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第六单元教学设计说课稿汇景实验学校郑文富一、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单元,意义非同寻常——说教材1、新课标要求我们做什么?(1)“课程目标部分”直接关于文言文学习的只有两条三句话:“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但是,我们却要注意,在“实施建议部分”,却没有直接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建议:“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什么呢?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对文言文的要求并不比现代文的要求低(或说单一),文言文的阅读也要达到或关涉到以上要求。这时再回顾“课程目标部分”关于阅读的一些内容,我们的压力就抖然增大了:“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文言文的教学并没有躲出“三维”目标框架,再加上文言文自身固有的非直接理解性特点,要完成教学就必须想点办法了。(这也是我们教学中一个很麻烦的问题:先解释后理解,课时不够;课前探究,课上交流,比较理想,有一部分学生不会认真去做;理解后再解析,不现实。怎么办呢?)再来看教材,是不是有这么样的要求呢?2、教材希望我们做什么?(1)《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至九年级)介绍》中讲:“这套教材阅读部分的编排,外在线索是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内在线索是阅读能力的发展。每个单元的阅读专题的设计,两条线索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全套书的阅读部分,从外在线索说,是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繁难。从内在线索说,大致上分为三个阶段,七年级上、下册为第一阶段,侧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比如把握文意、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揣摩语言、筛选信息、质疑问难、发表见解、作出评价等。八年级上、下册为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结合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文的文体、语体的特点,培养阅读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文的能力。九年级上、下册为第三阶段,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结合文学作品和议论文的文体、语体的特点,培养欣赏文学作品和阅读议论文的能力。至于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则贯穿全套书始终。可以看出,在内在线索上,也是由易到难、从浅入深的。”(2)《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介绍》中讲:“七年级教材出于和小学衔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考虑,文言文分量较轻,只占百分之二十;但是,学生要培养比较扎实的文言文功底,培养文言语感,必须集中学习文言文。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的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规定的目标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所谓“观千剑而识器”,要达到这些目标,必须有一定的阅读量。目前对于文言文教学,大家的共识是减少烦琐的讲解;注重朗读、背诵;注意字词的迁移运用;培养文言语感,而要使这种新的教学观念见成效,学生就必须接触较多的文言诗文。当然,学习文言诗文,意在了解和吸收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对诗文中所含的应该被扬弃和否定的因素,比如《桃花源记》表现出的对美好社会的赞美和向往,《陋室铭》和《爱莲说》乃至《湖心亭看雪》等表现出的文人孤芳自赏式的清高等,在今天都应该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第五、六单元指点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在这份基本上代表了“官方”意见的文本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八年级对文言文教学、学习的要求已经提到了相当的高度和深度。一方面要像“传说”中那样完成“读读解解背背”,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另一方面已经要求“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甚至还要求学生能够“对诗文中所含的应该被扬弃和否定的因素”,“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这要求低吗?一点不低,而且我们已经接受了。如在《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我们会要求学生分析“桃花源“美在哪些方面(风景美、风情美等),要求学生谈一谈他们如何看待“桃花源”(不存在,只是代表了作者的理想,不要盲目寻求),这不就是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上面的要求吗?(3)《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说明》中说:“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设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当然,全套六册书的教学目标,都是按照这三个维度设计的,然而,各有所侧重。从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来说,七年级上、下册,侧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比如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揣摩语言、体验情境、质疑问难。八年级上、下册,侧重培养阅读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文的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九年级上、下册,侧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个八年级下册,侧重培养的是阅读记叙文、抒情文、科学文艺作品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一单元,传记、回忆录,属记叙文;第二单元,散文诗,属抒情文;第三单元,科学散文、报告文学、科幻小说,多数属记叙文;第四单元,散文、小说,多数属记叙文。第五、六单元,文言诗文。阅读这些文章,除了注意一般的理清思路、把握意蕴、体验情境等以外,希望结合文体、语体的特点,深入理解作品,以进一步提高阅读水平。”到这里我们才明白,阅读“浅易文言文”,并不等于浅层次地阅读文言文,浅文深读,短文宽读,可能反倒是编书者的一个心愿。(4)《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介绍》:“文言文单元以史传为主题,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并承接以前的教材安排,编有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整套教材的教学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设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本册教材侧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体目标如下:……文言文: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诵读和背诵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再来对照同一份《介绍》中关于“文学作品”的要求我们就会又有所感悟:“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小说等文学样式。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编者想让我们领着学生把“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到什么层次不是挺明显了吗?所以我说,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文言文教学单元,地位非同寻常,教学中不可轻视。我们今天这个集体备课会以此为选题,确是有眼光的安排,是我们天河教研提高了水平的客观表现。(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明确这个单元教材的地位,因为事关重要,所以罗嗦了一些。)最后让我们来看这个单元的内容:(5)《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单元说明第六单元》:“我国古代史传文学非常发达,涌现过大量的优秀作品。从先秦时期开始,史传文学就已经初具规模了。记言为《尚书》,记事为《春秋》,其后又有编年体的《左传》,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至西汉纪传体的《史记》把中国古代史传文学推向了高峰。这个单元就是以史传文学为学习重点的,所选的文章,大部分是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客观记录和描述。学习这一单元,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尽可能客观地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使他们明白,了解历史应该从古代典籍入手,在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全面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偏听偏信;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同古人展开心灵对话,理解古人特殊的思想情感,从这些历史资料中去发现和领会中华民族那种为追求理想、报效国家,而甘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传统美德。还可以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砥砺学生的意志。综合以上四篇文章的具体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社会风貌,体会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历史作用,脱离特定环境审视人物的做法是不足取的。”三维框架一个不缺,而且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社会风貌,体会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历史作用”,不脱离特定环境审视人物。观人知事,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情。《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的第六单元《单元说明》中则更加明确地说:“学习这个单元,应指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还可以引导学生去同古人作心灵对话,理解他们特殊的思想情感,从这些历史资料中去发现和领会中华民族那种为追求理想、报效国家,而甘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传统精神。当然,作为文言文教学,还应该把重点放在准确理解字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上,铲除文字障碍是把握思想感情的先决条件。不过,切忌死抠古汉语语法,应以读懂为宜。”按这个说法,读懂字面倒不重要,倒是跨过这个基本程序的“指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成了关键,如何做得到?其可怪也欤。那么这个单元所编的课文到底有些什么内容和特点呢?(我这里做一个初步的分析,不好的地方大家继续研究,我向大家学习。)能否承载起以上的愿景(目标)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的第六单元《单元说明》中概括了这个单元的内容和文本特点:“……这个单元就是以史传文学为学习重点,所选的文章大部分是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客观记录和描述。《陈涉世家》一课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的前半部分,司马迁用“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笔法如实描述了两千多年前爆发的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中记载的许多策士故事中的一个,它对人物言行的简洁传神的刻画被后人作为写人记事的典范。《隆中对》出自陈寿的《三国志》,是人物传记的节选,它以记言为主,集中体现了古代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出师表》作为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呈给后主的一篇表文,因情真意切感动过无数读者,我们把它拿来与《隆中对》参照阅读,便于加深对诸葛亮其人的认识和理解。以上这些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状况和不同人物的思想面貌,这对今人了解历史、审视现实大有裨益。这个单元还将五首词放在一起让学生集中学习。这五位词作者代表了词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比较他们的风格差异,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综合性学习“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结合本单元阅读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众多英雄人物的业绩,鼓励学生从这些英雄人物身上,吸取精神力量。并将读、写、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力求全面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具体到人物形象,是这样的:《陈涉世家》文中叙述陈涉发动起义的过程和义军迅猛发展的形势,刻画了一个农民领导者具有卓越才干的形象。《唐睢不辱使命》故事塑造了维护国土、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义士形象,揭示了弱国战胜强国和正义战胜非正义的范例。《隆中对》这篇策论表现了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事”的天才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