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议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浅议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内容摘要:本文试图探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最大限度展示出语文教学的美育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通过挖掘教材的审美价值,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途径实施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形象的感知能力,做美的发现者;有利于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提高识别美丑的能力;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形成他们爱美、感受美、理解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一、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二、让审美教育贯穿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三、让审美教育延伸到中学语文课外实践中关键词:审美教育、审美观、审美需要、审丑教育、“以美引真”、“以智育美”、图画美、音乐美、语言美、文字美一、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审美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也不同于专门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它是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情感的教育。美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美育就没有教育”。学者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就对美育的重要性作了论述,他认为“培养完全的人物”——体育、心育(智育、德育、美育)全面发展的人,必须重视并实施美育,因为“美育者一面使人的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城,一面又为德育和智育手段”①。著名的语言学家叶圣陶曾指出,进行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的目标”;并强调学生有了审美本领,“岂但给你一点赏美的兴趣,并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向更深远的方向发展”,达到美感的享受,“使自己能辨真伪,识善恶,分美丑,自觉地投身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生活的伟大事业”②,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审美教育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必定目标之一,而且有助于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深化语文教育的效果。《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体现智育、德育和美育的统一,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目的和任务之一。中学语文教材中培养爱美情趣的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达,还是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着美的因素。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实际上就是美学在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它的作用就是按照美的规律,用美的信息,激发、引导学生的审美心理和情感,培养学生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素质,把握辨别真伪、善恶、美丑的审美准则,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二、让审美教育贯穿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把美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一)用视听结合创设美的情境。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如能使音乐与语言完美结合,就能创设出良好的情景。如教《岳阳楼记》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随着跃宕起伏的音乐观看岳阳楼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的雄伟壮丽的景色,让学生震撼于岳阳楼之大观。音乐声,江潮声,风声,雨声,沙鸥声,声声入耳。音乐的采用与画面的完美结合。使学生感受到了置身于“淫雨霏霏时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与春和景明时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不同景象会影响人物的心情,从而理解了迁客骚人为什么会有“感极而悲或喜洋洋”的两种览物之情。(二)用语句的节奏美,增强语感,感受音乐美。掌握好语言的节奏与韵律所显示出来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速,字里行间的回环往复,体现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点拨、启迪学生把握轻快、凝重、低沉、高亢、舒缓、紧张的节奏,把学生引入一个千姿百态的意境,富有2节奏的朗读,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情感和情性的熏陶。如我在指导诵读《关雎》停顿。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中的诗大多为四言,一般读成“二二”的停顿,读出节奏,感受和谐的音乐美。而古诗大多数是五言或七言,五言一般按意义读成“二三”格局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或“三二”格局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七言一般读成“四三”格局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学生掌握了诗词的节奏后,打着拍子朗诵诗歌,在节奏美和音乐美的氛围中获得了情感体念,感受到了古代诗词的艺术美感。古代许多诗词被配上曲子后成了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为世人世代传唱,教学时如果用音乐演唱的方式教学,学生在演唱中身心投入,更容易体会诗人的情怀,感受诗词的音乐美和意境美。如,我在教读《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古诗词时,教学生用歌唱的形式去理解背诵诗词,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在美的音乐中享受、感悟,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感受到了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更加热爱诗词。(三)把语言文字和图片结合起来,激发想象力。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相当强,语文教材编有大量优美的富于教育意义的彩图和插图。老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图画美、图案美,唤发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热爱美的思想情怀,从而激发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例如:《周庄水韵》的彩图,描绘了中国水乡之美。我引导学生一边观看彩图一边阅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1)、作者主要写了与周庄的水有关的哪些景物?(板书:水中倒影、水上石桥、水傍古镇)(2)、作者还写了在不同时令三次到周庄的不同风采,各是怎样的画面?各抓住什么景物来写?(板书:风雨迷蒙的周庄像水墨画;冬雪后周庄像版画;春夜里节日的周庄像油画。各抓住雨水、雪水、河水来写),要求学生从画面进行玩味、联想、想象插图以外的另几幅图景,然后从文中的语言文字中去想象周庄的美。通过让同学观察、诵读、玩味,感受“小桥流水人家”的恬淡自然;感受“三分水,二分桥,一半是旧城”,拱桥、水巷、石板街、古巷构成的周庄水乡特有的风貌。然后在优美抒情的乐曲声中,想象语言文字描绘出来的画面,感受语言表达美和图画美,让学生“像是走进了恬静的中国水乡画卷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家园的情感。叶圣陶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学生的想象,涵养学生的美感。”因此,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想象力就可以通过挂图、彩图、插图、多媒体播放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一途径实现。(四)从课文的典型形象着手感受人性美,提高辨别美丑的能力。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特别是课文为我们提供了栩栩如生的有血有肉的各种典型形象,我们教学时可借此塑造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审美情感。通过对人物的言行的分析,提高学生辨别美丑的能力。如《百合花》文章对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语言、动作等进行细致的描写,把小通讯员善良、乐观、爱军的性格特点和新媳妇善良、质朴、娴静、纯洁的、拥军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特别是对小通讯员壮烈牺牲和新媳妇帮小通讯员缝袖子并把自己的新被子盖在小通讯员身上的描写,使人物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我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揣摩描写这两个人物的句子,体会军民鱼水情和这两个人物如百合花一样纯洁的心灵。从而给学生以强烈的审美刺激,加深对美的内在精神的体会。中学生对美丑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对美与丑的界限分得还不太清楚,《选举风波》中的那个学生会主席美不美?这时就需要教师做出正确的引导。我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言行去探讨人物的形象。如从鲁提辖听了金氏父女的哭诉后,他的言行表现出的嫉恶如仇、仗义疏财、有勇有谋的英雄形象就是美的,这种美的形象得到了学生的赞赏;从镇关西先强抢金翠莲为妾,后强迫金氏妇女要典身钱等行为中表现出来恶霸形象就是丑的,这种丑恶的形象激起了学生对恶霸的愤恨和唾弃。通过美丑的对比,不但诱发了学生的审美情感,而且提高了学生辨别美丑的能力。纠正学生认为同学打老师,打父母,杀同学也是英雄的错误审美观。(五)审美教育的同时进行审丑教育,用“丑”烘托美。进行审美教育,值得提出的是美与丑是与生俱来,相辅相成的。我们说的美育不仅是审美的教育,同时也包括审丑的教育。有些课文中的“丑”是用来陪衬烘托美的。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同时教学美与丑。如果忽视“丑”的3教学,不引导学生加以审辩“丑”,那么美育就显得不够完美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憎恶会摇尾巴的狼;而对于《山米与白鹤》中的外祖父“老态龙钟,连亲生女儿都记不清,房里乱七八糟”;《阿炳在1950年》中阿炳的双目失明……这些人外表虽丑,不但不应憎恶,还应引起我们的同情,应感受其内在美。外祖父又老又丑,脑子还不好使,不会打理自己的生活,但他却了解他养的每一只动物,认得出他豢养的那些野鸭山鸟。他热爱动物,充满爱心。阿炳不管多么困难都不放弃对音乐的执著追求,一直到生命的终结,他的《二泉映月》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们的形象是最美的。学这类文章,我一般都会引导学生讨论人物的美与丑,以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通过引导和讨论,学生得到了爱的教育,认识了爱一切生物和执著于艺术事业是最美的。三、让审美教育延伸到中学语文课外实践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抓住教材中的美,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从而以美的心灵去领悟美,以美的眼睛去发现美,以美的行动去创造美。这便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创造美,表现在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去表现美的感受,这便是作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意境择词选字,借景表情,借文移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把已知的材料加以合理的想象加工,创造新的图景,新的形象。如,我在教学完《周庄水韵》后,结合农村学生实际,布置课外作业——写一篇游记散文:观察家乡景物,发现家乡的美,表达家乡的美,表达热爱家乡之情。通过作文,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学生对一直以来忽视的家乡开始关注和重视。通过引导、联想、想象,学生便会从文学作品中,从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辨别美,并为表达美和创造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我把诱发学生情感当作教学重点:“背影”只是一个表象,表达的“父爱”也是浅层的父子情深,是人之常情,父亲如此钟爱儿子,也是人之常情,作者时隔八年为什么还要写?问题的提出,便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渐渐地学生便能从事与情中找出深藏其中的“理”: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光景惨淡中,儿子便成了父亲老境中唯一依靠和寄托,为了谋生,又不得不离开这依靠和寄托。依恋怜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审美情感由此得以诱发。学生开始思考自己的父母,思考父爱母爱中的点点滴滴。我引导学生课后回家多关注身边的亲人,发现他们的美、他们的爱,用心感受亲情,并把这种美、爱和亲情表达出来。学生如此持之以恒,在消化知识的同时又得到美的熏陶,强化识别事物的能力,从而也就提高了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总之,“以美引真”,“以智育美”是语文教学与美育结合的最佳形式。语文教学中无处不体现着美的真谛,闪烁着美的光辉。当今教育不再是培育“应试的机器”,而是培养“素质的完人”,这种“完人”绝不是完美无缺,十八般武艺样样齐备的“通才”,而是感性理性全面和谐的完整的人,而这一要求正是对现行教育的挑战,也是我们探索语文教学中美育的目的所在。参考书目:语教版中学语文各年级教科书《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①《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003页②《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1980、08、01第162页。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