一致的货币与金融政策,以尽快稳定全球金融体系,避免世界经济陷于长时期的与严重的衰退。胡锦涛主席于2008年11月出席在华盛顿举行的20国峰会之后,预计陆续将有新的国际协议旨在加强全球协调处置金融危机的行动。中国无疑将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参与者,对于平息此轮金融风暴及构筑未来国际金融秩序将扮演重要的领导者角色。第三,刺激内需成长。自200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上升,已成为与美国几乎并驾齐驱的、拉动世界经济的一个火车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打击下,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进入衰退,印度、巴西、俄罗斯等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经济面临日益严峻挑战的时候,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能继续保持较快的经济成长。第四,深化金融改革与开放。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百年一遇,成因复杂,后果严重,提供了许多发人深省的教训。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市场尚在发展早期,金融体系还欠发达成熟,次级房贷、房贷证券化、CDO、CDO平方、CDS等复杂金融衍生品在中国尚未出现,尚无机会经历美国与欧洲国家所犯的错误。所以,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面前,中国不应沾沾自喜或者幸灾乐祸,而是应该头脑清醒,认真吸取教训,避免今后重蹈覆辙。全球金融危机还告诉我们,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与抗震能力,在经济周期“良性”阶段往往难以测试。只有当经济周期与金融市场逆转,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才能真正得到检验。我们在为中国金融业当前表现的“稳定性”而庆幸的同时,也必须关注金融业能否真正经得起未来可能面临的严重负冲击。通过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可以在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管理、资本金、流动性与交易对手风险管理等多方面得到有益的教训和启示。只有深化金融改革,中国才能进一步健全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改善审慎监管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中国金融体系的效率、稳健性与抗震能力。回顾历史,中国在开放的时机选择上从来都是知难而进,即使国际经济形势严峻,中国政府也从来没有犹豫更没有倒退过。1978年邓小平启动改革开放时,世界经济开始经历第二次中东石油危机,美国、英国与欧洲都还没有摆脱持续多年的滞胀。但是中国无所畏惧地坚持了开放,引进了外资,促进了外贸,成果丰硕。1997—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面前,中国也加快了改革开放步伐,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正式启动了金融改革,使得中国经济在步出亚洲金融危机后变得更加强劲。2000年TMT互联网泡沫破灭,2001年又受到恐怖主义袭击,美国经济不景气。但是,中国又一次加速开放,于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结果,中国一跃成为全球制造大国、贸易大国,进入了持续高速增长的空前繁荣时期。中国必须把短期防守策略和中长期进攻战略结合起来,在保障本国经济继续维持高速增长的前提下,通过采纳一致的、协调的政策与行动,积极参与推动全球金融危机的化解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复苏。同时,中国可以抓住这个契机,深化国内金融体系的改革,推动中国资本输出,在国际金融秩序改革与重建过程中发挥领导者的作用。中国在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展现了智慧与远见,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尊敬。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必须也一定能够抓住历史性的机遇,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国际环境中长袖善舞,展现大国战略和大国风范,更加显著地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和政治体系中的实力、地位与声誉。参考文献:[1]贝内特•T•麦克勒姆,国际货币经济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2]李建军、田光宁,九十年代三大国际金融危机比较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3]陈学彬,当代金融危机的形成、扩散与防范机制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