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农村技术市场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完善农村技术市场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研究姓名:王晓燕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农业推广指导教师:王人民;郑可锋20061001完善农村技术市场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研究作者:王晓燕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陈长征明代中后期环渤海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广西社会科学2003,(9)作为明朝京师门户和辽东前线及后方基地的环渤海地区,明政府对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非常关注,明朝中后期在全国经济繁荣的形势下,本地区的农业发生了一些变化.农业技术的推广,改变了原来的生产方式,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为满足京城和辽东前线庞大的官僚队伍和军队的需要,经济作物也有一定的发展.2.期刊论文张平.曾聪.邹杰.ZHANGPing.ZENGCong.ZOUJie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农机化研究2007,(10)从农业技术推广角度,寻求解决贫困地区农业技术落后的途径;从理论研究角度,结合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对农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农业技术推广委员会为指导、以信息中心和推广站为平台,以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中介组织为支撑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并建设性地提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策略.3.学位论文朝乐门近代蒙古族农业经济的特点及影响2008近代以来由于移民和开垦,使得这一地区蒙古族的传统游牧经济转变成了半农半牧经济甚至纯农业经济,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伴随蒙古族农耕的是对蒙古族原有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甚至导致了至今蒙古族的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其农耕文明的鲜明烙印。并奠定了当今蒙古族农业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和当今蒙古族农业经济基础。过去历史的研究可以对于当今蒙古族农业经济发展作为参考。从目前来看,学术界对于近代蒙古族农业经济的研究比较薄弱,通过论述近代蒙古族农业经济的起因及状况,系统分析了近代蒙古族农业经济的特点及对蒙古族生产的影响。全文由序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构成,序言交代了选题及其意义、近代蒙古族农业经济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内容和方法、文献综述。正文分三章。第一章分析了近代蒙古族农业经济发展的背景及发展的程度。第二章深入阐述了近代蒙古族农业经济的土地占有、经营方式、农业技术等特点。第三章对蒙古族从事农业经济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从生态、人口、职业、思维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述。4.会议论文刘辉.曾福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科技支农的探讨——以湖南省为例2006通过对当前湖南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农状况的调查和分析,笔者认为,农业科技对湖南省农业和农村建设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但农民对现行科技支农服务网络体系较普遍存在不满意的现象,有效的农业技术供求处于非均衡状态,基层政府人、科技推广员与农民等各个主体都存在较强的自利理性行为.为此,本文从科技支农的运行机制和农业模式的创新,以及制度的完善和投入的多元化等探讨了新农村建设时期科技支农的对策.5.会议论文席晓丽我国农业技术效率及其对策分析2004技术落后是形成我国农业弱质的根本原因之一,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化的农业,依靠科技进步及其应用应是必由之路.但我国现阶段农业技术的低效率,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分析我国农业技术低效率的原因及其对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一、农业技术效率的内涵及其基本形态.二、我国农业技术效率的简要分析.三、制约和影响我国农业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四、提升我国农业技术效率的基本对策.6.会议论文马啸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迁与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以明清庆阳方志所载传统农作物的种植与新品种的引种为例2009位于西北地区东部、泾河支流马莲河流域的庆阳(现属甘肃管辖),被认为是先周农耕文化的发祥地。现据文献资料记载,夏商之际周人先祖不窑“失其官而奔于戎狄之间”,戎狄之间一般被认为是今庆阳一带。本文拟以明清以来庆阳方志所载的传统农作物的种植、新品种的引种资料为例证,对本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态势、水平进行系统的论述。7.期刊论文黄振文.HUANGZhen-wen农业信息系统的构建-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20(10)按照农业系统学原理,提出了我国农业信息系统在横向上由农业生物、农业环境、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4个年信息子系统构成,在纵向上由国家、省、市、县4级农业信息中心构成.各级中心根据本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按照农业系统的4个基本要素建立农业信息系统,通过横向、纵向连接,形成一个庞大的、覆盖全国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8.会议论文孙贵荒.尹进对辽宁省发展农村技术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议2004如何帮助处于起步阶段的农村技术经济合作组织不断发展和完善,不仅是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社会经济结构变革的需要,而且对改革现有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现结合调查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发展建议:1、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经济合作组织依法健康发展;2、加强引导,科学管理;3、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农村技术经济合作组织发展。9.会议论文刘俊杰信息化精准农业与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2004本文对信息化精准农业与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进行了阐述。目前,全球范围一场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重点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序幕已经拉开,这必将对我国粗放型传统农业模式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将大大改变农业分散、可控程度差等固有的行业弱势,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化“精准农业”日益走进我们的视野。顺应世界农业信息化、精准化趋势,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是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得以顺利实现的基础条件。10.期刊论文闫萍莉论晚清时期中国农业经济的新变化-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5(10)两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大量工业品的输入,我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受到冲击,在通商口岸周围地区,传统农业经济出现新的特点,其中家庭手工业与农业分离的现象仅表现在局部区域.晚清农业经济总体上仍处于传统农业的平衡与稳定之中.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a866d642-f298-41c0-a98e-9e1000ed14c6下载时间:2010年10月15日

1 / 6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