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段考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北平)P1(1)会议的中心议题: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2)会议的主要内容: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颁布(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举了领导机构③决定以北平为首都,改名北京④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⑤以五星红旗为国旗⑥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3)会议的意义:①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备②颁布的《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P1—P2二、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P3(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P3: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2)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P4:①国内(3点)②国际(3点)三、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P4—P5(1)标志:《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2)历史意义:标志祖国大陆全部解放第二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朝鲜战争爆发(1950年)P7朝鲜爆发内战、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简单经过)、中国安全遭到严重威胁二、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3年)P8—P10简单经过、著名战役(上甘岭战役)、英雄人物(①黄继光②邱少云③罗盛教)、结束的标志:《朝鲜停战协定》的签署、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P10第三课: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1950年6月)P12(1)颁布的原因P12(2)基本目的P12(土改与工业化的关系P13黄色方框)二、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1952年)P13(1)方式:对新解放区分批进行土改(2)总政策P13(3)基本内容P14(4)土改的成果P14(5)历史意义P14(课本加笔记)三、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年—1952年)(1)背景(或者说:解放初期国民经济形势)P15(2)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P15(5点):(“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3)成果P16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五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P21—P23(1)背景P21(2)基本任务P21(3点)(3)一五计划的成就P22—P23:有哪些方面的成就(4个)、有哪些具体的成就(课本插图)二、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P23(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1954年、北京)(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原则、作用或者意义(3)选举国家主要领导人:①国家主席(毛泽东)②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③国务院总理(周恩来)④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三、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P24—P25(1)改造的方式:①农业、手工业(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②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2)三大改造的性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3)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P24—P25(共3点)(4)三大改造的不足之处P25小字部分四、“一化三改”P25《史海拾贝》第6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1960年)P27—P291.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年、北京)P27小字部分(1)内容:①主要矛盾②主要任务③经济建设方针(最重要的的内容)(2)由于“左”倾思想干扰,“八大”的正确决策未能全面贯彻实行2、“八大”二次会议的召开(1958年)P27小字部分(1)提出了一条错误的总路线(2)评价P27—P28小字部分3、“大跃进”运动(1958年开始)P28(1)“大跃进”的含义P28:目标、中心、口号(2)“大跃进”的危害P28:共3点,书上两点加(导致了“浮夸风”现象的出现)(3)“大跃进”的教训:①搞经济建设遵循经济规律,实事求是不能盲目求快②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建设方针有计划的发展国民经济4、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开始)P29(1)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含义(包括特点)P29(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危害P29(两点)(3)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①制定农业政策要充分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②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③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些错误的原因:详见笔记5、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P29(1)出现的原因P29(共3点)(2)党中央全面调整国民经济(1960年—1962年)P29:“八字方针”、成果二、10年经济建设的成就(1957年—1966年)P29—P301、(1)具体的成就(P30课本插图);(2)为什么会有这些成就(原因):详见笔记2、英雄模范人物:①“铁人”王进喜②解放军的好战士雷锋③党的好干部焦裕禄3、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无私奉献、顽强拼搏、艰苦创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第7课:全国大动乱(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P331、(1)文革爆发的原因(背景)P33;(2)直接原因:毛泽东领导上的“左”倾错误;(3)文革的性质:是一场有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林彪、江青等反革命集团利用的,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建国以后最严重灾难的内乱。(4)文革的含义(P33黄色方框)2、文革的导火线(1965年11月)P33:3、文革的全面发动(1966年5月):(1)全面发动的标志P34:两个纲领文件的颁布;(2)领导机构P34:中央文革小组;(3)运动的方式P34小字部分:红卫兵、大字报二、全国大动乱和二月抗争P34—P351、文革进入全面夺权阶段(1967年):(1)标志P34:“一月革命”(1967年1月、上海夺权);(2)夺权风暴席卷全国P34;(3)恶劣影响(危害)P342、二月抗争(被诬蔑为“二月逆流”)P35:时间、人物、简单经过3、刘少奇冤案(1968年)P35:党的历史上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三、民主法制的严重破坏P35—P361、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的表现P35—P36第8课:动乱中的国民经济一、经济形势的恶化(1967年—1968年)P381、经济形势恶化的原因P38:1967——1968年全国动乱、“全面内战”2、经济形势恶化的表现P38:(共4点)二、周恩来调整经济和邓小平全面整顿P38—P391、“九一三”事件(1971年9月13日)P38—P39:(1)简单经过;(2)影响:①标志着林彪集团被彻底粉碎②客观上宣告了文革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破产③促使更多的干部和群众从狂热中清醒过来2、周恩来调整经济(1973年)P39:(1)措施:调整国民经济、解放干部;(2)成效:国民经济回升、社会趋向稳定;(3)周恩来被批斗(1974年)P39小字部分:“批林批孔”运动3、邓小平全面整顿(1975年)P39:(1)措施:全面整顿(实质:全面纠正文革的错误;最先从铁路运输开始);(2)成效:国民经济再度回升、社会秩序趋于稳定;(3)邓小平被批斗P39:“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三、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和某些成就(文革期间1966年—1976年)P401、巨大损失P40正一2、某些成就P40正二:(1)取得成就的原因P40正二;(2)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P40:(3点);(3)取得了哪些具体的成就:P40课本插图加上小字部分的(葛洲坝水电枢纽工程和西藏羊八井地热试验电站工程)四、文革的结束P40—P411、“四五”运动(1976年4月5日)P41:含义、性质(悼念周恩来,怒斥四人帮的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意义(影响):为后来党中央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2、文革的结束(1976年10月)P41:结束的标志(中央政治局粉碎四人帮)3、周恩来逝世(1976年1月8日)、朱德逝世(1976年7月6日)、毛泽东逝世(1976年9月9日)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10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一、真理标准的讨论P471、文革后党中央仍然继续“左”倾的错误P47(1)表现在:①坚持“两个凡是”②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2、邓小平支持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P48(1)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这次讨论的意义P48:3点(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P48—P491、主题报告、指导思想P48:邓小平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讲话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北京)P49(1)会议的内容P49:4点(最重要的是:提出改革开放)(2)会议的历史意义P50:2点(❤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第11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一、(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P521、含义P52黄色方框2、作用(意义)P52:书上加笔记3、深入发展:①首先在安徽凤阳开始实行包产到户②全国推行并逐步完善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③农村改革日益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二、(农村改革)乡镇企业的崛起P531、乡镇企业崛起的原因:①社队企业的存在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③农民认识的提高,希望通过乡镇企业找到新的致富途径④改革开放中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发展的政策⑤国内外市场的广泛开拓,为乡镇企业提供了广阔市场2、乡镇企业崛起的意义:①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②推动了城镇的发展③促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④推动了农村经济新的超越⑤消化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⑥为农民开辟了新的致富途径⑦体现中国农民在改革中的创造精神3、乡镇企业发展的方向:P53小字部分(向现代企业方向发展)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全面展开)P54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P54: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P54正二部分:(共两点:“两个改变了”)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P54正二部分:国有企业改革四、国有企业改革P54正二部分1、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P54正二部分):①扩大企业自主权②加强企业责任制③将企业推向市场2、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P54正二部分):朝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企业制度目标迈进3、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作用)P54正二部分: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提高了企业的效益4、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过程)P54小字部分:共6点五、民营企业的勃兴P541、民营企业勃兴的原因:①解决下乡知青回城就业的需要②搞活经济的需要③政策开放的结果2、民营企业勃兴的意义P54:(共两点)第12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一、经济特区的建立P571、经济特区建立的原因(目的):特区是个窗口,可以从特区引进技术、知识、资金,学到管理,也是中国展示改革开放成就的前沿阵地2、经济特区建立的过程P57:①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②1988年(海南岛)3、最典型的P57:深圳4、经济特区建立的作用(意义):有力的促进了对外开放,促进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二、沿海经济开放城市的建立(1984年)P58: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三、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建立(1985年)P58: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四、以浦东开发开发为龙头沿长江向内地推进(九十年代)P59五、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P58—P591、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对外开放的步骤):①经济特区②沿海开放城市③沿海经济开放区④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由长江沿岸向内地推进2、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特点P59:①多层次②有重点③点线面结合④全方位3、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原因:①党中央的英明决策、总揽全局②中国人民开放意识增强,开放热情高涨③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④现代中国人正确总结了历史上对外开放的经验教训六、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多哈)P601、好处(意义):P60第13课: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一、法制建设的成就P63—P641、新宪法的颁布(1982年)P63(1)进行法制建设的原因P63(2)新宪法的内容P63:①总方针②根本任务(3)新宪法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