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历史与社会知识整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八下历史与社会知识整理第五单元第一课:国土与人民1.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部濒临太平洋,西南临近印度洋,西部和北部深入内陆。2.中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第三位)3.中国位于东北半球,北温带(小部分热带:海南),中纬度4.与中国陆上相邻的几个重要国家: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印度、尼泊尔、缅甸;与中国隔海相望的几个重要国家:朝鲜、日本、菲律宾。(P2~3,课后练习)5.我国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北纬53度);最东端在黑龙江-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东经135度);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东经73度);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北纬4度)。6.中国东西跨经度63度(造成了同一时刻,不同景象),南北跨纬度49度(造成景观差异显著)7.中国大陆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区);台湾岛最大,海南岛第二。8.中国与美国的地理位置相同点与不同点:都为海陆兼备,但美国两岸临海。英国岛国,蒙古为内陆。(P4,课后练习)9.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A:优越的地理位置:a.临海:周国东部濒临海洋,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各国海上往来和发展海洋事业。b.临陆地:通过陆上交通可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B:幅员辽阔:不仅为中华名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P4,课后练习)10.中国的行政区域分为省、县、乡,(34个省级行政单位)11.P7,各省的简称、省会城市12.中国占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中国人口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13.中国人口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A.自然因素:地形:东部以丘陵、平原为主,西部以山地、高原为主。气候:东部地区较湿润,西部地区较干旱。B.社会因素:东部地区的经济较西部发达,就业机会多,社会或条件更为优越。14.汉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二,其余55个民族的人口数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回族分布最广)15.云南省--少数民族种族最多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人数最多16.各民族在分布上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第二课山川秀美1.我国地形特点:A复杂多样B山区广大(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C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a.江河大多自西向东流b.利于海洋湿润,水汽深入内陆,形成降水c.两级阶梯交界处水能资源丰富,宜建水电站2.我国气候特点:A各地气候差异显著B季风气候对我国的气候影响最大3.季风带来的有利影响:A雨热同期,对农作物和森林的成长极为有利。B季风区气候相对湿润,适宜人类居住。4.季风气候存在不稳定性,易引发涝灾或旱灾5.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彦喀拉山,全长5400多千米。面临的问题:水土流失严重。措施;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具体: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疏浚河道,兴建水库。)6.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A两次流经黄土高原B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7.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A自然原因:a.降水集中b.土质疏松B人为原因:(乱砍乱伐……)8.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峰,全长6300多千米。9.面临的问题:洪水泛滥。原因:A自然原因:降水丰沛,支流多,中下游地势低平,夏季风不稳定。B人为原因:乱砍乱伐——水土流失——占用河道,围湖造田——河流湖泊防洪能力降低10.如何防止洪涝:A加固江河大堤B兴建水库C疏浚河道D中下游禁止乱砍乱伐第三课地域差异显著1.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季风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非季风区2.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各种差异:南方地区:住的房子一般没有取暖设备,但是很注意通风、防雨,而且屋顶坡度较大。(民居特色)这里不仅有公路和铁路,还有许多河流可以通航。(交通工具)喜欢吃米饭(饮食习惯)北方地区:住的房子很注意防寒,墙壁厚实,窗户严密,室内一般有取暖设备。(同上)这里基本没有水运,陆路交通发达。(同上)喜欢吃面食(同上)3.一月份,秦岭-淮河以北,一月份均温小于0摄氏度,反之,则大于0摄氏度。4.北方地区年降水量少于800毫米。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旱田作物,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这里河流少,水量小,冬季结冰,不利于航运。(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旱)5.南方地区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种植水稻,一年两熟甚至三熟。这里和胡众多,水量大,冬季普遍不结冰,便于航运。(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6.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西部:通过西部大开发,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将转化为经济优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对东部:缓解东部地区的资源压力,有利于东部地区的发展。综合与探究五认识台湾1.台湾的气候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雨热同期,热量充足。2.地形种类:山地,丘陵和平原,以山地为主3.山脉走向:南北走向4.地势特点:中间高,四周低(玉山为台湾最高峰)5.河流特点:河流短急,水能丰富6.台湾盛产樟树。台湾别称:天然植物园、蝴蝶王国、水果之乡、海上米仓,东方糖库7.西部盛产盐,因为西部平原辽阔,地势平坦,阳光充足。第六单元第一课北方地区1.小兴安岭:温带季风气候,低于0摄氏度,降水量不大但蒸发量小,适应针叶林生长。2.如何保护小兴安岭?A利用森林黄静发展生态旅游B利用森林空间种植木耳C对木材进行深加工获取更高阻加值D合理的经营和管理E模仿森林的自然发育过程来采伐森林F实施优良木材身份认证(FSC)3.黄土高原所跨的省: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河北。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解决办法: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合理开采、缓坡建梯田、陡坡种树种草、坡脚建档土坝。5.北京:温带季风气候,古老而又现代第二课南方地区1.太湖流域,以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主。北抵长江,南滨杭州湾和钱塘江,东临东海,地跨苏浙沪两省一市。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2.太湖流域的城镇特点:A数量众多B沿河湖分布3.为什么能成为鱼米之乡?A地形:平原,土壤肥沃B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C河流:湖泊众多,渔业资源丰富。4.四川盆地:地处第二阶梯,亚热带,长江上游。东侧为巫山,西侧为横断山脉。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春早夏热).地势特点:盆地内多丘陵平原和低山,地势四周高中间低。5.四川盆地内的成都平原:天府之国。6.珠江三角洲:平原广阔、地势平坦。北回归线穿过,广东省东南部。毗邻香港、澳门地区。位于珠江下游。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7.港澳居民与珠江三角洲人们的语言相通,生活习惯相近。意义是使交通便利,与内陆日常生活更为接近,提供广阔市场。8.珠江三角洲经营模式:前(珠江)后厂(港澳)9.珠江三角洲发展工业有利条件:A紧邻港澳和东南亚,地理位置优越。B海路交通便利C很多地方是侨乡,吸引外贸。D廉价的劳动力E土地成本低F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10.上海:亚热带季风气候。优越性:A地处东海之滨,位于长江入海口,地理位置优越B气候条件好,河湖众多,地势低平C既沿江又临海,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交通便利11.上海的经济发达表现:A金融业发达B高科技产业发达C重要的工业基地D制造业发达E航运业发达第三课西北地区1.新疆干旱的原因?A新疆位于我国西北部,深居内陆,远离海洋。B气候为大陆性干旱气候,降水稀少,蒸发强烈。C境内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热气不宜蒸发。2.灌溉设备——坎儿井优点:A既免去了运水之劳B又减少了水的蒸发C处在地表下面,水质优良D没有阳光曝晒,水位较低,比较清凉。3.内蒙古自治区:温带大陆性气候4.乌鲁木齐:沟通亚欧的往来,缩短了距离,便利了贸易第四课青藏地区1.青藏地区:高原山地气候,温度较低,耕地面积少,牧草地面积广阔,适宜发展畜牧业2.青藏铁路的开通:进一步改善了高原地区的交通条件,促进了西藏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强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文化交流,有利于增进民族的团结。第七单元第一课规则的演变1.各种规则的共同特点:强制性、公平性、公正性。作用:向行人传递特定信息,标明生活的规范,建立生活的秩序,提高生活的质量。第二课传媒的形成1.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商贸活动、迁徙活动、教育2.在没有发明文字以前,人类依靠身体和动作来进行沟通,继之用语言来进行表达,有时还用图画来传播信息。纸和印刷术的发明,又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传播。3.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在现代社会,流行的媒体包括书籍、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我们称之为大众媒体。4.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可以兼收并蓄各种已有的大众媒体。5.报刊、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各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图册P53)第三课生活的故事1.曾经人们的消费观念:量入为出。今天,已经有人在尝试“寅吃卯粮”。综合探究七区域的变化1.资料按照内容分类:A文献资料(看具体情况在确定是第一手资料还是第二手资料)B实物资料(第一手)C口述资料(第二手)2.按照价值分:A第一手资料B第二手资料第八单元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1.史前时代:公元前250万年至公元前4000年2.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3.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A生产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人们在对石器进行打制之后,还要把它磨光。B推动了原始社会手工业的发展C促使农业聚落的出现,人类逐步实现了定居生活2.河姆渡人的栏杆式房屋高于地面,具有较好的通风、防潮功能,还可以防御猛兽虫蛇的侵害。3.半坡遗址处于黄河流域,冬季比较寒冷,夏季炎热,半地穴式房屋冬暖夏凉。第二课早期文明区域1.文明区域发源于大河流域的原因:A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力资源丰富。B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C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生长。2.(P103~105)四个文明发祥地的历史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1.中国北方:粟作农业区;中国南方:稻作农业区2.陶器的质地越来越细腻,造型越来越精巧,器表的图案越来越丰富,体现了高超的制造技术和非凡的审美情趣。3.古史传说中所描述的远古时代被称为传说时代。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4.考古发掘和古代传说对我们了解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什么意义?二者相互印证,都是重要的历史资料,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揭示历史事实,帮助我们了解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发展与沿革。综合探究八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1.公元前+1(世纪,比如公元前551年为公元前6世纪)公元后+1(世纪,比如2001年,为21世纪)2000年20世纪末2.一个世纪的时间段:前期:0~33年中期:33~66年后期:66~99年(与公元前相反)3.我们有时也以10年为一个单位,每10年为一个年代。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