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二上期末文言文复习(课内)三峡郦道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沿溯阻绝()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隐天蔽日()(3)不见曦月()(4)沿溯阻绝()(5)沿溯阻绝()(6)或王命急宣()(7)其间千二百里()(8)其间千二百里()(9)虽乘奔御风()(1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1)则素湍绿潭()(12)绝多巘生怪柏()(13)清荣峻茂()(14)良多趣味()(15)每至晴初霜旦()(16)林寒涧肃()(17)属引凄异()(18)哀转久绝()(19)故渔者歌曰()3.翻译下列句子。(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4)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6)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4.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于/夏水襄陵B.绝/多生怪柏C.虽/乘奔御风D.常有高/猿长啸5.填空:(1)文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2)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描写水势盛大,又用“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的语句填空)6.阅读(1)文中写到“山”,所写的“山”有着怎样的特点?(4分)(2)描写了水,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3)《早发白帝城》由《三峡》化出,同样写猿声,其作用有何不同?(4)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其作用有何不同?(5)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袁鸣三声泪粘裳”有什么作用?2(6)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怎样的思想感情?(7)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记承天寺夜游.苏轼1.填空,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⑴月色入户()⑵盖竹柏影也()(3)念无与为乐者()(4)相与步于中庭()(5)怀民亦未寝()(6)欣然起行()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5.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月色?⑴写月语句⑵描写方法6.记承天诗夜游》中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对月夜进行了描写,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种美丽景色描绘出来。7.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8.你认为文中的“闲人”有哪些含义?9.简答①从表达方式看,《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湖心亭看雪张岱3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②是日,更定矣()③余孥一小舟()④见余大喜()⑤及下船()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5)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3.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是从什么角度写景的?这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5.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6.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7.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8.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有什么作用?9.这篇写景散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文章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的什么特点?10.文章在写景的同时,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篇文章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11.《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运用了什么写景方法。12.阅读柳宗元的《江雪》(【甲】)和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乙】),完成(1——2)题。(1)从【甲】诗“独钓寒江雪”和【乙】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试问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2分)(2)以上诗文都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A.【甲】诗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B.【乙】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C.【甲】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D.【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初二上期末文言文复习(比较阅读)一.《三峡》与《人蜀记》比较阅读读下面的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8—21题。(共11分)【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是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节选自陆游《人蜀记》)注: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3.【甲】【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写的山各有什么特点?(2分)4.甲乙两文段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请简单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3分)5二:《答谢中书书》与《与顾章书》比较阅读(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注释:①薜(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四时俱备前人之述备矣B.遂葺宇其上择其善者而从之C.仆去月谢病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邑人奇之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4.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三:《记承天寺夜游》与《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做1-4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⑴月色入户。户⑵盖竹柏影也。盖⑶止午、未、申三时。止6⑷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工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⑵安可为俗士道哉?3.【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5分)⑴写月语句⑵描写方法4.【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2分)四:《记承天寺夜游》与《游虎丘小记》比较阅读【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月色人户②木兰当户织B.①然终不若山空人静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①时闻风铎②隔簋竹,闻水声D.①生平过虎丘才两度②道不通,度已失期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译文: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5.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7答:6.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答:五:《观潮》与《酒泉子》比较阅读【甲】观潮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乙】酒泉子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1.解释下列词语。①鲸波:②心寒:③既望:2.【甲】【乙】两文,在体裁上有何区别?3.【甲】【乙】都从视觉角度来写,【甲】文先选用比喻写潮水的变化,初时,后如,又用夸张手法写出白浪滔天的景象,此句是。【乙】文同样用夸张手法写景的一句是。4.【甲】【乙】两文都写了弄潮儿挺立潮头、搏击巨浪的奇观,用了一个同样的细节描写展示出他们高超的技艺,【甲】文是。【乙】文是。5.【甲】文中引用诗人杨万里的诗句有什么作用?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僦赁看幕僦:租用B.饮食百物倍穹常时穹:高C.满郭人争江上望郭:外城D.梦觉尚心寒觉:睡觉。7.【甲】文最后一段写观潮人数众多与上文写海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