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常用文言虚词用法例举(2010-02-2417:38:34)标签:杂谈分类:古文加油站之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例如: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菊之爱,陱后鲜有闻。③水陆草木之花。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③菊,花之隐逸者也。④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①公将鼓之。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③怅恨久之。二、作代词用。(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①具答之。②亲戚畔之。③彼竭我盈,故克之。④又数刀毙之。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例如:①渔为甚异之。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如:①辍耕之垄上。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四、语法作用。(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如:①马之千里者。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3、作词尾(一般用在形容词后)。如:悠悠乎与灏气俱者一、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二、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以一、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如:1.屠惧,投以骨//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把2.能以径寸之木,为…//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用(在)3.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4.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根据5.以弱为强//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由、从二、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如:1.属予作文以记之——(用)来2.以伤先帝之明——以致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4.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三、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如:三、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如:1.皆以美于徐公。2.或以为死……3.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4.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四、特殊用法:通假字,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而一、表顺接关系的连词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②面山而居。二、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如: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学而不思则罔其一、代词1、表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②复前行,欲穷其林。③其一犬坐于前。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①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不译。②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为一、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如: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洗(wéi,被。)②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向”“对”)③为楚造云梯之械。(wèi,“给”)④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wèi,“当”)⑤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wèi,因为,由于)二、当“为”作动词时,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当作”、“成为”,“雕刻”,“是”等。如: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成为)③为宫室、器皿。(雕刻)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有)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称为,叫做)⑥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造)三、特殊用法: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名词,心理活动)于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灵活地译为“在”、“向”、“到”、“从”、“跟”、“对”、“给”等。例如: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③舜发于畎亩之中(从)④欲报之于陛下也(向)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②皆以美于徐公。焉1、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熟语)2、语气助词。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4、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5、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虽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然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父利其然也(《伤仲永》)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三、助词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2、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研究性阅读小说——《水浒传》阅读指导(2010-02-2509:57:37)标签:杂谈分类:阅读指南针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掌握长篇小说阅读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掌握研究性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质量。教学难点:创新法。教学策略:1.利用多媒体调动学习积极性;2.指导掌握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3.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阅读小说的过程,实际上是阅读者和大师交流的过程,是阅读者和智者的对话,是人的一种心智活动,也是创新的过程。询问学生课外阅读长篇小说时感到困惑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如下几方面问题:(1)没有充分的时间。(2)不知道该怎么去读长篇小说。(3)读了小说没有什么收获。二.指导阅读(一)激趣,播放《好汉歌》激发学生对《水浒传》的阅读兴趣。(二)提问:请你说说《水浒传》给你印象最深之处。学生回答归纳为:人物(三)所谓研究性阅读是采用研究的方式,以创新为主要目标的一种高级阅读方法。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求异的阅读品质。它通过阅读文本,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分析研究,论证观点来达到创新的目的。研究性阅读小说的五种方法——冰山一角法、设问法、比较法、参读法、创新法。(投影)1、冰山一角法(投影)请你说出这些人物的相关情节:(投影)武松:鲁达(鲁智深):李逵:林冲:宋江: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如果把整篇小说比喻为神秘的矿山,那么学生就是那采矿的矿工。作为一名优秀的矿工,最重要的任务是在作品中寻找出最闪光最耀眼的“金块”——整篇小说中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或情节,并把它们用笔划下,要言不繁地做好旁批,思考自己为什么对此感受最深,品味咀嚼,精琢细磨。只要“点”抓得准,抓得巧,抓得好,就可以“吃透”整座金矿。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长篇小说。比如《水浒》中武松的故事,集中在第二十三回到三十二回即著名的“武十回”中,这是全书中最精彩的笔墨。2、设问法(投影)教师点拨:我们在对小说的内容,或人物、或结构、或语言等方面进行寻幽探微时,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力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透过现象挖出本质。如阅读小说时,在分析鲁达这个人物形象时就可问以下一系列问题:为什么要救护金翠莲?为什么要打死镇关西?为什么要打小霸王、打高衙内?为什么要大闹野猪林等等。随着这一系列问题的不断提出与探讨,我们就可以深入地把握鲁达这个人物形象,认识其“禅杖打开生死路,戒刀杀尽不平人”的“庐山真面目”。请你对林冲的分析时提出问题(投影)学生分组讨论。3、比较法(投影)教师点拨: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表现手法、主题思想时,都可采用比较法,可以将不同篇中的同类作品、同一篇中的不同类拿来比较。如在人物形象上,可将林冲、杨志、鲁达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同样是粗鲁的人物,“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靮”(金圣叹),等等,通过比较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在内容上也可比较,也可进行表现手法上的比较,武松打虎后,又写李逵杀虎,又写二解争虎。如《水浒》和《项链》在揭示人物心理时表现手法的不同,从而了解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与西方惯用的心理分析的写法的区别。我们在学习小说的过程中,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小说的异同,加深对小说的理解,提高自己的比较鉴赏能力。力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透过现象挖出本质。问题:宋江和晁盖有什么不同的性格。(投影)归纳学生回答:晁盖:为人宽宏,疏财仗义:做事不果断,幼稚,粗心大意。宋江:仗义疏财,细心,果断。(是个大奸雄)4、参读法(投影)教师点拨:可多多阅读关于所读小说的评论、介绍、概述方面的文章。其中或是对作者文学见解的表述,或是作者创作目的的告白,或是作者文学风格的流露,或是对作品内容的介绍。多读这类文章能对名著有一个“理论上”、“宏观上”的把握,还能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与理论水平。这些文章可到图书馆查阅或者上网搜集资料,可有目标地阅读,也可无目标地阅读。有目标地阅读也就是带着你所需要研究的问题去阅读,如读完《水浒》后,可参看他人对《水浒》的评论,如对吴用的评价是个诸葛亮似的人物的观点产生疑问,想全面地了解吴用可以把他与诸葛亮进行比较,或者想全面地评价宋江等等,就可自己带着问题去阅读有关资料,写成研究性论文。问题:吴用与诸葛亮的短长论。学生分组讨论。5、创新法(投影)创造性阅读是能提出某些新见解或论述某种新观点的一种阅读方式。它是阅读活动的最高级形式。以理解性阅读和评价性阅读的能力与技巧为前提,并与这几种水平的阅读同时得到发展。它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欲望的过程,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创造性阅读的过程大致是:(投影)①在综合阅读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