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毕业论文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浅探学生姓名:孙苗云指导教师:李勉东教授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方向学号:200907562762学习中心:宁晋县电大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2011年04月档案编号:摘要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只有把这个新理念贯穿到当前语文课程中,倡导结合学生个体情感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进入一种真正的、有效的、入情入境的阅读状态,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加深对文本内容、人物形像的理解。教师应做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预设充分、引导得力,在评价中引发学习的激情,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体验得到尊重,学习兴趣和语文能力也会相应提高。关键词: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预设,评价前言所谓“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独特体验,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创造性地对书面符号进行感知和理解并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预期阅读目的的真正有效的阅读活动。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却总是习惯于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我们每天的讲话内容记录下来,然后翻来覆去地背得滚瓜烂熟,以期在历次考试中取得高分。我们很少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推理和交流,我们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并得到提高和进步。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没有尊重学生的意见,更不相信学生的能力,我们没有给学生公平、严格而诚恳的评价。这就是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的严重弊端,它所造成的后果是长期而严重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学习效率低下,效果不显著。2、课堂教学的枯燥与呆板,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3、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思想性与审美性以及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仍得不到有效地体现。传统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这些弊端,使学生的自我意识处于蛰伏状态,有相当多的学生错误地认为他们缺乏自主阅读并学好语文的能力,甚至以为自己将永远无法获得这种能力,因此,有许多人就会停止努力,直到最后完全放弃。而个性化阅读却需要强烈的自我参与意识。阅读中的自我意识实质是指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的自主意识。真正有效的阅读,需要教师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高度情绪化的氛围,唤醒学生的“自我”,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专注地、高度热情地去阅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个性就越能充分发挥出来。阅读是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情感基础、语文积淀等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重构自己头脑中的“第二文本”。个性化阅读的关键是学生独立自主地感悟。感悟是学生独立研究文本的学习行为。由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不同,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有着不同的感受体验。即使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文本的感悟也会有差异。这种差异尤其表现在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上。比如:有一位老师要求学生对小小说进行个性化专题阅读时,做了这样一个游戏,他说:“《德军剩下的东西》这篇小小说的结尾被我删掉了,你们能不能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给它加一个你认为最合适的结尾呢?”接着,学生就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答案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有的学生甚至说要杀回柏林去报仇。最后答案集中到两点上进行辩论,有的学生从情节入手,认为:他们彼此认出了对方,但他们却假装不认识,女人离开男人后就自杀了;或者直接模仿电影《魂断蓝桥》的结尾也不错:女人自杀了,那男子便陷入了无尽的自责与思念之中,每天晚上都来到他们见面的路灯下,徘徊不肯离去。而持反对意见的学生则认为这样的结尾太肤浅,充其量只能作普通言情小说的结尾,却不能反映这篇小小说所要揭示的深刻的社会内涵,他们认为这篇小小说反映的是“战争留给人们的不光是被毁坏的家园,更重要的是它给战后的人们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在经历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之后,男人的心胸应该是豁达的,他应该原谅女人,把对德军的仇恨化作一种动力,并与女人一起重建家园,重塑人的精神灵魂。”应该说,这一堂公开课是比较成功的,因为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把传统教学中原本由老师包办代替的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自主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发展阅读能力。按照“接受美学”的理论观点,面对文本,读者的地位和作用与作者相当,二者均为作品创造的积极参与者。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实质上是对作品的一种再创造过程。任何阅读都必然加进读者自己独特的人生阅历和人生体验,因此,任何读者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来的意义,而且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可能完全一样。所谓“一千个读者的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个性化阅读尤其强调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创造,教师在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对传统的阅读教学来一次“正本清源,返璞归真”的改造运动,让阅读教学回到本来正确的轨道上去,使之更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为了让语文教育走出困境,许多有识之士都在努力寻找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最佳途径。“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因为“阅读是未来教育的一块基石。阅读是语文之根,阅读是学习之母,阅读是教育之本,阅读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时代赋予广大语文教师以重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从而克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充分体现语文教学多元化的人文价值取向和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以及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搞好“个性化阅读”教学,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我们的阅读变成了纯功利的阅读,阅读教学变成了简单的分析课文,即分析写作背景、结构层次、文章主旨、写作特点,一篇篇优美隽永的文章就这样被肢解的“体无完肤”,何美之有?一句句简单的语言,却硬要牵强附会分析出复杂的含义。更有甚者,直接就把课文编成若干考题,先预设好答案,然后牵着学生的鼻子半猜半蒙,猜对了,皆大欢喜;蒙错了,自然由老师公布答案,你只需牢牢记住即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现代阅读观认为,一半以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的阅读同样也应这样理解。可见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并非阅读活动的唯一目的,由阅读获得审美体验,获得愉悦同样是阅读的一大任务。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每个主体的差异又决定了他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现代文艺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最具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之一。所以,我们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没有权利把自己创造完整的哈姆雷特强加给其他人,每一个读者都有在原作基础上再创造的权利和能力,哪怕他只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在教学过程中,我严格要求自己把这一理念落到实处,引导鼓励学生做阅读的主人,不要为所谓的“标准答案”牵着鼻子走。在阅读教学中,我尊重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己的感悟,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认为:1、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是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促使他们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二是要为学生在文本言语与主体直接经验之间架起“桥梁”。文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间接的,学生对此没有直觉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唤醒学生的记忆,借助自己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似的直觉经验去解读文本的内容。2、摆正师生之间的位置。在参与式的阅读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生态氛围,这是实施参与式教学的前提。新课标强调师生平等,倡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转换角色,充当“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阅读教学中引进西方对话理论,强调阅读教学过程是多向多边“对话”过程。于是教学中就出现了教师在对话过程中不引导,不评价的情况,任由学生无限度发挥。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教师怎么体现引导者的作用?怎样处理好顺应与引导的关系?这些同样都是不容回避的问题。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不能使一小部分学习好的学生成为对话的“主角”,绝大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听众”。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时,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让他们从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促使他们认知和情感协调发展。二、预设充分,引导得力必须将“个性化阅读”置于“三维目标”之下,尤其是要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核心,逐步养成其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志趣,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形成积极的、健康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进行辩证的分析、引导、梳理和扬弃。1、教师在课的开始时精心创设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存在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觉、智慧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的情感过程,两者密不可分。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前者,忽视了后者,致使课堂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学生的学习似乎是被迫的。新课程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落实在课堂上,就是要让学生在拥有自尊、自信、自赏的环境中愉快的学习,形成一种自主而非强制的学习状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保证学生能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舒展灵性。教学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2、教师课前教学设计要充分,课堂教学引导要得力。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绝不能停留在活跃与热闹上,要着重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参与度和思维的深度,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除个别生成性问题外,绝大多数都应该在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情境之中,或难点、或重点、或疑点、或关键点,总之是在某一特定的有较高探究价值的“话题”之下进行,绝不能让学生随便读一遍书就海阔天空的各谈各的感受与体会。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体现自主性、完整性和多元性。教学设计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学生自主选定阅读主题,自主取舍阅读内容,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丰富阅读课堂的教学资源,展现自主的阅读新方式。教学设计的完整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既要考虑教学过程,又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及准备状态。还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此外还有情境、资源、工具、评价、反思等要素及其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还要考虑完善课堂阅读教学成效考评的设计。教学设计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利用学生差异设计差异教学,开发个性化教育的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引导课堂教学朝不同的方向发展,运用“生活联系”、“逆向反弹”、“审视批判”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取得多样的阅读效果。由此可见,要使个性化阅读教学设计的指导有效,一定要根据课程目标,尊重文本意义,关注言语形式;一定要体现尊重学生的差异,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一定要有多元的预设;一定要选择多种阅读方法的互融;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灵活多变,才能使课堂阅读更见个性。3、适时点拨才有个性化阅读。点拨的实质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应该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才能实施,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这个道理。虽然课堂上的时间是紧张的也是珍贵的,但是解决重要的疑难问题,应该给学生以必要的思考机会,不必凡是疑难问题,不待学生思考就先行点拨,其结果必然影响点拨的质量,降低教学效果。如对于文学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