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市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公共政策更突出“公共”二字,这既意味着对公共性的强调,也意味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诸多特征和功能的必要。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有:1,阶级性。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行为的产物,政府的政策要体现阶级的意志。2.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孤立地解决某一问题,往往是不成功的,因此需要整体地分析、解决问题。3.超前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政策市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4.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规格、5、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小染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也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展而显示出多样的特征、6、合法性。政府行为的政策具有一定法律性质,其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监督执行。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公众和社团普遍享有的包含某种金钱利益,或者公众或者社团的权利和义务因之受到影响的某种利益。公共利益并不意味着狭隘的如某种罕见之物,或者像处于争议中的事情影响的特定地区的利益。公共利益通常要遵循四项基本标准:1.具有“公共性”。较私人利益而言,公共利益首先是一种公众利益,受益主体具有普遍性或不特定性的显著特点。2.具有合理性。由于一种公共利益的实现经常是以其他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减损作为代价的。因此立法机关在界定公共利益是就应当遵循合理性原则。3.具有正当性。公共利益的界定事关广泛的公众利益,立法机关,尤其是地方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应当广泛听取、充分尊重公众意见,保证公共利益界定基于广泛的民意之上。4.体现公平性。公共利益是一种公众利益,如果以减损少数人的私人利益却又不给予必要补偿的方式来增进公共利益,就会有违正义和公平。为什么说利益是公共政策研究中的核心要素?答: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投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从行为学的角度分析,人的利益追求是人类行为的动因。社会由无数个体组成,没有每一个个体的利益,自然也无从谈起社会的利益,但个人只有在集体或社会中才能得到发展,个人的利益必须同集体利益、社会和国家的利益有效得结合起来。无产阶级的利益原则是: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是统一的。一旦它们之间发生矛盾,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和国家的利益,无产阶级获得政权后,每一项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要考虑到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在承认每一个利益主体对利益追求的合理性和自主性的基础上,解决好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使得人们在承担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的同时,对利益的追求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具体的说,政府利用公共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甚至打击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政策的本质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实行权威性的利益分配。政府失灵:指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作出了减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政府失灵现象大致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1.作为一种加总社会中所有个体的意见的途径,政府是不完美的。由于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存在,使得面对加总社会意见的过程中存在种种缺陷和矛盾。2.政府中的决策者可能会被少数人的利益所引导,从而忽视甚至损害多数人的利益,多数时候,政府的决策总是由少数人作出的。如果社会对这些决策者的监督室不完善的,那就存在决策者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忽视甚至损害多数人的利益的可能性。3.行政机构的低效率问题。评估行政机构的绩效非常困难,行政机构缺乏竞争和行政机构的公务员体制的僵化都是造成效率低下的原因。4.政府失灵的其他方面,政府失灵可能还表现在许多方面,包括民主投票过程的高成本、直接民主过程可能缺乏保护少数人利益的机构,代议制民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方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冲突、政治周期对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等各个方面。举例社会问题:以养老问题的解决为例来说明三个正式部门的作用。在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政府在养老问题的解决方面所发挥的首要作用是通过立法来强制性的筹集养老基金。这些基金既可以通过公共部门来运营,也可以交由私人部门来运营,后者就涉及到私人企业的作用。另一方面,私人企业所运营的养老保险通常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必要的补充。但私人养老保险的正常运营则需要一个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这个环境的创造主要是由政府来负责的,但第三部门中的一些组织通过监督和方便公民参与也可以在该环境的创造过程中发挥作用。最后,一些非政府组织也可以通过参与社会救助,为特定的老年人群提供公共服务等方式直接参与到养老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公共政策主体: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公共政策主体主要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可从两种划分方式将公共政策主体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参与者、体制内和体制外。公共政策主体不仅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而且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评估和监控等环节都发挥着积极的能动作用。公共政策客体:指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公共政策的制定要围绕着社会问题和政策问题展开。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公共政策是通过调整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来达成政策目标。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答:公共政策系统是指由政策的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其构成要素有:(1)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具体包括:1官方决策者A立法机关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D中国共产党2非官方参与者A利益集团B政党C大众传媒D思想库E公民个人(2)公共政策客体,公共政策客体指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两个方面:A社会问题B目标群体(3)公共政策环境。公共政策环境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具体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国际环境。对自愿性工具、混合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三类公共政策工具进行比较。答:自愿性工具的核心特征是它很少或几乎没有政策干预,它是在自愿为基础上完成预定任务从而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自愿性工具包括家庭与社区、志愿者组织和市场等。混合性工具是指允许政策对非政策行为主体的决策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但最终仍由私人做出决策从而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混合性工具结合了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包括信息和规劝、补贴、产权拍卖和税收与使用者付费等。强制性工具又称指导性工具,是指借助政策的权威和强制力,对目标群体的行动进行控制和指导从而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强制性工具包括管制、公共企业和直接提供等。三类工具是在提价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过程中以政策介入程度的高低,在自愿性——强制性光谱上对各政策工具进行定位的工具分类,三者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介入程度不同(1)自愿性工具很少或几乎没有政策干预,介入程度较低;(2)混合性工具则允许政策对非政策行为主体的决策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介入程度中等;(3)强制性工具则完全依靠政策的权威和强制力,介入程度达到最高。2.个人意愿发挥作用不同。(1)自愿性工具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完成预定任务的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个人意愿发挥的作用最大。(2)混合性工具是以自愿为基础上完成预定任务的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个人意愿发挥决定性作用,但作用相较前者略低(3)强制性工具是政策对目标群体的行动进行控制和指导的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个人意愿基本无发挥作用的空间,故其发挥的作用最低。3.特点不同。(1)自愿性工具既具有成本效益上的优势,又与主张个人自由的文化相吻合,并且有助于维系家庭与社区的关系(2)混合性工具结合了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这类政策工具兼备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优点。(3)强制性工具有见效快、实施便利。4。联系。自愿性工具,混合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都是在政策实现中行之有效的工具,由于三者的特点不同,所以适用的领域也不同。因此,在实践中应该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收到良好的综合效果。在全社会普及义务教育,有哪些政策工具可供选择?并比较这些政策工具的优缺点。答: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我国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三个基本性质,但目前还面临着上学难、上学贵、教育资源不均等、义务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要普及义务教育并满足科教兴国战略的需求,可以考虑采用以下政策工具:见WORD政策问题: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府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应主要包括:社会客观现象或问题情境:对上述问题的察觉与认同;价值、利益与规范的冲突,团体的活动与力量;政府的必要行动,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有:政府问题的关联性,政府问题的主观性,政府问题的人为性,政府问题的动态性。第三类错误:指当应该解决正确的问题时,却对问题的实质或规范作出错误的解读,表面上看似找到了引发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正确的解决方案,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反而把人们带入歧途。第三类错误是政策分析与规划过程中相当致命的错误。政策议程:指某一引起公共政策决定者深切关注并确定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以及正式提起政策讨论,决定政府是否对其采取行动、同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只有一小部分社会问题被公共决策者所关注,被决策者选中或决策者感到必须对之采取行动的要求构成了政策议程,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多源流分析模型:指由约翰.W.金登提出的,建立在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三种信息流的基础上,以研究模糊状态下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为目标,为探索当代公共政策的规律、提高决策的有效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的政策过程理论。该模型主要垃圾桶模型、政策窗模型和多源流决策分析理论的扩展与修正三部分构成。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正确构建政策问题有何意义?构建政策问题就是用来产生关于政策问题性质及其潜在解决办法的政策分析程序及方法,其对于公共政策过程的意义有:1.政策问题界定及架构是政策分析过程中的第一要义,如果政策分析伊始没有正确地构建政策问题,随后的为问题寻求正确的解决方法根本无从谈起。2.构建政策问题是进行政策分析的第一步。直接影响政策过程后续阶段的程序与任务,要制定公共政策,首先必须挖掘和确认政策问题,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寻找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把握政策问题分析的基本方法。3.政策问题构建是公共政策过程的逻辑起点,公共政策的特质之一是问题取向--公共政策关心解决或改善社会问题,只有正确地构建政策问题,才能启动之后的整个公共政策过程。系统议程与正式议程有哪些区别?答: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是政策议程的两个不同阶段,二者有着本质区别:1、两议程的特点不同。公众议程一般由一些较抽象的项目组成,其概念和范围都比较模糊,仅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可以不得出政策方案或解决方法,所体现出来的往往是众说纷纭的特点。政府议程则比公众议程来得特定而且具体,其是对政策问题进行认定或陈述的最后阶段。问题经过一定的描述,为决策系统正式接受,并采取具体方案试图解决的时候内难停放可以转入政府议程。2.两议程不具有严格对应性。通常某一社会问题先进入公众议程,被公众加以关注和讨论,然后由于该问题自身的特殊性、重要性、严重性以及迫切性等,引起了政府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