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化与农业和工业化的互动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对城市化与农业和工业化的互动分析论文关键词城市化;农业;工业化;积聚效应论文摘要城市化进程与农业和工业化紧密关联,农业和工业为城市化提供了动力,同时城市化又加速了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从理论上分析城市化与农业发展及工业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旨在为区域经济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空间的表现,城市化进程与农业、工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1农业与城市化的相互推动农业为城市化提供了基础动力。在初期城市化进程主要取决于农业提供的商品粮的多少,为城市提供多大的市场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既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又是城市化的基础,因此良好的农业基础在地区初期的城市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是农业现代化惟一的选择。经济发展引起产业结构的迅速转变,并通过这种转变带动城市化。在这个过程中,与城市化率上升联系密切的不是产品结构的转变而是就业结构的转变,因为就业结构的非农化才直接带动了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和集中。农村工业化能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财政保障;能为工商企业反哺农业创造条件;能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拓展空间。曾经占我国工业产值“半壁江山”的乡镇企业为我国的经济起飞做出过关键性的贡献,应当说,这个伟大的创举已经启动了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实践表明,经济增长需要集聚状态,只有社会成员的活动集中才会降低生产成本,才会形成社会资源的集聚效应。因此,城市化是必然结果,是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外在表现。特别是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农村的城市化,对改变有效需求不足的顽症至关重要。因为规模巨大的农村市场由潜在转变为现实将促进我国几乎所有经济门类生产的再启动或全面提速,所以说,农村的城市化建设是我国,也包括许多发展中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迫切需要。2城市化通过拉动市场扩张促进工业化进程随着城市化的提高,促进企业和人口的聚集,在如下方面形成新的市场张力,从而进一步拉动工业化进程。(1)企业和人口的积聚,形成对第三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需求,当这种需求量达到和超过第三产业发展的门槛要求时,就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拉力,带动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2)从事非农产品的人口随着企业的增加而积聚在城镇。在中国当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非农产品的效率高于农业,因而城镇居民收入要高于农村居民收入。这就意味着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积聚在城镇,城市化进程能够扩张工业市场的需求和生产资料市场的需求。从直接的消费品市场看,如果城市化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那么以2006年为基数计算,就意味着增加1270万城镇人口,按照2006年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水平的平均差异计算,仅仅由于城镇人口的增加就拉动消费品市场需求422.7亿元。从直接的生产资料市场看,当前我国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大约要增加城镇建设投资6亿元,1270万人进入城镇,那么将创造7620亿元的投资需求,用于交通、通讯、住宅、学校、医院等方面的城市建设,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3)完善城市耐用消费品使用条件,是城市化拉动工业化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消费品包括生活必需品和非必需品。生活必需品用于满足人们基本生活的需要,其市场与人口数量密切相关。而非必需品则是当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为了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而消费的产品,诸如各种家电、文化用品、汽车、旅游用品等。一般而言,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恩格尔系数下降到0.5以下,大部分民众生活实现由温饱向小康的过渡时,非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会迅速地扩张。与生活必需品不同,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有赖于外部环境:洗衣机的使用依赖于良好的供排水系统,各种家电的使用都依赖于稳定而大容量的供电系统,汽车的使用依赖于道路系统等。早在2000年中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0.390和0.501,已进入非生活必需品的迅速扩张阶段,不断完善各项城市基础设施,为非生活必需品提供良好的使用条件,是扩张非生活必需品市场的重要条件。对于已有的大中城市而言,主要是电网、交通通讯质量的提高。比如,在一些城市特别是老生活区,电压负荷低,无法使用空调,因此需要提高电压负荷能力。对于新建的城镇或新开发的城区,需要用新的生活消费标准去装备城市,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起点。只有这样,才能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形成对工业非生活必需品的有效市场需求。非生活必需品是重工业化的重要产业,它的发展是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国家加速促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条件。3加速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为工业现代化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是城镇居民提高生活质量,并进一步扩张非生活必需品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也是工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从工业现代化所需外部环境支持的角度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内容更为广泛,它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具体而言可分为如下五大部分:交通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水道、管道、航空系统)、公共事业设施(如供排水、供电、管道煤气、绿化、环境保护等)、文化教育及科学研究系统(如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及推广等)、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如电讯、咨询、广告等)以及市场体系(如人才和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等)。如果说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设施现代化是传统工业化条件下产业现代化赖以生存的基础,那么文教科研系统、信息产业基础设施以及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则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产业现代化所必须的条件。中国当前在世界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为推进工业化而努力,在中国建立与国际大型企业集团相抗争的企业,就必须为其创造相应的外部环境。而这一外部环境包括2个方面,一方面是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市场机制和游戏规则,另一方面则是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包括联通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区域性基础设施)。从城市化和城市建设的角度来说,则侧重于后者。与其他产业相比,大部分基础设施具有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效益低的特点。根据中国的国情,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在大部分城市基础设施领域,政府直接或间接地进行调控并给予资金支持起着重要的作用,且投资于基础设施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能。从基础设施的产业属看,大部分属于第三产业,一部分属于第二产业。因此,基础设施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产业现代化的过程,也即广义的工业现代化的过程。从这里可以看出,城市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是一个问题的2个方面,它们相互依托,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统一体。也只有这样,工业化和城市化才能够真正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同时,第三产业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器。到工业化后期,随着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大,对城市化的加速作用更加明显,主要表现在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城市提供更多更好的配套性服务行业,如金融、保险、科技、通讯业;商品流通要求有仓储、运输等服务,另外,一些新兴行业,如广告、咨询等服务以及公共事业等生产生活服务业为城市化不断推进起加速作用。4参考文献[1]宋栋.中国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荷)尼茨坎普.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3]于飞,李夕向,郝琳琳.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18):264.[4]贾聪敏,张妮妮,周淑娥.从拓展农业功能视角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7-30,46.[5]尹继东,张文.论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双重演进——基于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实证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90-94.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