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版权所有不得复制年级初二学科语文版本长春版内容标题初二语文长春版下学期期末复习(二)编稿老师贾媛媛【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期末复习二二、复习内容《孟子二章》《记承天寺夜游》三、学习目标1、复习《孟子二章》《记承天寺夜游》2、指导考试答题技巧四、学习重、难点1、了解期末考试的题型2、学习考试答题方法五、学习过程(一)了解期末考试的题型(二)复习重点课文六、课文讲解试卷类型(一)整体把握吉林省中考侧重对名句积累与运用、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优秀诗文篇目为依据。现代文阅读选文出自教材之外。名著阅读注重考查学生平时语文学习的积累,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从“名句积累与运用”的样题中可以看出侧重考查古诗文中的名句和有实用价值的、能够古为今用的句子。从“文言文阅读”样题中可以看出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以书下注释为主,问答题侧重考查整体感知、主旨把握、作者情感等方面的理解;课外文言文基础知识主要考查课内文言文学过的实词,问答题侧重考查故事或人物的启迪意义。从“现代文阅读”样题中可以看到除字词题外,其他题型侧重对文章线索的把握、主要内容的概括、语言表达的效果、文章题目的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解读等等。从“名著阅读”样题中可以看出基本是文学常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性格、境界、意义等。从“综合实践”样题中可以看出侧重考查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同时考查语言表现力。从“作文”样题看,命题文章题材为记叙文,写作素材侧重学生生活、人间真情、生命意义等;材料作文多侧重议论,选好角度,正确立意,论据充分,论证严谨等。(二)具体研习第2页版权所有不得复制例题:课内文言文阅读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本文节选自《》。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以“()”并称。2、解释加点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苟得..()(2)蹴.尔()(3)得.我()(4)失其本心..()3、我们可以从首段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中提炼出成语“”,今多用来形容;第二段里活用了成语“”的含义,今多用此指代。(2分)4、本文中,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提出的?5、“生命诚可贵”,因为它对于我们来说只有一次。可是,就有一些人在烈火中、在急流里、在暴徒的尖刀下,挺身而出,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回味生活中那些曾经让我们感动震撼的故事,结合本文谈一谈你的感受答案:1、《孟子·告子上》;“孔孟”2、(1)苟且取得,这里指“苟且偷生”;(2)用脚踢;(3)通“德”恩惠,此指感激;(4)天性、天良3、舍生取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嗟来之食;带有侮辱性的施舍。4、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由“舍鱼而取熊掌”这个生活常理设喻,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5、围绕“舍生取义”“助人为乐”回答,意对即可;如“中国骄傲”里的胡茂东,在烈火中出生入死,救出十一条鲜活的生命,然后默默离开;再如“感动中国”里的魏青刚,为了一个陌生人,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危险面前,他根本无需选择,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因为人人皆有向善之心,凛然正义。第3页版权所有不得复制《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词句巩固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动心忍.性:(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5)空乏..其身:(6)管夷吾举于士.:(7)百里奚举于市.:(8)故不为苟得..也:(9)妻妾之奉.:2、找出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入则无法家拂士(2)困于心,衡于虑(3)曾益其所不能(4)乡为身死而不受(5)故患有所不辟也(6)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阅读短文,回答下面的问题。邹孟轲母(节选)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注】贾人:商人。炫卖:叫卖。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渐化:逐渐濡染。解释加点词的含义3、(1)乃去.,舍市傍()(2)及.孟子长()4、翻译:复徙舍学宫之旁。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并说出故事给你的启示。答案:1、(1)使……坚韧。(2)奋起,有所作为。(3)被举用,被选拔。(4)在外面,指国外。(5)使他受到贫困之苦。(6)狱官。(7)集市。(8)苟且取得,意思是为求利益,不择手段。(9)侍奉。2、(1)拂通“弼”,辅弼。(2)衡通“横”,梗塞,不顺。(3)曾通“增”,增加。(4)乡通“向”,从前。(5)辟通“避”,躲避。(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3、(1)离开。(2)等到,至。4、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5、这篇短文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二、主旨与写法分析第4页版权所有不得复制1.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问题?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2.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炼,最终都大有作为。3.作者举例是想说明什么道理?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炼,只有经过磨炼才能有所作为。4.第2自然段作者论述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经受磨炼的好处。个人成才的主观条件(征于色,发于声)和客观条件(思想、生活、行为)。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得出的结论句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5.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鱼我所欲也》1、《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之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2、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论证的?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行,恶死有所不避”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能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爱“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3、文章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第5页版权所有不得复制《记承天寺夜游》1.作者仅仅用了18个字来描写月下美景,他通过简洁的文字,采用比喻修辞给我们创设了一幅怎样的月夜图呢?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用“藻荇交横”来比喻月光下摇曳的竹柏的影子,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带给人凄清空灵之感。2.作者借助月色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他对月色的描写带给我们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清丽淡雅的境界,表达了作者被贬谪之后,多年来为世俗所累的疲惫心情暂时得以解脱,闲适、超凡脱俗之情溢于心胸。3.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能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怀?作者贬官后,心情抑郁,但仍有进取心。在自然美景中排解苦闷,找寻精神寄托。惋惜无人赏月,揭示世人都为名利奔波,为世俗所累的社会现实,表现作者超凡脱俗、鄙视世俗、淡泊宁静的旷达情怀。4.作者在文章的结尾以“闲人”自谓,读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应怎样理解?“闲人”指清闲的人。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的自嘲。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此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并未因此而萎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一、古诗文默写1、《桃花源记》中描写草和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五柳先生传》的“赞”语中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桃花源记》中反映老老少少都十分愉快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生活中总会遇到困难和坎坷,但只要你不气馁,不懈地走下去,一定会达到一个美好的境界,这正如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为了论证“文之养气”而引用的孟子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以为文者气之所形,_______________,气可以养而致。二、词语填空甘()下风自()自弃一()莫展()流不息一()对联天翻地()言简意()一()作气悬梁刺()食不()腹迫不()待一如()往草()人命()揉造作挖墙()一诺千()不()而走不落()臼()炙人口第6页版权所有不得复制三、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问题。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本文作者,号,他才气纵横,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