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目标1、知道农业生产的部门构成,理解种植业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业部门。2、记住农业的概念,理解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3、知道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4、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4、学会阅读“中国农作物分布”图,并能指图说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分布特点。5、通过分析我国南北方土地资源的差异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说明我国粮食作物、油料、糖料等作物的南北差异,提高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6、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树立科教兴农的观点,并对学生进行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等思想教育。教学设想1、农业与我们,这部分内容我想这样引入,首先请学生想一想,你理解的农业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在结合图4.11补充说明。为了避免学生概念模糊,可提几个产业,让他们判断是不是农业,例如人工养殖珍珠、打猎、捕鱼、采草药等,最终为学生归纳农业的概念。2、关于农业的重要性也可以让学生从身边找实例。可以结合99页的活动提问:你平日里衣食住行中涉及到的物品,哪些是农业的产物?并将所举的例子列在黑板上,最后归纳一下,它们属于那一类农业的产物。3、农业的地区分布,引导学生在读图的基础上回答老师的提问,在读图的基础上讨论完成101页活动的表格,同时老师尽量引导学生将这部分知识与前面所学的中国的气候、河流、资源、地形等知识紧密结合,以加强学生对前后知识的联系。教材分析教材首先通过图片展示出了农业的四个部门,并点明了农业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同时还指出人们的吃、穿、住、行样样都离不开农业。本筐内容是全节的基础,叙述了三方面的内容:农业的部门、农业的概念、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这些内容先通过图片展示,然后又设计了“活动”,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材利用素描图和“我国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以及读图练习等内容,使学生通过活动来了解这个问题。教材在这个内容的最后还设计了填表练习题,让学生在反复的活动中,巩固所学的知识。粮食生产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各部门合理布局的关键,是解决农业一切问题的钥匙。所以,教材将其作为专题讲述。多种经营既发挥我国人多的优势,转变地少的劣势;又能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故教材也进行了重点论述。教法建议教材的编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将着眼点从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观念教育上来,加强对学生观念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念和意识。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1、教师要充分利用书本中丰富的图像,在“导”字上下功夫,循循引导学生看图说话,读图比较,分析概括总结,让学生自己依据数据地理事实得出应有的结论。2、我国南、北方土地资源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少讲道理,多用实例。利用“种植业景观素描图”及“想一想”,从身边看得见的生活事例出发,使学生有一个直观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已学过的我国的气候特征,分析气候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弄清我国南北方农业生产出现不同风貌的原因,并借助于“我国主要种植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或其它的投影或图片等,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我国南北方土地资源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之后,在教材安排的“活动”表格的基础上增加几个栏目进行比较,让学生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3、在指导学生阅读农作物分布图时应抓全局,看总体的分布状况,而不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纠缠于某一点。教学设计教学重点1.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2.抓紧粮食生产的重要性。教学难点1、理解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2、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教学媒体计算机课件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我们已经知道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我们已经学习、研究了中国地理环境、气候、自然资源等方面的有关知识,我们已经知道“交通运输”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一起学习和研究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有关农业的知识,了解和熟悉我们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以及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人们最早从事的活动就是农业生产活动;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国,农业生产的地位至今都居各业之首。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了解我国的农业生产。【板书】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提问】1.农业生产为什么能成为人们最早从事的生产活动?【总结】:两个原因,一是生存必需,即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件件都是农业生产的产品;二是生产技术相对简单,人们易发明和掌握。【提问】主要的农业部门有哪些?什么是农业?举例说明。通过学生例举熟悉的例子归纳总结出农业的部门,农业的概念。然后又反过来用概念判断人工养殖珍珠、打猎、捕鱼、采草药、养蚕、养鱼等是不是农业。我们首先要通过事例让学生明确农业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展示】农业的分类图片请学生一一读出各业的主要产品并分析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特别注意补充农业生产的内容,不仅种粮食,还种棉、菜、油、糖等作物。让学生看课本99页的“活动”,并让学生通过讨论完成,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请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展示】分别展示纺织厂、陶坛储酒车间的图片。【提问】图中展示的是什么生产?(纺织工业)这种工业生产的原料有什么?(棉花)棉花是农业产品。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什么生产?(造酒,是酿造工业)原料是什么?(粮食,所以叫米酒)【展示】农机作业图片【提问】图中的机械是农民自己制造的吗?【回答】(不是,它们是工业产品)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农业还给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所以,农业首先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其次农业为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再次,我国是一个拥有8亿多农民的大国,因此农业是支撑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四个生产部门中,哪一业最重要?(种植业。所以,狭义的农业也指种植业)【承转】正如同学们所知道的,我国北方人喜欢吃的主食是面食,南方人喜欢吃的主食是米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这与我国的哪些地理环境因素有关呢?【提问】气温除了影响我国粮食作物的生长外,还有哪些农作物会受到气温的影响呢?【提问】那么,除了气温会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呢?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农作物的分布的因素:气温、水资源、地形、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等。引导学生读课本100页图4.13,了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加深对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的理解。让学生讨论完成课本101页的“活动”,进一步认识气温、降水、地形等对我国农业表现的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从而也为下一节的内容打下伏笔。【总结】1、教师落实各种主要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小麦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北,水稻主要分布在秦—淮以南,棉花主要分布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平原地区;糖料作物中的甘蔗分布在南部的台、闽、粤、琼、桂、川等省区,甜菜则分布在北方的黑、吉、内蒙古、新等省区;油料作物中的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花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2、在我国广大的种植区内,这些地方(指图)种水稻、甘蔗、油菜等并且一年内能二熟至三熟;而这些地方(指图)能种植小麦、棉花、花生、甜菜等,但一年内只一熟或两年三熟,为什么?(转到我国南北农业的差异)【提问】请学生回答并在图中指出我国南北方的界线(秦岭—淮河)。【小结】(1)了解了农业的概念和重要性;(2)学习了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和主要农作物分布;板书设计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农业与我们1.农业的主要生产部门2、农业的概念3.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二、农业的地区分布1、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2、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典型例题1、建国以来,我国人均粮食增长不快,其主要原因是()A.粮食产量增长缓慢B.自然灾害频繁C.人口增长过快D.粮食浪费严重解析:人均粮食等于粮食总产量与总人口数之比值。建国以来,虽然我国的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但人口增长很快,增产的粮食很多用于新增人口的需要。因此,人均粮食增长较慢。此外,由于荒漠化、盐碱化、城市用地等使我国耕地面积减少,也影响粮食总量和人均量的增加。答案为C。2、在丘陵地区发展种植业,首先要改造的自然要素是()A.热量B.水分C.地形D.土壤解析:丘陵地区其地表坡度大,耕作不方便,也不利于水分、肥料、土壤的保持,常发生水土流失,故改造地形,使坡度变缓为首要问题。热量、水分、土壤则要针对具体地区,只有条件不好的需要改造。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丘陵地区在粮食问题压力不大时,应多发展林业更为有利。答案为C。扩展资料粗放农业把一定量的劳动力、生产资料分散投入较多的土地上,采用粗放简作的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这种农业主要依靠数量较多的土地和自然肥力较高的土壤来获得农产品与增加产量。其农产品总产量的增长,主要通过扩大耕地面积的途径来实现。因粗放农业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很少,故产出很低。它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一般在地多人少、边远偏僻、生产比较落后的地区,多采用粗放经营方式。如非洲的干旱和沙漠地区,中国的内蒙古、青海、西藏等干旱或高寒地区和云南、贵州等边远山区均为粗放农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粗放农业将逐步向集约农业转化。地貌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各种不同的地貌形态,如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沼泽、洼地,都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和布局。一般以地形的高度、坡度、坡向、地面切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最明显。(1)高度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水汽减少(迎风坡除外),地面辐射增加,温差大,日照强而长,还能使气团变形,改变风的性质,影响降水,因此出现农业生产垂直布局的现象,平地布局中的用地矛盾有时可以从垂直布局中得以解决。如果绝对高度太大,终年积雪就难以利用。此外,相对高度对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使用都有影响。(2)坡度坡度在15°以上的地区难于使用大型机械;在30°以上地区,小型机械及大役畜难以使用;在45°以上地区,人畜难以活动。根据概略的统计:坡度为8°时,履带式拖拉机的生产率比理想平原时的生产率降低13~15%,而燃料费增加12%;坡度为6°时,用联合收割机收割,生产率要降低一半,而燃料费亦增加一倍。可见,坡度影响着耕作的难易程度,从而反映在劳动生产率上。虽一定的坡度有利于自流灌溉和排水,但对水土流失、梯田设置、太阳的入射角有不同的作用,进而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3)坡向影响到接受日照、辐射,进而影响水分状况。北半球一般南坡日照时间长,作物生长好,产量高;北坡则相反;东、西坡则处于居中地位。(4)地面切割程度影响着机械化和水利化。田面展宽不超过15米时,拖拉机很难迂回。如黄土高原沟壑地区,机械化的程度就不易提高。此外,小地区的农业布局还受微地貌的影响。花生花生是我国最主要的油料作物,产量占全国油料总产量的45.6%。花生原产热带地区,对热量要求较高,对土壤适应能力很强,除盐碱地外各种土壤均可种植,以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最宜。我国花生产地分布很广,北起松嫩平原南至海南岛,西起塔里木盆地东到沿海,除青、藏、宁、内蒙古省区外均有种植,但以东部辽宁以南的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地区分布最多。其中山东花生产量占全国的1/3以上。全国有两大花生集中产区:一是沿渤海周围的丘陵地和沿河沙土地区,包括辽东半岛、辽西走廊、冀东滦河下游地区和山东半岛,面积占全国花生种植面积的1/3,产量占全国的1/2,是我国最大的花生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二是闽、粤、桂、台等省区的丘陵及沿海地区。集约农业把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集中投入较少的土地上,采用集约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集约农业具体表现为大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发展灌溉,增施肥料,改造中低产田,采用农业新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实行机械化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