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下列基础知识: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郡县制、皇帝、三公、交通的发达、文字的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小篆和隶书、圆形方孔铜钱、灵渠、万里长城、焚书坑儒。通过阅读课文,培养阅读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秦始皇和他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的了解以及思考“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产生的影响”,懂得综合分析问题的重要性,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开展讨论,培养主动学习,及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学习的习惯,并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的研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以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废分封,立郡县”。难点中央集权制的概念,“车同轨,书同文”与建立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关系。〖教学方法〗讲述为主,师生谈话,讨论法等,辅之以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秦始皇》主题曲及李白的诗导入秦的统一。秦始皇的历史功绩是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提问: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用什么办法来治理国家?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教师:秦统一六国后,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国家统治机构,确立了我国两千多年王朝统治的基本体制,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秦始皇是怎样治理国家的。《秦始皇》动画视频过渡一、政治方面:中央:创皇帝制,定三公制地方:废分封制,立郡县制课件出示《秦朝行政系统简表》。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德兼三皇,功高五帝”,于是他便宣布自己的称号是皇帝。由此创制了皇帝制度,皇帝都世袭。但是国家很大,事情也很多,秦始皇每天要阅读大量奏章。秦时的文书是竹简,他一天要读100多斤奏章,读不完是不能休息的。一个人怎么也忙不过来。于是他就选派一些人来给他帮忙。其中在中央机构中最重要的是哪些人?(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呢?(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太尉管理全国的军事。御史大夫掌管重要文件,并监督百官。)三公里面谁地位最高?(他们地位是平行的,都对皇帝负责,都由皇帝任免,互相监督,互不隶属。)(过渡)秦朝的疆域很大,在地方上又怎样进行管理呢?《秦始皇》动画视频废分封立郡县中央集权,体现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当中,即中央政府为有效管理地方,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全,而地方要绝对服从中央。简单说就是地方所有权力集中到中央。结合《秦朝行政系统简表》不难发现,秦朝所有权力不仅集中到中央,而且是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他独揽大权,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因此,我们也称这是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这种政治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回答(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全,国家可以直接管理人民征收赋税,个体家庭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基本上沿用并加以发展。)皇帝权威确立了,但是秦朝还面临着很多问题。投影设置情景:学生讨论可能会遇到那些问题。《秦始皇》动画视频过渡二、经济文化: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的措施和交通方面的措施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巩固和加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并且对后世影响深远。三、军事:筑长城,御匈奴修筑长城加强了边防,保护了国家的安全,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现在它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我们在美好生活的今天,我们要珍惜,更要保护。我们爱长城,更要热爱我国大好河山,更要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四:思想:焚书坑儒焚书坑儒虽然有利于思想的统一,但摧残了文化,箝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莫大损失。讨论题: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请结合本课内容举例说明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设置模拟法庭,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小结:功:完成了统一,结束了诸侯割剧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开创了幅员辽阔的秦帝国,促进了民族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过: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压制了人民的思想。焚书坑儒,摧残文化。实行暴政,大兴土木,建阿房宫,修骊山陵墓,耗费民力;法律残酷,最终促成农民大起义,使秦朝灭亡。小结:最后通过“三字经”(配音乐)概括本课:秦始皇,统六国设丞相,立太尉御史官,管军事废分封,立郡县集权制,秦朝创车同轨,书同文统货币,隶书行筑长城,退匈奴西临洮,东辽东既焚书,又坑儒施暴政,招灭亡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措施政治方面:“废分封,立郡县”经济文化方面: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军事方面:御匈奴,筑长城思想方面:焚书坑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