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0页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时间:1949年9月。(2)地点:北平。(3)内容: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②定国名——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③领导人——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宋庆龄等为副主席;④首都——决定把北平改名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⑤国旗——确定五星红旗为新中国国旗;⑥国歌——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⑦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4)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重要准备。★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标志)(1)时间:1949年10月1日。(2)成立条件:①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基本胜利;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3)同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4)开国大典意义: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国内:①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②人民大众成为国家的主人;③是中国历史新纪元。国际:①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②大大增加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③直接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四、西藏和平解放(1)时间:1951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进驻西藏)。(2)解放方式:和平解放。(3)意义: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第2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巩固一、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国际)(1)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2)司令员:彭德怀。(3)目的:保家卫国。(4)出兵原因:①美国侵略军严重威胁中国安全;②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5)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6)战斗英雄:黄继光(用用自己身躯堵敌人碉堡,上甘岭战役);邱少云(为不暴露目标,甘愿被烈火吞噬)。(学习精神: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7)意义:①巩固政权;②打击侵略者;③为中国赢得了稳定的国际环境。(8)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那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中,把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誉为“最可爱的人”。二、镇压反革命运动(国内)(1)时间:1950年底-1951年底.(2)作用(影响):经过近一年的斗争,反革命势力被肃清,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三、土地改革(农民翻身做主人)(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必要性(原因):为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满足亿万农民要求分配土地的迫切愿望。第2页共10页(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时间:1950年)(3)时间:1950年—1953年春。(4)实施地区:新解放区。★(5)意义:①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解放生产力);②这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人民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也为工业化的顺利进行开辟了道路。★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人民政权的巩固进行了三大运动: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课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1)过渡时期:指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1949-1956)。(2)总路线: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总路线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渐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二、第一个五年计划(1)时间:1953年—1957年(2)内容(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进行重工业建设;有步骤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3)成就:①重工业方面——建成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等重要项目近600个,形成东北老工业基地。②交通方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三、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颁布时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性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3)内容:①规定了我们国家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规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4)意义: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治奠定了初步基础,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四、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时间:1953年—1956年(2)措施(形式):①农业改造——走集体化道路,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的改造——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现公私合营(具体政策:赎买政策——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3)意义:①标志着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②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2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中共八大(1)召开时间:1956年(2)意义: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1958年,中共中央确定并颁布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2)影响:左倾错误严重泛滥,使国民经济陷入混乱之中,影响到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3)教训: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第3页共10页三、艰苦创业的好榜样(1)先进人物:石油工业—王进喜(铁人),人民的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县委书记的榜样)。(2)精神:艰苦奋斗。第3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1)发动原因:①毛泽东对国内政治形式作出错误判断;②个人崇拜;③左倾错误严重发展。(2)开始的标志:①1966年5月16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发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五一六通知)(3)矛头指向: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主席刘少奇和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4)性质:一场由国家领导人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5)刘少奇案是文革最大的冤案,也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冤案——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典型事例。(6)一月风暴:1967年1月,在张春桥、姚文元策划下,上海造反派头目王洪文等夺取了上海市的党政领导权。(7)文革期间老一辈革命家和人民的抗争:二月逆流(1967年2月)和四五运动(悼念周恩来,反对四人帮的强大抗议运动)(8)林彪叛逃事件(九一三事件):1971年9月13日,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9)结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标志着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10)影响(后果):①严重践踏了国家的民主和法治;②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被摧残;③拉大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11)吸取教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要逐步健全民主和法制制度;要坚持实事求是;要防止个人崇拜和思想僵化。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起点)(1)时间:1978年12月。(2)地点:北京。(3)内容:思想上:①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治上:②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③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4)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②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③是改革开放的开端;④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二、拨乱反正(1)时间:1979—1982年(2)1980年,中共中央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3)意义:这使党和政府赢得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信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政治基础,促进了国家政治生活的正常化。四、党中央对毛泽东的科学评价(评价=地位+功过)(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胜利完成)(1)地位: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2)功过:虽然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负有主要责任,犯了严重错误,但是毛泽东的错误始终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第4页共10页第2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一、对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改革是首先从农村开始并取得突破的;2、试点:1978年底,安徽凤阳小岗村;3、推广:1982年后,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成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全面展开。4、意义: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二、对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第一阶段(全面展开):(1)时间:1985—1993年。(2)重点:国有企业改革。(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4)特点: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5)形式:建立以承包为主的各种形式的责任制。第二阶段(改革的加快):(1)时间:1993年—2000年。(2)目标: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特点: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3)形式:股份制。(4)效果:到2000年底,全国大多数大中型国有企业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第3课对外开放(1)目的:为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资金(2)形式: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3)形成过程:①1980年,正式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②1984年,开放了广州、上海、天津、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③1985年起,开辟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开放区;④1988年,国家决定建立海南经济特区,这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⑤进入90年代,上海浦东新区也成为开放地区。(4)作用: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进一步开放提供了经验。(5)格局: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6)启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7)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第4课民主与法治的建设一、1982年宪法(明确了宪法至上的原则)(1)原因:①人们认识到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②国家政治建设的需要(改革开放)。(2)会议审议通过:五届人大五次会议。(3)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法制认识的突破。是新时期中国开始走上民主法制化道路的里程碑。二、民法与刑法的制定民法颁布时间:1986年,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刑法:(1)1979年,我国颁布了建国后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1997年,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对刑法进行了较大修改。(3)新刑法修改内容:①取消了“反革命罪”和不科学的“类推”原则;②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罪罚相当”原则。(5)新刑法特点:增加了刑法的可操作性,有利于保护被告人的权利,具有更强的科学性、第5页共10页实用性和严密性。(6)新刑法的地位:是建国以来第一部比较全面、完备的刑法。三、依法治国①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②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确定下来③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第5课邓小平理论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2)形成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3)形成过程:①1982年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②1987年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③1992年,“南方的谈话”强调基本路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