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过程与策略吴兰胡玉娇一、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的重要性1.化学概念教学是掌握化学知识的关键。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所需揭示的内容。如果没有一些概念作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的出发点,就不可能揭示这门学科的内容,形成科学的体系与结构,也就失去了这门学科的存在价值。化学概念教学是掌握化学知识的关键。2.化学概念教学是学生学习、运用科学方法、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概念是经过一系列观察、分析、抽象等思维过程才建立的。在概念的建立过程中,使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直接参与对所观察的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对发展学生的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概念还要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来表达,反映出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学习这些概念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化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包含着丰富科学方法,学习化学的过程要发展能力,而连接知识与能力的桥梁就是方法,所以学习概念过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科学方法,提高能力的过程。方法的学习从教育的目的上看比知识更重要,而离开具体知识的“学习”也谈不上方法的运用。可见,引导学生形成概念和发展对概念的理解,是学习运用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开发智力的重要过程和途径。二、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过程与策略(一)化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思维具体思维抽象感性的具体1。感性的具体人们在提出化学问题之后,就通过观察和实验或经验事实,搜集化学思维的材料,获得对化学事物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关于化学事物的表面、片面、外部联系的认识,但这并非是一个纯粹的感性过程,而是在理性指导下的有目的、有意识、有选择的感性活动过程。通过感性认识,形成对化学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外部特征的整体表象以及有关资料与数据,此即感性具体,它是化学抽象思维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逻辑起点。2。思维抽象思维抽象是对化学事物由感性的具体,运用思维方法,形成关于事物的本质属性,建立化学理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化学抽象思维对各种感性活动主要表现为如下的特征。1)分析与综合。化学思维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把它们分解成不同的方面、部分、或层次,把完整的表象和有关材料与数据分解成不同的规定,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形成关于化学事物的本质认识。2)分类与比较。化学思维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分类和比较,寻找同一种事物或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抓住同类化学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找到不同化学事物和相同化学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比较,化学思维可以获得关于某种规定的一般认识。3)抽象和概括。化学思维舍弃感性具体中的非本质属性和特征,抽出本质属性和特征,形成抽象规定,再把这些抽象规定概括起来,形成关于化学事物的一般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化学思维往往从不同的现象中概括出共同的东西,形成同类化学事物的共同规定性,达到某种抽象的、一般的认识,即建立化学概念。3。思维具体化学认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是化学抽象思维过程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结果获得了对化学事物本质的抽象规定,建立了化学概念。化学抽象思维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这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所谓具体化,就是人脑把经过抽象、概括后的概念同某一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过程。如应用化学概念、化学规律解释化学现象,解决化学问题即为具体化。例如,经过思维抽象建立了化合反应的概念以后,就可以用这个概念认识各种具体的化合反应,这就是思维具体的过程。(二)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的过程(三)初中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策略:1。基于学生认知发展脉络设计问题《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化学概念教学不要过分强调定义的严密性,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发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原理性知识教学要与元素知识相联系,做到深入浅出,防止出现偏重思辨和过深过难的现象”。课标中的建议是要防止概念教学中过多的字词辨析练习,人为造成学生学习的困难。关于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教学,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将概念作为结论直接传输给学生,要在启发、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得出结论。在概念运用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与概念,概念与具体物质、化学反应及其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形成概念体系。新课程中特别重视对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教育,在课程标准中的每个主题都有明确的要求。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应该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微粒观、元素观、化学反应观和分类观等基本化学观念。例如,《元素》一课的教学初步建立元素观的是核心目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1)元素的概念——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2)100余种元素构成了几千万种物质;(3)物质之间的转化过程(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4)元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元素就在具体的物质中。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注意形成的阶段性、层次性和发展性,要注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落实。教师在确定初中化学概念原理课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意从学科知识逻辑的角度分析教材,从学生认识发展的角度分析教材。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并不只是外显的科学探究过程与科学研究流程,更多的是学生通过学习形成的学科思想方法。这些学科的思想方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指导着学生后续的学习,并对他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就化学概念学习而言,更多地是形成相关概念的认识方式。认识方式是在具体概念之上的,学生在思考和处理化学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倾向于使用某种思维模式来认识或解决问题的信息处理对策或模式。它在化学学科中表现为“定性——定量”、“静止的孤立观——动态的相互作用观”、“宏观——微观”三种认识方式。学生的认识方式发展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认识角度的增加;其二,认识水平的提高。认识方式的发展涉及了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在课堂教学目标中主要体现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学生只有形成了一定的认识方式,才能从特定角度认识事物。教师需要从认识角度的增加与认识水平的提高两个维度,将认识方式蕴含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当中综合设计概念原理教学目标。从促进学生概念发展的视角出发,在目标的设计中落实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丰富了哪些认识角度,形成了什么样的认识方式,这是方法的问题,但离不开对具体教学内容的分析。无论是单元课教学还是某一节课的教学都应设计相应的概念发展目标。即首先将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与学生已有认识整合,建构通过教学学生应达到的认识方式目标,并将其与科学探究等过程整合、细化为具体的“过程与方法”维度教学目标。图1促进学生概念发展的“过程与方法”维度教学目标设计流程认识方式的发展是个渐进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教师要注意整体设计与阶段性设计的统一。阶段性主要体现在不同模块的学习上。从概念的内容构成、知识内容的教育教学价值、知识内容的情景素材、概念内容的教学要求等角度对教材内容进行静态分析。表1教材内容静态分析的程序分析角度分析目的分析途径分析概念的内容构成确定教学内容及内容的逻辑线索1教材节下标题2教材正文,特别是活动性栏目后的正文分析概念内容的教育教学价值1确定该内容对学生认识发展的作用2确定过程方法目标1活动性栏目中的问题2活动性栏目后的正文描述、阐释3节后习题、章后习题分析概念内容的情确定概念内容的应用价值1正文中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景素材内容2“联想质疑”类栏目3资料性栏目、STS栏目分析概念内容的教学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广度1教材正文2“迁移应用”类栏目3节后相关的习题4章后相关的习题基于学习调研、课堂观察等途径,确定学生在学习概念原理过程中的关键点与障碍点,依据学生认识发展脉络设计问题线索,开展学生活动,引领学生主动构建化学概念原理,形成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和方法,达到对化学概念原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案例:元素(请参看本专题资源文件夹中元素的教案及课件。)2。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3。重现概念原理形成的化学史4。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四)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原理的标准能用自己的语言对概念进行表达;能准确找出概念含义中的重点字词;能举例说明概念指定的对象;能灵活应用概念对易混淆问题做出判断能自主应用所学概念原理服务于元素化合物及其他相关内容的学习。(五)学生学习这些概念原理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①不能较快理解和抓住概念中的主旨,可以通过概念对比的方法由学生从区别中掌握概念主旨(例如原子和元素概念的对比,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对比);②对概念的重点不能扩展应用,可以通过反向训练或者逆向思维的方法来训练学生思维(例如氧化物一定需要是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给学生三种元素的物质进行逆向夯实);③对概念不能很好的深化应用,可以借助计算方法或者性质反映概念等其他方法来辅助完成概念的应用。(例如溶解度的理解必须需要一定逐级递增难度的计算来将概念直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