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关于执行新课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关于执行新课程标准的若干问题杨章宏问题之一:如何认识新课程改革的本质特点,把握教学的逻辑起点?更多资源xiti123.taobao.com新课程改革的本质特点将传统的“知识中心”课程与“儿童中心”课程整合成为“情景中心”课程“知识中心”课程●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客体上,即重在文化遗产和系统的客观知识授受。●容易使教育陷入“目中无人”的误区,即无视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社会性发展和身心健康。使他们始终处于“教师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这种既缺乏生机又没有热情的刻板程序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优点:知识传承的系统性、高效性、可检测性。“儿童中心”课程●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主体上,即注重学生的经验和自发需要、兴趣,把学生主体活动的组织与创造视为教育活动的本质。●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观察、体验、发现,使学习“由苦役变成乐事”,关注学生积极、持久的探索兴趣,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个性特点的培育。●存在着两个突出问题:⑴忽视人的发展所必需的文化遗产、知识体系、科学逻辑,容易导致学生基本学力下降。⑵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容易出现形式化倾向和纪律松弛现象。“情景中心”课程传统的“知识中心”课程和“儿童中心”课程在优、缺点上是相互对应的,将二者的优点实行有机的结合,使它们从对立走向统一,是课程改革的方向所在。由此而形成的课程可称为“情景中心”课程。“情景中心”课程的基本思想是:为适应和改造“未来情景”而学习;在生活情景、问题情景中学习。即突出地强调“科学预期”和“有效参与”,这正是创新性学习的本质所在。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三个统一:●“学到什么”和“怎样学习”的统一●显性外化学习和隐性内化学习的统一●创新性学习和维持性学习的统一问题之二:如何理解新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把握教学的操作准则?新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从“制度课程”转向“教学课程”,正确处理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同步发展“制度课程”和“教学课程”●课程仅仅是官方的课程文本(主要是教材),而教学则被看作是落实课程文本的途径。这就是所谓的“制度课程”。●以学生的动机和需要为中心展开,教学并非是忠实地执行官方课程文本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决定学习内容、建构知识的过程,也是开发、创生课程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教学课程”。“教学课程”的操作表述把握标准、淡化教材、开发资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课程标准是官方的课程文件,它规定的是学习领域而不是科目,它描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限定的教师教学内容。执行课程标准的过程就是开发、创生课程的过程。●教材仅仅是达成课程标准的中介,它只起着参照物的作用。即便是十分完美的教材也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实现教育学再加工。案例1:某初一科学教师认为:“区分物品”是一种方法论教育,在科学学习中,具有基础性意义。教材将其分散、依附于各部分教学内容中,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而且容易将方法论教育异化为机械性的知识教学。因此,应将其集中为一个独立的教学单元。由此,该教师自行设计、新增了《区分物品》一课。案例2:一堂“历史与社会”课教学过程:1.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对教材呈现的历史事件材料有个初步的了解。2.让学生转换角色思考:如果自己处在当时的历史情景下,该如何决策,可能的结果将会怎样,对历史进程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3.让学生分析比较:⑴不同的决策→可能产生的后果;⑵不同的决策→同当时历史背景的相容性;⑶进一步分析:哪些决策是可以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采用的?实际采用的为什么是教材上所介绍的决策?案例3:某生物课教材中有关于“植物对水的消耗的研究”一节,其本意是介绍科学探究的概念。根据编者的说明书,应要求学生讨论它所传递的特定知识和产生那种特定知识的过程。但有位教师却认为:若重新理解这段文字,则可以把它当作是阐述社会和科学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科学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必要性;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促使对科学家的研究具有信服态度的工作。问题之三:新课程要求目标多元化,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要求?整合多元目标的思路:对知识的再认识两个维度:●静态的维度:知识是认识活动的结果,是由若干事实、概念、准则构成的系统。●动态的维度:知识是认识活动的过程,是不断更新和扩展的过程,以及影响这一过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方法论。五个层面:信息—知识—观念—理论—智慧目标设计过程中需考虑的要素结果性目标了解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体验性目标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怎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能解决问题的特殊方法和技能方法评价与选择向谁请教,跟谁交流,同谁合作到何处搜集有关信息案例4:“喷水娃的秘密”目标设计结果性目标了解空气受热膨胀后会产生很大的压力理解在相同条件下空气膨胀程度比水大得多掌握类似于解释“喷水娃”喷水原因和给空了的“喷水娃”重新加水的思路体验性目标用穷举、试误的方式推测原因用模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从新的角度提出新问题模拟实验的设计体验模拟实验的操作体验实验设计、操作方法评价与选择案例5:一堂环保课的教学过程⑴教师演示:在三杯看上去同样清澈的水中,加入同一试剂。三杯水很快产生了不同变化:①呈果冻状;②呈稀薄糨糊状;③仍然是清水。⑵信息补充:这三杯水分别是:①纯净水;②普通自来水;③有污染的河水。⑶学生实验并讨论。⑷形成结论:为了环境而行动。⑸信息补充:试剂来自本校同学的发现。⑹学生提出课外发现计划。问题之四:新课程强调实践建构,教学中如何把握活动体验与意义建构的逻辑关系?体验与建构的逻辑关系●体验首先是对隐含着新知的信息同学生已有经验与知识相耦合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质是从旧知向新知的“迁移”。●在“迁移”中,将会产生新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转化”的过程,因此,在“迁移”基础上实现“转化”是体验活动的主体部分。●完成“转化”,并开始实现新的“迁移”则是体验活动的成果反映,而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建构的过程。●可见,没有体验,就无所谓建构;没有建构,体验也就失去了意义。案例6:初一数学“几何体的认识”教学过程1⑴教师出示各种几何体模型,并让学生辨认。⑵以生活情景课件让学生确定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几何体形状。⑶再让学生认一认、摸一摸、辨一辨各种几何体模型。⑷提供软、硬纸、塑料泡沫等材料,让学生凭想象自由制作由几何体构成的各种模型。案例7:初一数学“几何体的认识”教学过程2⑴教师事先准备好具有各种几何体形状的生活中常见物品,并放置在教室门口。让学生在课前任取一件。⑵请学生说出自己所取物品的基本几何形状。说错的由其他同学纠正。⑶让学生通过观察所取物品而形成的初步认识,制作各种几何体。①由自由选择制作对象,教师适当平衡。②制作过程中可以相互讨论、交流。⑷展示制作成果,说出制作要点或失败原因。⑸师生共同分析成功作品的制作要点和失败作品的原因所在,归纳各种几何体的基本特征。案例8:初二数学“地砖铺设中的数学问题”(根据教材相关内容组合)教学过程活动1:用正方形、长方形、正三角形塑料片或硬纸片进行铺设地砖的模拟活动。感受:上述图案是用特殊的四边形和三角形铺成的,这种特殊图形的地砖铺设起来省时省力,所以在生活中比较常用。活动2:用全等的任意多边形塑料片或硬纸片进行铺设地砖的模拟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重叠、留有空隙、平整无空隙三种情况,引导总结:要将地面铺设得平整、无空隙,关键在于:具有公共顶点的各个角之和等于360°。●活动3:尝试用全等的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七边形、正八边形塑料片或硬纸片分别进行铺设地砖的模拟活动。根据尝试结果,议论:单用一种多边形地砖把地面铺设得平整、无空隙的条件,引导总结:如果单用一种多边形地砖就能把地面铺设得平整、无空隙,则多边形地砖相邻处具有公共顶点的各个角之和一定等于360°。因此,这种多边形的一个内角必能被360°整除。所以,上述多边形中,只有正六边形地砖能铺出平整、无空隙的地面。●活动4:尝试以何种形状的地砖与正八边形地砖相结合就可以把地面铺设得平整、无空隙。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另外布置的设计任务。问题之五:新课程关注学习的合作性,应该如何把握合作学习的操作要义?合作学习的含义和操作含义:社会化的学习过程。它其实是一种先进的现代理念,而并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组织形式。操作要义:1.必须是在学生的需要基础上进行的。2.必须是与学生的个人劳动量相统一的。3.必须是在情感层面上进行的。落实学生的个人劳动量是其中的核心因素。它既是引发合作需要的起点,也是检验合作学习效果的标志。问题之六:按照新课程思想,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设计?从线性设计到框架设计可简要概括为:“有设计,无规定”。所谓“有设计”,是指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并非是无计划的、散乱无序的,而是有着明确的问题情景和学习路径的。所谓“无规定”,是指在学习活动展开过程中,教师将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并给他们以充分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而无限制性的“刚性”规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发挥的是适时调节进程和恰当点拨指导的作用。这就是“框架设计”。案例9:以“三棵树”为题的一堂科学课●快要上课了,教室里只有几个学生。其他同学都在操场边的树下,细看那三棵树的叶子。只见操场头的那棵树的叶子全掉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中间的那棵树的叶子全变黄了,只有第三棵树仍绿叶满枝,充满生机。大家印象中,这三棵树不久前还好好的,怎么现在变成这样了呢?就要上课了,学生还没有回教室。要是平时,老师也许会气得怒发冲冠;但今天却很高兴,并让人去通知:“上课后,同学们仍可留在操场看树。”●十分钟后,学生回到了教室。趁着学生的热情还在,老师组织学生讨论:“那棵树的叶子全掉光了,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案例10:科学课上,当教师按预定教学方案,让学生分组自行设计实验来检验他们对某种现象成因的猜测是否成立时,却出现了全班学生无人能设计的局面。这时,教师便采取了下述做法:⑴教师加入到一个小组中去,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实验设计。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一个设计方案很快就形成了。⑵教师巡回于各组之间,并对各组学生说:“××小组的同学已经设计出了一个很不错的实验方案,你们可以去看一看。想想能不能在他们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个更好的方案”。问题之七:按照新课程思想,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会倾听:即便是学生有缺陷的表述,也应耐心倾听,不要随意中断。●学会商量:对学生存在的某些局限或偏差,应延缓评价,并以商量的行为方式,引导他们梳理思路、自我完善。●学会宽容:对学生的多种思维路径与方法,应宽容地允许他们自主选择、自我体验、自由交流。●学会理解: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不仅理解学生的表面行为、态度,而且理解其较深层的、本质的情感。●学会幽默:充分发挥教学机智,使自身的形象少一点严肃性,多一点亲和力和幽默感。问题之八: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怎样的角色转换要求?课程改革与教师的角色转变●由课程“消费者”转变为课程“生产者”。●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由“教师”转变为“导师”。如何实现角色转变?做“学习型”教师:⑴在信息反馈基础上的学习;⑵在反思基础上的学习;⑶在共享(交换)基础上的学习。领会新课程思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多资源xiti123.taobao.com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