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宁波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薛旭初(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315040)3我市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农业环保立法工作滞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环保监督和执法、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缺乏必要的法规依据,造成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无法可依。二是各级政府对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没有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各部门分工协作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财政投入不足,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三是缺乏对农民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普及教育,“产量型”农业仍有市场,许多农民一味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和劳动强度最小化,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加剧了农业环境污染。四是土地使用权过于分散,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和门类齐全的产业结构仍占主体,农业面源污染呈现“点多、面广、分散、处理难”的状况。五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标准化、资源化利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工作力度不大。六是缺少适宜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技术,农业生态研究和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关滞后,使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得不到有效控制。4加强我市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治理的对策建议4.1广泛宣传教育,营造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社会氛围一是要重视舆论宣传,充分发挥电台、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的作用,因地制宜地设计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多层次、多形式地普及农业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二是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把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和原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系列标准和生产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基本知识作为农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的重要内容,切实帮助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三是要组织编写面向学生的相关教材和面向社会各界的科普读物。特别要将农业面源污染环境教育作为我市中小学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我市中小学生中普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四是要扩大公民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设立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投诉中心和公众举报电话。4.2加强法规建设,依法控制和消除农业面源污染一是对已有的法律法规,要做好宣传贯彻和执法检查,做到有法可依、有人执法和违法必究。二是要加快制定出台我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三是要加快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促进土地使用权的集中。四是要制订和完善农产品生产和安全质量标准、农产品基地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积极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对农产品基地建设的环境管理。完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奖励扶持政策。五是要大胆吸收和充分借鉴发达国家防止化肥、农药过量投入的成功经验,建立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农产品市场准入和安全追溯制度,培育绿色市场,倡导绿色消费。4.3建立完善体系,强化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的监测尽快组建宁波市统一、高效、公正、权威的宁波市农业环境监测和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进一步完善县(市、区)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监测网络体系,提升监测检测能力。建立起高效的农业面源污染预报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系统以及重大农业面源污染事故监测体系切实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督监测工作力度,实行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报告制度。建立完善安全农产品的强制性质量标准体系切实有效地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加快建立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的监测体系深入开展“绿剑保农业”集中执法行动,切实加强化肥、农药等农资市场管理,建立统一的生产、销售、使用档案资料,有效实施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管理监控。4.4加大投入力度,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关4.4.1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要切实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投入力度。一是建议各级政府借鉴国外利用WTO绿箱政策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援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增加农业生态财政扶持专项资金投入。二是要尽快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做到政府投一点、乡镇拿一点、社会筹一点、群众集一点的方法解决投入问题。三是要尽快制定有关投资、税收和价格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大力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BOT等不同形式参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四是要利用国际社会关注环境保护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外资,建立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4.4.2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关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突出问题,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科研的支持力度,积极组织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关。重点开展:1)化肥、农药在土壤、地下水和作物中的迁移规律转化及控制技术研究;2)调查农业面源污染对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及农产品质量的影响;3)污染农田的治理和修复技术研究;4)化肥、农药等农化物质最小化投入的技术研究;5)农业废弃物的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研究;6)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工程的研究、示范与推广;7)农业面源污染定位监测与指标体系的研究;8)农业生产中投入、排放物限制性标准研究;9)以施肥技术为核心的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研究;10)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4.5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4.5.1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综合治理力度,防治化肥、农药污染科学合理规范使用化肥1)深入实施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主的“沃土工程”。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作物和重要环节,大力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肥时采取深耕深施,结合节水灌溉技术,减少肥料流失,提升科学施肥水平。2)大力推广有机肥和平衡施用氮磷钾肥及微量元素肥料。鼓励和引导增施有机肥、生物肥、专用肥、BB肥、长效肥、缓释肥和有机复合肥等新型高效肥料。3)积极推广以控制氮、磷流失为主的节肥增效技术。切实有效科学合理使用农药1)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禁止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2)加强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及时向广大农民提供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措施。同时,要加强病虫草害抗性监测,通过科学、合理用药,延缓病虫草害抗性的产生。3)选用抗病虫的农作物良种是防治病虫害的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4)严格执行各种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在接近农作物收获期,一定要严格控制用药量、施药浓度、施药方法、施药次数和禁用时间等。5)调整优化农药产品结构,使杀虫、杀菌、除草剂之间的比例更趋合理。6)加快普及推广嫁接、轮作、防虫网、性信息引诱器、频振式杀虫灯和生物防治等非化学药物防病治虫先进实用技术。4.5.2加强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减轻环境污染一是要深入贯彻《宁波市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通过签订责任状、划定禁烧区和强化宣传教育、监督检查等措施,做到禁烧区全面停止秸秆露天焚烧。二是要积极开展秸秆饲料、秸秆发电、秸秆建材、秸秆沼气、秸秆食用菌、秸秆肥料等多渠道综合利用秸秆试点示范与推广。尤其要加大秸秆还田力度,要因地制宜采取与现行耕作制度相配套的粉碎还田、沤肥还田、过腹还田等省工、省时、实用的秸秆还田技术和方法,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三是要重视对塑料农膜的污染防治,积极推广可降解地膜,鼓励多渠道、多途径积极回收农膜,切实提高塑料农膜的回收率。4.5.3树立精品农业观念,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一是要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着力围绕“三精(精致的种植养殖业、精深的加工保鲜业、精美的休闲观光业)、三品(品种优异、品质优良、品牌优秀)、三增(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调结构,优布局,扩大优势农产品的种植面积。二是要继续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组建高水平的生态农业专家队伍,充分发挥我市1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为生态农业深入发展和面源污染快速防治提供支撑。三是要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现农业标准化、布局区域化、农艺科学化。要运用项目扶持、行政推动、市场运作的办法,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积极采用农户参与式培训和推广人员积极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农民素质。要充分发挥农经网、农技110和科技集市、科技下乡等作用,加强对农业生态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实现农业生产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和农村环境保护“三赢”。4.6切实加强领导,齐抓共管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也是大力推进宁波生态市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首要课题。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将它真正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与此同时,要加快创新工作机制,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一是要建立绿色GDP绩效考核机制。将这项工作纳入市、县(市、区)和乡镇(街道)政府的行政首长目标责任制,作为各级政府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要建立农业环保组织机制。每个乡镇(街道)政府至少要配备一名行政编制的环保专职干部,重点乡镇(街道)可以设立环保部门的派出机构。三是要建立村民环境自治机制。通过村规民约等方式形成村民自治机制,起到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作用。四是要建立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机制。环保部门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农业部门具体负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作,加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步伐;农科部门要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关及推广应用;建设部门要加大农村村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林业部门负责农田林网和湿地保护工作;计划、财政、贸易、工商等部门都要按照各自的分工和职责,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的支持力度,在项目立项、资金投入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荨麻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胡剑非1,2,孙向阳2,陈惠云3,韩向忠2(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571737;2.北京林业大学100083;3.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315040)荨麻属(Urtica)植物在我国药用的历史悠久,荨麻始载于《本草图经》。荨麻、宽叶荨麻已收入1995年《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对于荨麻,人们历来是敬而远之,但一经开发,即可显示出它独特的药用价值,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现将国外对荨麻属植物的研究进展及在医学上的应用作一综述。1荨麻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分布荨麻(Urticaspp.)为荨麻科(Urticaceae)荨麻属(UrticaLinn.)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1]。茎直立,株高约40~160cm不等;叶对生,卵圆形或心脏形,粗锯齿状叶缘,具3~5脉;叶和茎上有蛰毛,且蛰人后痛不可忍,引起被蛰部位皮肤出现过敏症状,内含一种特殊的酵素和甲酸、醋酸、酪酸等刺激性混合毒液;花黄色、簇生,雌雄异株,花期7~8月;果实为瘦果,扁平、卵形或长椭圆形。荨麻属植物全世界约50种,分布于亚热带和温带。我国约有15种,全国皆有分布,多生长在海拔400~800m的林中及林缘湿地、灌丛间、碎石坡上及山野多荫地[1]。2荨麻属植物含有的主要化学成分2.1异株荨麻(U.dioicaLinn.)国外对异株荨麻不同部位,如全草、根、茎、叶和蛰毛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其活性成分主要有黄酮类、有机酸类、酚类、苯丙素类、甾醇、蛋白质、多糖及其他类化合物。RupertKrausd等从该植物的甲醇提取物分得9个脑酞胺类化合物,11个木脂素糖苷化合物,3个萜二醇及其苷化合物,1个具有芳香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27个酚性成分和木质素成分。MatthiasSchottner等从根中分得一新木脂素:全反结构(+)-新橄榄脂素[2]。Budzi-anowski从该植物分得绿原酸、咖啡酞苹果酸[3]。Balestreri等从中分得核酮糖-1,5-双磷脂-羧基酶[4]。Neugebaue等从叶子的甲醇提取物中分得2个新的羟基3-α-紫罗兰醇基-β-D葡萄吡喃糖类化合物。Chaturvedi等从异株荨麻醇提物中分得β-谷甾醇-O-β-D葡萄吡喃基-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