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三、与《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1、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实验稿)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2、关于数学观的变化(实验稿):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3、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实验稿)“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实验稿)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实验稿):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4、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教师教学要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式都要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5、“双基”变“四基”(实验稿):“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011年版“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6、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实验稿):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7、课程内容的变化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8、实施建议的变化不再分学段阐述,而是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建议。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四、领悟《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理念,从五个方面来阐述,分别是数学教育、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评价、信息技术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一,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接受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获得他所需要的良好的数学素养。良好的数学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适宜的、满足发展需要的教育;良好的数学教育是全面实现育人目标的教育;比如说,通过精讲多练、变式训练来传授“双基”,掌握解题技巧能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一方面能使学生获得较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应试能力;另一方面也造成缺乏对多样化的数学活动经验的体验与积累,尤其缺乏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数学教育是促进公平、注重质量的教育,首先希望为所有学生提供机会均等的数学教育,然后是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对均衡的学习结果;良好的数学教育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第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是对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回归与尊重,是针对学生的差异,因为每一个学生都要接受义务教育,而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原有的基础存在很大的差异。良好的数学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一样的教育,得到一样的机会,但最后的发展可能是有差别的。根据学生的智力的差异,根据兴趣的不同,标准特别强调要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应注重学生自主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他所应该得到的发展。2.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课程内容要反应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是课程内容选取的一个基本原则。另一个基本原则是社会的需求,另外就是数学课程要符合数学本身的特点---数学发展的非常快。在这里边,特别强调在课程组织上,内容的组织上,处理好三个关系,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和抽象的关系,重视直接经验,要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这三对关系,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关于过程与结果,传统教学只重视结果。数学要有结果,要有精辟的结果,要得到一个答案,但是还要重视过程,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数学教学与其说是数学活动结果的教学,不如说是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通过这一活动过程,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能体会感悟到这些知识技能背后更为本质的东西—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积累起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通过这一活动过程,也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整体上促进自己数学素质的提高。所以在内容的选择上,在内容的呈现上,在例题、习题的选择和呈现上,重视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以便使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理解数学。直观和抽象也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对关系,数学是抽象的,一个人抽象的思维能力,要在数学中培养,但抽象能力的培养,要有直观作为铺垫,作为一个学生,这是思考抽象问题的一个支柱,所以说,重视直观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再抽象的数学结论总能找到相对直观的表征和解释,运用直观手段本身就是数学研究的重要方式,它更应该成为我们处理和组织课堂内容的重要方式。比如,充分利用图形所具有的几何直观,将复杂的数学对象简明化;恰当地构造数学问题的现实情境,将抽象的数学关系具体化;通过直观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以获得数学的猜想;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实现抽象与具体之间的转变;等等,都是数学课程内容组织上可以加强的方面。关于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学生学习的内容,多半是间接经验,但是这种间接经验的形成,也需要一些直接经验的积累,所以课程里边特别强调活动经验的积累,其实也是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这样的关系。一方面,学生的数学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建立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构建起来的。表现为书本知识的数学间接经验只有通过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多样化的数学活动中积累自己的经验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意义;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学习数学间接经验的同时,学生也在发展自己的直接经验,特别是通过打好知识基础,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具有了主动面对生活和社会去拓展自我直接经验的能力,这正是数学学习的发展性所要求的目标。所以,我们强调重视直接经验,不仅指它有利于间接经验的学习,也在于它本身就应成为课程的重要目标。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那么到底什么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事:(1)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数学课堂是,教师要更多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工夫,要通过自己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使学生由厌学到乐学,最终达到会学。(2)引发学生思考。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中最有价值的行为,题型模仿,类型强化,技能操练固然在教学中需要去做,但如果这些措施离开了数学思考,也只能是无效行为。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才能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也才能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3)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认真听讲、善思好问、预习复习、认真作业、质疑反思、合作交流等等这些学习习惯都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刻意诱导,潜移默化,点滴积累,通过较长时间的磨练,最后方能习以为常,形成习惯。(4)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此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改善学习方式。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在数学学习方式和方法比较单一,类型模仿、习题演练成为最主要的方法,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比较被动,缺乏自主的、多样化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方法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蕴涵。这里的恰当是指学习方法要反映数学学习的特征,对学习而言,不仅是适宜的而且是有效的。学习方式的重要性数学的学习,应该是有多样的方式,学生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赋予个性的过程。就是要使教学过程、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活泼。在标准里边列举了一些学习的方式,比如说接受学习,动手实践,探索合作交流,同样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老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该灵活的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多种学习的方式,既有一定的接受式的学习,同时更应该重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的智力结构也是多元的,有的习惯于形象思维,有的习惯于抽象思维,有的长于计算,有的强于证明,这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只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与适应性。因此鼓励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不仅能促进数学学习过程的开放、生动和多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整个数学学习共同体而言,多种特征、风格的认知方式可以为学生间的数学交流提供有力支持,相互启迪,促进大家共同发展。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学习评价应该具有如下功能:第一,及时反馈学习信息,诊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第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预期,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对教学适时进行调控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