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复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自知之明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韩非子》。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二.文章翻译原文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王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加点字楚庄王欲伐(攻打)越,庄子谏(劝谏)曰:“王之伐越何(为什么)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担心)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为(成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王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停止)。故(所以)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译文楚庄王要讨伐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呢?”庄王答道:“因为越国政治混乱,军队薄弱。”庄子说:“臣认为智慧就像眼睛一样,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地方,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曾经兵败给秦国、晋国,丧失了几百里的土地,这就是军队的弱点。庄蹻在楚国境内当强盗为害百姓,官吏却不能将其拿获,这就是政权的混乱。大王政治之乱,兵力之弱,似乎也不在越国之下,但却想讨伐越国,这就说明了大王的智慧也像那眼睛一样了。”庄王于是就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智慧不在于他能够认识别人,而在于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因此说:“能够真正了解自己才是明智的。”三.内容理解(1)楚庄王要讨伐越国的原因是越国正处于政乱兵弱的状态。(2)这个故事要说明的道理是要多了解自己的弱点,而不是别人的弱点。(3)做到自知之明是很难的。二.盲子失坠一.文学常识刘元卿(1544—1609),字调甫,明代著名教育家。他从小发奋读书,后俩绝意功名,回到家乡,研究理学,收徒讲学。二.文章翻译原文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矣。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加点字有盲子道(走过)涸(干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牢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矣。过者告曰:“毋(不要)怖,第(只管)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大声喊叫)。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嘲笑)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甚夷(简单)。沉空守寂,执一隅(角落)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反省)哉!译文有一个盲人走过一条干涸的小溪,在桥上失足坠落,他两手抓住桥栏,小心谨慎地抱住,自己认为一失手必定坠入深渊中。路过的人告诉他说:“不要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坚实的土地了”盲人不相信,抓着栏杆不停地哭号,时间久了,那人精疲力竭,失手掉到地上。便自嘲道:“呵!早知道是实地,何必这么久苦自己呢?”大道理其实很简单,陷在空想中,钻牛角尖和矜持自负的人,看看这故事该醒悟啊!三.内容理解(1)不要固执己见,作茧自缚,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2)要勇敢尝试,不要被自己的凭空设想的困难所吓倒。走出思维定势,战胜自己。三.张用良不杀蜂一.文章翻译原文太仓张用良,幼时揭蜂窝,尝为蜂螫,故恶之。后见蜂则百计千方扑杀之。一日薄暮,见一飞虫,投于蛛网,竭力而不得去。蛛遽束缚之,甚急。忽一蜂来螫蛛,蛛避。蜂又数含水湿虫,久之得脱去。张用良因感其义,自是不复杀蜂。加点字太仓张用良,幼时揭蜂窝,尝(曾经)为(被)蜂螫,故(所以)恶(憎恨)之。后见蜂则百计千方扑杀之。一日薄(迫近)暮(傍晚),见一飞虫,投于蛛网,竭(用尽)力而不得去。蛛遽(立即)束缚(捆绑)之,甚急。忽一蜂来螫蛛,蛛避。蜂又数含水湿虫,久之得(能够)脱去(离开)。张用良因(于是)感其义,自是(从此)不复(再)杀蜂。译文太仓人张用良,幼年时去捣蜂窝,曾经被蜜蜂刺伤,因此十分憎恨蜜蜂。后来看到蜜蜂就千方百计地捕杀它们。一天快要靠近傍晚时,张用良看见一只飞虫被蜘蛛网粘住,用尽全力却不能够离开。蜘蛛立刻把它绑住,情况十分紧急。忽然看见一只蜜蜂飞来刺蜘蛛,蜘蛛避开了。蜜蜂多次含水湿润那只飞虫,很长时间之后飞虫才得以逃脱离开。张用良被这蜜蜂的仗义所感动,从这以后再也不杀蜜蜂了。二.内容理解(1)做人要讲仁义,尊重生命,对待事情要多看几个方面,站在别人的立场想一想。四.吴起为将一.文学常识《说苑》,西汉刘向撰。本书就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二.文章翻译原文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军人有病疽者,吴起跪而自吮其脓,伤者之母泣。人问曰:“将军于若子如是,尚何为而泣?”对曰:“吴起吮其父之创而父死,今是予又将死也,吾是以泣。”加点字吴起为(担任)魏将而攻中山,军人有病疽者,吴起跪而自吮(吸)其脓,伤者之母泣。人问曰:“将军于若子如是(像这样),尚何为而泣?”对(回答)曰:“吴起吮其父之创(伤口)而父死,今是予又将死也,吾是以(所以)泣。”译文吴起担任魏国的将军进攻中山,军队中有身患毒疮的人,吴起跪地为他吸去的伤口的脓,士兵的母亲看见就哭了,其他的人问:“将军对你的儿子那么好,你哭什么呢?”士兵的母亲说:“当初他的父亲有病时将军也是这样对待的,他的父亲为报答将军之恩战死了,今天将军这样对待我的儿子,他也会奋战而死的,所以我才哭的。”三.内容理解(1)从上文可以看出吴起是一个性情率真、心胸开阔,善于与同僚沟通,有很强的军事和领导才能,能以国事和大局为重的,爱护士兵,关心下属的人.五.自相矛盾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韩非子》。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记录法家学说的一部著作。二.文章翻译原文人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盾,不可同世而立。加点字人有鬻(卖)矛与盾者,誉(夸耀)其盾之坚,物莫能陷(陷落,这里是穿透,刺穿的意思)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盾,不可同世而立(同时并存)。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东西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任何东西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三.内容理解(1)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真实可信,不能自己与自己矛盾的道理。这成语也形容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六.守株待兔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韩非子》。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记录法家学说的一部著作。二.文章翻译原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加点字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跑)触(撞到)株,折颈而死。因(于是)释其耒而守株,冀(希望)复(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被)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政策),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译文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野兔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现在的国君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和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三.内容理解(1)不劳而获的人,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把偶然事件当成必然性事件是十分愚蠢的。主要讽刺的是那些不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却还想有回报的人。同时也说明当时政策的腐败,讽刺官员的愚笨。这个成语故事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主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否则终将一无所获,留下终身遗憾。(2)“守株待兔”和“刻舟求剑”,都含有“不知变通”之意。但“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形容人不作主观努力,只是存在侥幸心理,想获得意外成功;而“刻舟求剑”偏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了解情况变化,不知变通而采取错误方法。七.老马识途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韩非子》。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记录法家学说的一部著作。二.文章翻译原文“管仲、隰(xí)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加点字“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讨伐)孤竹,春往(出征)冬反(同“返”返回),迷惑(分辨不清方向)失道(归途)。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放开)老马而随之。遂(终于)得(找到)道。”行(走)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住)山之阳(山之南水之北),夏居山之阴(山之北水之南),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挖)之,遂得(找到)水。以(凭借)管仲之圣(精明通达),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不以……为难)师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有智慧的人)之智,不亦过(过错)乎?译文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峰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三.内容理解(1)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耻的事,要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八.楚人隐形一.文学常识邯郸淳,三国魏书法家。字子淑,曾得曹操器重。二.文章翻译原文楚人居贫,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加点字楚人居(处于)贫,读《淮南子》,得“螳螂伺(侦查,等候)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几)斗归(回去),一一以(用)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同“否”)?”妻始(开始)时恒(常常)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

1 / 5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