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期中考试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早期人类文明都发源于大河流域的原因是:大河流域大多气候温润多雨,邻近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的培植和生长,适宜人类居住,能够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说明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比较强。)(一)古代埃及1、地理位置2、最初国家的出现和统一时间分别是:公元前3500年出现小国;公元前3100年统一(人物:美尼斯)3、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①原因(P3):统一的国家、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大规模的水利工程,都要求强化国家统治机构和国王权利。②表现:法老的权威和金字塔的修建4、古埃及文字:象形文字;时间:公元前3000年5、古埃及历法:太阳历(成因、影响,P4)6、古埃及医学:发达的表现(P4)7、古代埃及公元前15世纪国力强盛,成为地跨亚非的军事大帝国,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波斯所灭。(二)古代西亚国家1、地理条件:(P5)“新月沃地”和两河流域2、早期国家出现的时间:约公元前3500年3、古巴比伦王国:①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巴比伦王国。②《汉谟拉比法典》(P5地位,P6相关内容)4、楔形文字:P6注意字形及其意义5、腓尼基字母:影响P6(三)古代印度(P7)1、地理位置2、早期城市国家出现:时间公元前2500年3、雅利安人的入侵和统治:种姓制度P7(明确4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4各等级具体组成群体和义务;影响)4、佛教的诞生和发展传播:P8-P9产生时间,创始人,教义;P9阿育王时期的发展,佛教传播概况第二课中华早起国家与社会变革二、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一)春秋时期1、诸侯争霸的原因(P13)2、春秋五霸有两种说法(P13)3、齐桓公的霸业:第一个称霸。(原因:管仲改革是他称霸的基础;尊王攘夷是他的手段,加上他地理位置优越,善于用人,所以能率先称霸。)称霸时间,标志(P14)。(二)战国时期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2、春秋时期社会生产的发展变化(表现:生产工具、社会结构)(P15)3、各国先后进行变法:①目的: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诸侯争霸的形势;“富国强兵”,确立统治地位。②主要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变法)。4、商鞅变法:(P15)(时间公元前356年)(1)目的:适应社会发展和诸侯争霸的形势;“富国强兵”。(2)内容: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奖励军功,立有军功的人,按军功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建立县制,把原来的居民聚落合并为县,由国家直接任命管理管理。(3)影响:(P15)与其他各国的改革相比,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彻底,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三、百家争鸣1、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一是铁制工具和牛耕技术普遍使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是文化教育的逐步扩展,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三是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带来了人民思想的解放。(P15)2、主要学派:(创始人生活时代主要主张经典格言)学派创始人历史时代主要主张儒家孔子(P15—16)春秋晚期“仁”;以“德”教化人民;“为政以德”教育方面: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P17)战国时期仁政、民贵君轻;为人处事道德准则道家老子(P16)春秋晚期事物均有对立面,崇尚“自然”,“无为”;社会回归……庄子(P17)战国时期社会乱象根源于人性扭曲;顺应自然墨家(P17)墨子战国时期非攻、兼爱法家(P17)韩非子战国时期法治、“法与时移”,强化君主权威兵家(P17)孙子、孙膑春秋晚期《孙子兵法》、《孙膑兵法》3、“百家争鸣”的影响(P17)(此外请注意:法家的思想在战国时受统治者青睐,对后世影响最大是儒家思想。)第三课西方古典文明(一)西方文明的摇篮(古代希腊P18-21)1、地理位置和环境状况;P182、城邦概况:产生时间和特点3、主要城邦:①雅典:其城邦民主制度经历的两个重要时期(P19);雅典公民享有的权利;如何评价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积极性和消极性)②斯巴达(P20):贵族统治和崇尚武力4、马其顿王国的强盛和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征服希腊的时间;亚历山大帝国建立的过程及其历史影响(P20)(二)罗马帝国的兴衰(P21-24)1、罗马建城时间2、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和扩张、征服:①建国:公元前509年;共和制度概况P21②公元前3世纪早起政府意大利半岛;③公元前2世纪,与迦太基争霸取胜,取地中海霸权;3、共和国危机:(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起义)公元前1世纪危机概况P224、罗马帝制取代共和制:时间公元前27年;人物:屋大维(自称“元首”,独揽大权;被封“奥古斯都”)5、“罗马和平”时期:版图基本确定P22;帝国境内发展概况P236、罗马帝国全面危机和分裂P247、基督教的产生概况P23-24探究一(P27—29)对比区域文明之间的异同(用以梳理知识)第二单元相继兴衰的中古欧亚国家第一课、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P32)1、欧洲中世纪指古希腊、罗马文明衰落后(5世纪后期),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直到16世纪这段历史时期。2、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国家,其中以法兰克王国最为强大,公元800年,教皇为查理举行加冕仪式,标志查理曼帝国诞生。公元843年,查理三个孙子在凡尔登签定条约,三分帝国,形成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日耳曼人一个分支建立英国。3、欧洲封建制度形成过程中形成两种关系:一是封建主和农奴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二是封君和封臣之间的互有义务的主从关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主,而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却没有臣属关系。4、基督教创立于公元1世纪,地点是巴勒斯坦地区,创始人是耶酥,经典是《圣经》。教义:耶稣就是救世主,叫人忍耐顺从,死后可以升入“天堂”。后来成为中世纪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思想。5、庄园的人员主要有封建主和农奴,农奴缺乏人身自由,要缴纳租税,庄园的生产特点是自给自足。庄园是欧洲封建社会农村的基本形态。6、11世纪中世纪城市兴起,著名的城市有:巴黎、伦敦——政治经济和贸易中心;威尼斯和热那亚——对外贸易十分繁荣;佛罗伦萨——手工业享誉欧洲。7、行会是城市手工业者成立的一种新的社会组织,目的是保护同行手工业者的利益。第二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P36)1、伊斯兰教创立的时间是公元7世纪,地点是麦加,创始人是穆汉默德,经典是《古兰经》,信徒叫穆斯林。教义:号召人们放弃其他崇拜,只信奉惟一的“真主”安拉。2、8世纪中叶,阿拉伯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阿拉伯帝国的都城是巴格达。3、“寻找真理,哪怕远在中国”说明阿拉伯人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的追求,所以阿拉伯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4、阿拉伯文化的特点是在当时具有领先的地位和融合的精神。5、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作用表现在:①把古希腊、罗马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然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把中国和东方国家的一些文化传到欧洲(如阿拉伯数字),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②此外,阿拉伯其他文化成就:伊斯兰教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是清真寺;在数学、天文学、化学和医学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文学作品为世人称道,如《天方夜谭》。探究二(P43)不同的宗教文化景观不同:佛教——佛塔、寺庙;基督教——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各建筑风格的寓意P44。第三课日本的大化改新(P40)知识点1大化改新前的日本1、大和统一日本:(1)1世纪前后,日本出现早起国家,本州中部的大和国家最为强大。(2)大和不断征服扩张,5世纪时统一了日本,其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后改为天皇。2、大化改新的背景(1)7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经济上:世袭大贵族经济实力强大,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者。政治上: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中央贵族之间争夺权力,豪强贵族权倾朝野,皇权旁落。(2)当时,中国大唐王朝高度繁荣,朝鲜半岛上一些国家也蒸蒸日上,强烈刺激了大和统治者皇室和改革派渴望实行改革并建立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3)曾经到过中国的日本留学生积极宣扬唐朝的制度,希望以唐朝为楷模,实行变革,建立“法制完备”的新国家。(4)645年,皇室和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铲除了主要的改革绊脚石——苏我氏势力,强化了中央集权。知识点2大化改新1、实施:646年,孝德天皇颁布诏书,进行国制改革,史称“大化改新”。2、内容(1)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2)经济上: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此外:大化改新开始后,701年,日本参照中国的律令制度,编订了日本第一部律令法典,作为治国的基础。3影响(P41)(1)积极性:改革后,日本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繁荣,手工业发展,商业活跃。701年,日本参照中国的律令制度,编订了日本第一部律令法典,作为治国的基础。日本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日本成为依靠“律令”实行统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2)局限性:大化改新时推行的由国家分配田地的方法逐步遭到破坏,很多豪强贵族纷纷建立自己的庄园。庄园主为维护自身利益,争相蓄养武士,武士阶层形成并不断壮大,在此后的日本历史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第一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P48-51)一、秦国统一六国(秦朝的建立)1、统一条件:商鞅变法增强实力P48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P49-51)措施影响政治上:建立皇帝制度——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统治,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①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②地方政府制度:郡县制(郡守、县令)法律上颁布大量律令有效的管理国家,巩固统一。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政令的推行和各族文化的交流,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经济上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地区间的经济交流,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思想上“焚书坑儒”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思想控制,巩固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另一方面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交通上修驰道、统一车轨、除路障有利于地区间的各种交流,政令的通达等三、秦朝疆域四至(P51)四、如何评价秦始皇其人(其功过是非,尽量客观,一分为二来看待)第二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P52-54)一、秦朝统治者的严酷统治(表现P52-53)1、大兴土木、工程建设和北击匈奴等战事,徭役和兵役沉重;2、法律明目繁多,刑罚残酷二、秦末农民起义1、起义的根本原因:秦朝统治者的严酷统治方式使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激化了社会矛盾。(P53)2、陈胜、吴广起义:时间——公元前209年;定位:①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②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根本原因的把握和直接原因的了解P53)3、项羽、刘邦的起义和“楚汉之争”(P54)三、汉朝的建立和统治初期的政策1、汉朝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P54)2、西汉初年的统治政策:①休养生息政策②采取该政策的原因:(P54)第一,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第二,吸取秦朝的教训。③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期间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来恢复经济的具体措施(P54)(明确这些措施为八个字:“轻徭薄赋、宽刑慎罚”)④“文景之治”(了解其内涵,明确该局面的出现是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P54)第三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一、了解汉武帝采取大一统措施的背景(P55)二、汉武帝错采取的大一统措施和影响(P56-57)措施影响政治上“推恩令”实力强大的诸侯国逐渐被分成许多小侯国,再也没有力量和中央对抗。监察制度:郡县实行刺史制度;设立司隶校尉有效地监督地方政府和皇族整顿吏治,防范地方叛乱。经济上货币铸造(五铢钱)、食盐与铁器生产权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中央集权,极大增加了中央的收入。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方面确立了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这种只发展一家学术,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