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开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如何“不拘一格降人才”?2012年5月10日,湖南宣布公开选拔33名优秀年轻干部,规模创下历史之最,职位中包括副市长等要职,消息一出广受好评。但毋庸回避的现实是,近年有关年轻干部选拔的质疑声也时有耳闻。干部年轻化为何受关注2009年6月,29岁的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周森锋当选湖北省宜城市市长,一时成为全国舆论的焦点。随着自上而下换届工作的推进,人们对选拔使用年轻干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最年轻XX”之类的新闻频频触动社会的敏感神经。据不完全统计,继周森锋之后,引发关注的年轻干部选拔事件不下15起:25岁的湖北省宜都市女镇长牟阳,29岁的河北省馆陶县代县长闫宁,23岁的清华大学毕业生、甘肃省武威市副县级干部焦三牛……梳理近年来的案例,对于引发争议的年轻干部提拔事件,当地的组织人事部门都予以了回应,有些还组织了专门调查。根据有关方面回应和调查来看,绝大多数年轻干部的选拔程序符合规范,而且其中不少人还是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方式择优产生的,这恰恰是近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果的具体体现。当然,在一些受到质疑的事件中,也确实发现了问题。去年122月,经山西省临县县委核实,1978年出生的安家庄乡党委书记曹莉涉嫌简历造假;今年4月,湖南省有关部门调查后证实,湘潭“90后女副局长”属违规任用。上述个案,有关责任人均已受到了处理。专家指出,年轻干部选拔之所以越来越受关注,一个重要因素是随着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年轻干部的选拔任用日益从幕后走向台前。年轻人“挑大梁”难在哪?人才成长规律表明,25岁至45岁是人才发展的“黄金期”,这个阶段的人最具活力、魄力和创造力。古今中外,青年人“挑大梁”的例子屡见不鲜。但如今,每当有年轻干部被提拔,虽也有支持的声音,但也有怀疑和担忧:年龄这么轻,资历这么浅,凭什么让他上?肩膀这么嫩,没经验没阅历,怎么能挑起重担?年轻人有的是机会,为什么不能谦让一下老同志?“希望把游泳学好了再下水,这只能是一个幻想。”中央党校党建部副主任戴焰军说,青年人年纪轻、经验少、阅历浅,恰恰意味着需要给他们压担子。敢于相信年轻干部,敢于让他们挑重任,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培养。“一个社会对青年的态度,反映了社会思想文化的进步程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陆士桢说,目前存在的“羡慕嫉妒恨”等狭隘心理,以及论资排辈、求全责备、平衡照顾等守旧观念,对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造成了伤害。3专家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如今年轻干部不是多了而是仍满足不了需要,选用年轻干部步子不是快了而是仍跟不上时代步伐。如果没有宽容、理性的社会氛围,没有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开放思维,总习惯性地“逢年轻必疑”,我们错失的不仅是机遇还有希望。当前,迫切需要树立科学人才观,勇于冲破旧观念,敢为事业用人才。用才如何“不拘一格”?针对“干部年轻化”问题,邓小平曾经说过,“一定要真正把优秀的中青年干部提拔上来,快点提拔上来……特别优秀的,要给他们搭个比较轻便的梯子,使他们越级上来。”“选拔任用年轻干部要不拘一格,但并不是说在具体程序上网开一面。”戴焰军说。专家指出,当前社会上存有质疑,既是因为旧观念在不少人心中仍根深蒂固,也是因为公众对年轻干部选用工作有了更高期待。为优秀年轻干部搭起“轻便的梯子”,需遵循年轻干部成长的规律,需在培养、选拔、使用等各环节进一步完善机制。“对青年干部的培养,要逐渐确立有利于他们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也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陆士桢认为,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去,到矛盾大困难多的地方去,让他们在艰苦磨炼中成长,弥补短处和不足。对于年轻干部的选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德山指出,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让各方面人才各显其能。要改变单一的“伯乐相马”模式,加大差额遴选和比较选拔的力度,让群众认可、组织4满意、干部服气的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专家建议,组织人事部门应进一步推进年轻干部选拔的公开化,完善公示制度,让群众切实了解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以及被提拔的理由,不给外界留下猜疑的空间。专家指出,干部队伍年轻化不是“低龄化”,不能将任职年龄层层递减,防止为提拔而提拔。要打破条块、行业、地区等界限,拓宽选人的视野;要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从制度上保证老中青梯次配备的干部任职年龄结构。在年轻干部的使用上,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建议,要坚持能上能下制度,上来不适应再下去,经过锻炼再上来,在优胜劣汰中考验年轻干部;要让年轻干部勇于接受社会监督,经得起舆论的考验。(新华社记者周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