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1节水在哪里1、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陆地淡水中含量最多的是冰川水。2、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水2.5L,主要供水途径是食物和饮水。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水母,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3、3种循环方式:1、海上内循环2、海陆间循环3、陆上内循环。循环过程: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沿地表或地下流动(径流)4、形成水循环的外在动力是太阳光的照射和地球引力。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性质,即水的三态会随温度而变化。第2节水的组成1、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氧气的方法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得到的气体是氢气,检验氢气方法是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正极和负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2、实验结论:水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实验装置:漏斗、水槽、氢氧化钠(增加导电性)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水在4℃时密度最大。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第3节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竖直向上的浮力。2、液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浮力的原因是液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公式:F浮=G排液=ρ液gV排液。浮力只与液体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重力、形状及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4、物体的浮沉条件: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①F浮G下沉,②F浮G上浮③F浮=G悬浮此时V排=V物④F浮=G漂浮此时V排V物当物体与液体底部紧密接触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0牛,如桥墩、木桩。5、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①上浮,ρ液ρ物②下沉,ρ液ρ物,③悬浮,ρ液=ρ物6、浮沉条件的应用(1)轮船①因为漂浮时,F浮=G,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河到海,其受到的浮力不变②根据F浮=G排液=ρ液gV排液,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不变,ρ液减小,所以V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2)潜水艇: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过对水舱的排水和充水而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的(3)密度计:原理:因为F浮=G排液=ρ液gV排液,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液面所对应的位置也就不同。特点:①其刻度值上小下大。②刻度不均匀,上疏下密③刻度值是指这种液体密度与水的密度的比值。7、计算浮力:①F浮=G-G’(称量法)②F浮=G物(悬浮漂浮)③F浮=G排液=ρ液gV排液(阿基米德原理)第4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溶液: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称为溶剂。溶解后所得到的物质叫溶液。溶液:某一种或某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分散质为分子或离子。溶液特点:1.均一:溶液的各个部分完全一样。2.稳定:当条件(温度、水不蒸发等)不变时,自身也不变)。2(1)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叫悬浊液(或悬浮液)。分散质为固体小颗粒。(2)小液滴分散到液体形成的物质叫乳浊液(或乳状液)。分散质为液体小液滴。(3)悬浊液、乳浊液中含有多种物质,这种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它们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第5节物质的溶解通电23、(1)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的溶剂里,不能继续再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2)转化方法:饱和溶液→升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加溶质、降温、蒸发溶剂→饱和溶液。4、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该温度下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5、影响溶解度因素: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室温(20℃)时物质的溶解度在10克以上,我们一般称它为易溶物质;1~10克为可溶物质;0.01~1克为微溶物质;小于0.01克为难溶物质。特殊:氢氧化钙(熟石灰)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气体的溶解度一般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饱和溶液质量分数:溶解度/(100+溶解度)×100%6、溶液在稀释和浓缩前后的溶质质量不变:m浓×A浓%=(m浓+m水)×A稀%。(说明:m浓—浓溶液的质量m水—水的质量A浓%—浓溶液的质量分数A稀%—稀溶液的质量分数)。m质=m液-m剂m质=m液×C%(m=ρV)。溶液加水稀释的计算:根据稀释前后的溶质质量不变。即:m质前=m质后第6节物质的分离1、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固体)。结晶: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体溶质的过程。2析出晶体方法:1、蒸发溶剂(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时用)2、冷却热饱和溶液(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时用)3升高温度(溶解度岁温度升高而减小时用)3风化现象:在室温下不稳定,在干燥的空气中会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现象。潮解现象:在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变得潮湿的现象。2、水的净化方法:明矾(十二水硫酸铝钾)、活性炭常用作凝聚剂。混合物分离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采用过滤法、沉淀法及蒸馏法。3过滤过程:①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不留气泡②低:a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内壁b滤液低于滤纸边缘③靠:a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滤液四溅b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纸一侧——防止三层滤纸散开,滤液由此进入c倒待测液体时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起引流作用4、蒸馏:(1)在圆底烧杯内放滤液与防爆沸的小石子。(2)原理(根据):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3)水从下往上流的原因:防止液化的水再汽化(4)器材:温度计、蒸馏烧瓶、冷凝管、接收器、锥形瓶(5)方法:把水加热,至水沸腾把水变成水蒸气,再经冷凝管冷却成水滴。第7节1、供我们直接利用的水并不多。人类利用较多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埋藏比较浅的地下淡水。这些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水约占淡水总量的0.3%左右。一个地区水循环十分活跃,水资源就比较丰富。全球大约有60%的地区正面临着缺水的煎熬。我国江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约27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第二章第一节大气层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2、大气层的重要性:①他像一件外衣一样保护着地球②大气层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③是各种复杂的天气变化得以发生⑩使地球表面的温差较小3⑤阻挡了很大一部分可能对地球生物造成危害的紫外线辐射和小天体的撞击3、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4、大气的组成:氮气、氧气(呼吸)、臭氧(吸收紫外线)、固体尘埃和水蒸气(成云制雨的条件)5、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B、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都发生在对流层;C、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D、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6、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层次高度温度分布特点对流层0——18千米随高度的上升而降低平流层18——55千米随高度上升而升高中间层55——85千米随高度上升而降低暖层85千米以上逐渐升高外层————第二节气温2、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3、天气的组成要素: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4、气温----即空气的温度A表示大气冷热状况;B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C、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D、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E、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0CF为什么百叶箱要涂成白色的?因为首先百叶箱可以避免太阳,雨水等影响气温的准确测定,白色的百叶箱可以反射各种颜色光,可以有效反射太阳光,避免箱内温度过高,影响测定的结果。一天最高气温出现在中午1——2点之间,最低气温出现在每天早上太阳刚要升起的时候。第三节大气的压强1、大气压强的存在A、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B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大气压强是很大的。2、大气压强的大小:A、标准大气压P==1.01*105帕(在海平面的大气压)即760毫米水银柱B、大气压的大小常用空盒气压计或水银气压计进行测量C、大气压的大小跟大气的密度直接相关,所以,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就越小;D、人体内也有压强,它抗衡着体外的大气压。3、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气体(液体)的压强会随流速的增大而减少具体事例:(1)当火车高速行驶时,人不能离铁轨太近,为什么?原因:流速大,压强小,离铁轨较远处大气压强大于铁轨附近大气压强,会被大气压向铁轨处,非常危险。(2)两船平行行驶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3)把乒乓球放在漏斗里,对者漏斗吹气,乒乓球不会掉下来;(4)飞机飞行时,其机翼上侧的气流速度比下侧快,,所以机翼上侧的气压比下侧小,第四节大气压与人类生活1、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高压区:天气晴朗,空气干燥低压区:阴雨天气,天空多云。2、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A、高山反应B、拔火罐原理C、飞机在高空飞行时,机舱内必须进行增压;D、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必须穿上4加压的宇航服。3、大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A、气压增大时,液体沸点升高,B、气压减小时,液体沸点降低,具体事例:*在高山上,普通的锅难以将饭煮熟,(原因:高山上,气压降低,沸点降低)*高压锅的使用原理:利用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的原理4生活用品与大气压A、真空压缩保存袋B、吸尘器:利用大气压工作的一种清洁工具C、离心式水泵第六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1、影响气候的因素:(1)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低纬度气候温度高,高纬度气候温度低。低纬度降雨多,高纬度降雨少(2)海陆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A、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冬季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夏季陆地降升温快,海洋降升温慢。所以,沿海地区气温变化小,内陆气温的变化大B、1月份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低,越向北气温越低,南北温差越大;7月份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南北温差较小C、比热:我们把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为比热。比热单位: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水的比热:4.2×103焦/(千克•℃)是什么?表示的含义:1kg水温度升高1℃时,需要吸收的热量为4.2×103焦。比热表的阅读:⑴水的比热最大。(由此说明水作冷却剂、保温剂的作用)⑵不同物质的比热是不同的。所以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吸放热的多少无关⑶不同状态的同一种物质的比热不同,说明比热与物质状态有关(3)季风对气候的影响A、定义:在不同的季节里风向相反和近于相反的风B、季风产生的根本原因:海洋和陆地的性质不同C、风向:夏季------吹东南风,干燥少雨冬季-------吹西北风,湿润多D、世界上季风区域分布很广,其中以亚洲季风最强盛,范围最广。(4)地形对气候的影响A、气温随着地势的升高而降低。一般海拔增高1000米,气温会下降约6℃。B、山地的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C、我国降水最多的城市:台湾火烧寮原因:该市位于台湾山脉东侧的迎风坡上,有丰富的地形雨。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1、植物常见的感应性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向触性、向热性。2.植物的向光性和生长素。(1)生长素是由胚芽尖端产生的激素,控制胚芽的生长。(2)植物向光性原因:①单侧光照射,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细胞生长快。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少,细胞生长慢,所以弯向光源生长。(3)生长素的作用: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