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输》复习检测一、《公输》选自《________》。墨子名________,相传为________时期______国人,是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墨子重要的政治主张是“________”,在本文中就有明显体现。二、整体感知:课文记叙了()的故事。1、墨子是怎样说服公输盘和楚王的?墨子运用()的反驳方式,揭穿了公输盘“()”的谎言,使楚王陷入“窃疾”的泥淖,通过模拟攻守,“九距”而“守有余”,说明楚攻宋并不会有好结果,迫使楚王就范。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1)()攻宋行为,使公输盘理屈词穷,(2)()攻宋行为,使楚王理屈词穷;(3)()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促使楚王放弃攻宋。2、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①说理巧妙。A、激怒公输盘,五个“不可谓”,义正辞严;婉劝楚王,三次夸饰楚国,在取悦对方的同时置对方于理亏的境地。B、逻辑性强。巧用类比,对比,环环相扣,无懈可击。C、先发制人,保持主动。每一次都是巧妙出击,化被动为主动,从容镇定,胸有成竹。②机智善辩。墨于善于陷人于自相矛盾的境地,公输盘的“义”,楚王的“窃疾”均成了墨子制敌的法宝,以于之矛攻子之盾,公输盘与楚王一“服”一“善”,是多么的无奈和苦涩。③语言富于表现力。他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他一连用三个对比,并采用夸饰的手法,感染力很强,既满足了楚王的虚荣心,又使他醒悟到攻打宋国是无意义乃至愚蠢的举动。而揭露公输盘的杀机并最后打消楚国的攻宋企图的这一段话,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于勇敢无畏、镇定自若的特点。3、人物形象:从墨子的言行分析,墨子是一个()的人?三、《公输》中考题(一)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愿.借子杀之愿:希望B.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C.吾义固.不杀人固:坚决D.然胡不已.乎已:停止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将以.攻宋B.子墨子闻之.扶苏以.数谏故辍耕之.垄上2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D.知而.不争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热心救世,反对战争。在得知楚将攻宋的消息后,为阻止战争爆发,昼夜兼程,不辞辛劳,赶到楚国进行劝说。B.墨子辩术高明。他先言其他,诱使公输盘落入圈套,然后一针见血,从几个方面批驳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理屈词穷,无话可说。C.公输盘在墨子的劝说下,明白了攻宋将使自己陷入不义的境地,于是听从了劝说,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D.这段文字以对话为主,语气时缓时急,语言长短交错,富于表现力,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4.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1)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胡不见我于王?(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题。(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子?传不习乎?”(节选自《论语十则》)(乙)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节选自《墨子·公输》)1.《论语》虽是语录体,但每则都有一个中心,各句联系紧密。请把甲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意思连贯的一段话,注意其中前两句与第三句之间的内在联系。(3分)2.甲文体现了儒家重视“修身”,乙文反映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请你先简要解释“兼爱”或“非攻”的意思,然后简答:重视“修身”和主张“兼爱”“非攻”对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4分)(1)(2)(三)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①公输盘不说.:②请说.之:3③知而不争.:④不可谓知类..:2.用“/”线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1分)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3.翻译下面句子。(2分)夫子何命焉为?4.(1)第一段交代子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3分)(2)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位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2分)①与鲁班有关的成语:②与墨子有关的成语:11.墨子劝服公输盘的语言颇具特点,从论辩技巧上看,你认为成功的关键在哪里?(2分)4《孟子两章》复习检测一、孟子的诸多名言警句:()。中心论点:第一则短文的论点是(,),第二则短文的论点是(,),它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中考链接(一)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①委而去之(委:)(去:)②亲戚畔之(畔:)2.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3.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翻译下列句子。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译文: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译文:5.“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答:含义:。事例:(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①兵革非不坚利也②委而去之5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答:19.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3分)答: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回答18~22题。(15分)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4分)(1)寡助之至()(2)亲戚畔之()(3)所恶勿施尔也()(4)兽之走圹()19.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3分)句子:翻译:20.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2分)21.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2分)(三)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17、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3分)答:(四)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必先苦其心志()(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6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1)曾益其所不能。译文:(2)人恒过然后能改。译文:19.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2分)答: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第10—12题。(共9分)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过:_________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1)饿其体肤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行拂乱其所为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鱼我所欲也》复习检测一、文学常识积累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名(),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四书”:)二、字词句积累(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死亦我所恶.()一箪.食()一豆羹.()蹴.尔()不屑()(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通“()”,释义:()(三)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古今异义)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古义:()今义:()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今义:()3、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今义:()4、一箪食,一豆.羹古义:()今义:()(四)解释下列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一词多义)1、为: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或异二者之为.()今①为.宫室之美②为.之()()2、得:二者不可得.兼()得.之则生()所识穷乏者得.我欤()3、而: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蹴尔而.与之()(五)重点语句翻译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舍弃】*()【得兼:即“兼得”,同时获得】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甚:重要、严重】【甚于:超过】()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如使:如果、假使】【凡:凡是】()4、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使:如果、假使】【莫:没有】()5、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由是:由于这个原因】()【而:连词,表转折,却】【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8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是:这】【心:思想】【耳:罢了】()7、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不屑:认为不值得一顾】【屑:认为值得(做)】()【蹴:用脚践踏、踩踏】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比喻优厚的俸禄】【辨: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