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新闻二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一课:《新闻两则》学习要点:1、新闻的定义-----分类名称: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结语2、导语为什么要放到前面?3、第一则新闻的主体部分按什么顺序安排内容?六要素内容列举4、东路军为什么要单独列写?5、感受新闻语言的魅力。(毛泽东的大气)(几个词语的准确运用)6、理清第二则新闻的六要素内容及结构。一、教学目标:I、巩固新闻的基础知识。2、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明、准确、生动、精辟的特点。3、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学会感恩。二、教学重点、难点:1、具体让学生弄清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2,体会语言的准确,对本文的语言要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三、教学计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开头语: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孤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是毛主席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彻底打倒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而写的一首七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当年毛主席写的两则新闻,具体了解当时的情况,感受一下解放战争的恢宏气势,接受革命教育,学会感恩爱业。二、复习新闻知识I、什么是新闻?有几个结构部分?什么是电头?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文字、图片、视频)----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件的报道。最新的能够引起人们关注的事件。2、新闻标题有哪些类型?阅读课文之后,叫学生完成以下内容的问题。①本则新闻的电头是哪一处?导语是哪些句子?主体部分是哪些?②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最简洁、最鲜明地把所报道的内容告诉人们,这就是新闻的“标题”,用一小段话,简要地、概括地把所要报道内容的梗概,在新闻的开头部分告诉人们,这就是新闻的“导语”。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具体地、翔实地把所报道的内容告诉人们,这就是新闻的主体。标题、导语和主体,是一则新闻通常所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然后,再补充进背景和结语的内容。)三、引导分析结构:按新闻结构五部分分①标题—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气势磅礴)电头一材料来源、时间(真实,及时)②导语一人员、人数、战线、区域、结果(简明概括全文重要事实)2◎主体:中路军(3句):24小时内渡过30万人——西路军4---10:35万人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一天内可渡完原因:我军锐不可当,敌军官兵厌战--------议论东路军1l----结束:突破很巩固的防线,35万大军已大部分渡过,一天内可渡完。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体现:英勇善战、锐不可当。④背景(8、9句):分析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背景暗含在主体之中,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性、战斗性。(说明:结语在主体后)(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主体:从“二十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四、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4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五、问题分析:1、这则新闻的电头、导语各有什么特色?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导语的语言特点:“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从1—4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均是”二字概括出战线宽广,胜利巨大。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2、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军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军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顺序,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3、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3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二十日夜起”和“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第二层的“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与第三层的“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衔接,这些语句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4、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为详写?哪路为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此次战役的前景。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5、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了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行不行?为什么?这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同时,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六、学习指导:学写法:①依时叙事: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这样安排,场面虽大,但大而不乱;内容虽多,但多而不杂。②详略得当;报道各战线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力,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这是因为敌人的防线比较稳固,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③叙议结合: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一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4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④去粗取精:对如此场面广阔、史无前例的伟大战役,应报道的内容本来很多,诸如事前如何准备,临战如何动员,战士们如何摩拳擦掌,广大工农群众又如何积极支援等等,但作者却仅仅选择了最能表现这场战役基本情况和最能突出中心的我方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时闻、地点、人数、战绩以及胜利原因,余则不及。这固然是“新闻体裁的特殊需要,但也体现了作者善于撮要记事的功力。⑤语言精练:新闻报道对语言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语言必须准确精练,当然还要鲜明、生动。这篇新闻稿在这方面是个典范。在报道敌我遭遇战时,中路和西路我军所遇之抵抗,用“甚为微弱”四个字来概括;而东路则用“整天激战---来概括。在报道我军战果时,用词也是很有分寸的,西路军占领的是广大南岸阵地”,并“正向南扩展中”。东路军占领的则是几个县的广大地区”,同时着重报道了江阴和沪宁线(镇江无锡段)两个战略要地,要塞用“控制”这个动词,十分准确地表明它不仅是被占领,而且被我军操纵,正因为如此,长江才能被“封锁”。“同日同时”,写出了两路大军双管齐下相互呼应的赫赫声威。好个“所有”,写出了解放军的所向披靡。好个“至发电时止”和“大部”,写出了战斗的严密筹划和紧锣密鼓。好个“整天”,写出了战斗的激烈残酷。好个“一切”,解放军的排山倒海之势都在这两个字中了。这些词语,表面上看都只是在时间和程度上在进行限制,表现的是新闻语言的严谨。其实不然,那字字句句中都是英雄的群像啊。那一个又一个的“我”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一个又一个的“我”会让我们顿生豪气,思维驰骋八荒横跨四涯。长江的惊涛骇浪会在眼前翻滚,领导者们谈笑间运筹帷幄天下大定的场面在眼前定格。七、归纳总结:本文通过报道我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概况,表现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气势,赞扬了我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㈣)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的根源。六:作业:根据老师教的新闻知识,结合本课所学内容,学写一篇新闻。第二课时:《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检查学生作业情况二、解文题:本文是毛泽东亲自为新华社撰写的。文章的内容不局限于南阳解放,而是由南阳解放说开去,叙述一年多来中原战局的巨大变化和中原我军的巨大胜利,“南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我军解放南阳,标志着我军必将节节胜利,敌军必将节节败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lO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围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刚从徐州飞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5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的前夜。三、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记叙的六要素: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人物:中原我军事件起因: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事件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新闻结构:标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