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文化牛歌戏的调查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关于家乡传统文化—牛歌戏的调查报告学院:水利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班级:水文1201班姓名:林雯敏学号:1215021111前言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然而,随着现代经济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危机,生存发展环境岌岌可危。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一、目的和意义本调查报告的目的是了解家乡传统戏剧文化牛歌戏的发展现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意义是对广西藤县牛歌戏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希望能抛砖引玉,挽救这一广西本土的民间艺术瑰宝,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可行性途径。二、牛歌戏介绍牛歌戏,是发源于广西东南部(主要是藤县地区)流行于两广地区的以当地方言为唱词的极具民俗特色在民间广泛流行的著名剧种。牛歌戏言语通俗,形象生动含蓄,谐趣调皮;有不同角色的特定脸谱和扮相;有唱词和特定音乐结构,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如果说京剧是国粹的话,那么牛歌戏便是广西的“区粹”,甚至可以说在藤县地区是绝对的“国粹”。牛歌剧队多在节庆、新居入伙、嫁娶和做寿等时应邀演出。戏班演员一般10人左右。演出内容或是民间传说,或是历史人物事迹,或是社会伦理,都是民间,特别是在农村有深厚群众基础的传统故事。如古装戏《孟姜女哭长城》、《杨门女将》、《唐皇李世民》、《薛仁贵征东》,现代牛歌《猪郎倌相亲》、《合家欢》等,有500多本牛歌戏剧本。多分场次、续集表演。《圣旨为媒》中演员学鸡叫添加背景音乐牛歌戏所需场地不大,演出设置简陋,以唱为主,做手、台步、2圆场等简单演出动作。演出的道具不多,旦角用手巾,生角用扇子,武生拿一条棍子或刀枪,其余一般是空手上场的。旦角戴头盔,穿花布大襟衫,围一条红裙。生角扎花布头围,身穿花布长衫。其他以“唐装”衫来代替。演员化妆根据剧中人物需要,借鉴粤剧脸谱的不少画法,巧妙勾绘图案在脸上。牛歌戏代表着藤县的草根文化与地方民俗经典,是见证藤县民间艺术发展历史的活化石,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群众基础,体现教化性与娱乐性的社会功能与价值。藤县牛歌戏作为本土民间艺术与地方戏曲,它能流传至今是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与特征的。首先,体现在剧本上,牛歌戏剧目内容取材的民间性,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农民的大众生活需求;牛歌戏剧本的即兴性,反映了农民群众自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民俗情结,开创“爆肚戏”的自由形式。其次,牛歌戏的演出形式多数以分场次、分集、续集表演为主,较适合群众的欣赏习惯。还有就是戏中语言是用藤县本地话演唱,通俗明了、形象生动、浅显易懂,以唱为主,念为辅,观众听起来津津有味,如痴如醉。这再有就是牛歌戏的音乐特点,包括调式、曲调结构、节奏、节拍形式和乐队伴奏形式及衍变,都具有朴实性。这些都是牛歌戏作为藤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古流传至今的重要依据。三、牛歌戏的发展历史藤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南部,跨越浔江下游两岸,隶属梧州市。牛歌戏源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由民众祈丰年、舞春牛、元宵歌发展而来,一直流传至今。当时最有名气的是金鸡镇安村村坡的兆丰年龙会、岭景箩村的同庆堂等。最早演牛歌戏的是藤县金鸡镇镇安村村坡,后流传到藤南的金鸡、岭景、象棋、天平、新庆等镇。根据藤县牛歌戏的说法,据《中国戏曲志•广西卷•牛歌戏志》(1986年6月编)记载,最早的牛歌戏剧目是《阿赖卖猪》,取材于民间故事,诙谐幽默,生活气息浓厚,一出现就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并且很快流传开来。20世纪20-30年代,藤县牛歌戏开始到平南、容县、北流等外县交流、演出。31947年,在新庆镇均平村黄沙自然村与三堡乡(时属藤县)外号牙锄七的覃国基剧队斗戏。双方共演了40多场,成为一段佳话。直到解放前(1949年),牛歌戏都活跃在藤县这块广阔天地,成为农民的精神生活与艺术享受的主要形式。此时由东家包饭、住宿,再送个利士作为戏金。留下了阔佬三卖田办剧队、覃世茂男扮女装戏团总、李秀标传戏至死等传说,后来成为演出剧目。牛歌戏多在春节、中秋和冬季等农闲时间演出,所需场地不大。戏班一般十到五十人左右(清一色男演员)。演出内容或是民间传说,或是历史人物事迹,或是社会伦理,都是在民间,特别是在农村有深厚群众基础的传统故事。演出时,没有剧本,没有专场排练,只在演出前说明故事概况,由演员即兴表演,俗语称之为爆肚戏。演出设置简陋,没有道具、布景、布幕,只有一条凳子放于场地中间。建国后到文革结束(1967年),各村的牛歌剧队基本处于休眠状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藤县牛歌戏进入全盛时期。当时藤县是全区民间剧队较多的县之一,拥有剧队360多个,其中牛歌戏剧队占了300个以上,各队都有自编的剧目上演,剧目达500多个。此时,藤县牛歌戏有了很大变化:1.剧队不再是清一色男性,有女性加入到剧队担旦角。2.为保证演出质量,从无剧本的爆肚戏到依照剧本演出。3.牛歌戏不再仅限于在本村、本县,而是向外村,特别是到外县演出,如相邻的平南、容县、蒙山、苍梧、昭平、岑溪等地。演艺较高的剧队每年演出达300场以上,演员收入足以养家,已经达到职业化的程度。4.出现了戏牙。戏牙是负责请戏的中介人。5.县文化馆提升牛歌戏演出水平。藤县文化馆为适应牛歌戏的发展需求,从各牛歌戏剧中挑选优秀人员,组成文化馆牛歌戏剧队。以文化馆剧场作为演出、辅导场所,派出专业人员,对演员的身段、手位、表情等舞台表演基本功进行指导训练,使演员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同时,采取调演加培训的方法,对各乡镇的骨干牛歌戏剧队进行了训练,从而将传统简陋的牛歌戏演出水平提升了档次。4四、牛歌戏的发展现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后,藤县牛歌剧逐渐走向衰落。到1998年春节期间,全县只有十多个牛歌戏剧队仍在坚持演出。原因一是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农村中的青年男女纷纷外出打工,极少有新人加入牛歌戏剧队,导致演员断层,后继无人。二是随着娱乐项目的迅速增加、电视的普及,村民不用出门也可在家舒适地观看文娱节目,导致牛歌剧观众的人数逐年减少且老龄化。三是是因为物价上涨,牛歌戏在农村的演出也变得艰难了。演出的戏金也从2007年初的每场300元逐渐升高至年底的500元,还要加上伙食费约300元、接送的费用。一场戏演下来,要1000元左右。随着物价指数(CPI)的上升,到2008年4月已涨到了1500元左右。请的场次少了剧队又不来,一般要三场以上。几千块钱的开支对还不富裕的农村人家是不少的钱款。一位曾担任村干部的人说他的村子在2008年春节时请戏用了近5000块。新时代文化发展与经济基础都制约着牛歌戏的发展程度。现在全县只有两个牛歌戏剧队坚持演出,藤县牛歌戏已经走向衰落,牛歌戏的民间戏曲艺术发展窘境重重。五、调研分析牛歌戏产生于民间,也主要流传于民间,深深根植在广大人民的生活土壤中,紧密与时代联系。目前全县能够正常活动的牛歌戏剧队尚有三支,分别是:藤县民间戏剧队、藤县春宇牛歌剧团、藤县民间艺术团。这三个牛歌戏剧队人员精干,从事民间戏剧时间长,演技高,在群众中影响力大,2007年以前每队每年演出300场或300场已上,人均年纯收入约5000元。这个收入在当时当地农村是一个可以养家的收入。尽管如此,还是无法吸引年轻人投身到这行业来,大部分年轻人认为到外面去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现在从事民间戏剧表演的人员大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或90年代初就从事这一事业的人。他们的年纪明显偏大,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一旦这拨人也不从事或不能从事这一行业,那么,民间戏剧5就会没有接班人,没有传承,就会走入低谷,乃至失传,消亡。其余水平不高的牛歌队,活动不正常,场次不多,影响不大。现在,人们的艺术欣赏趣味和三十年前相比已是大大的不同。过去演出时的一票难求景象已一去不复返。艺术的表演与欣赏也从一支独秀发展到百花齐放,人们可以欣赏到的艺术形式变得丰富多彩,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不断提高,视野更广,趣味更多。电视、卡拉OK、网络、电子游戏等更新鲜、更刺激、更自由的艺术享受吸引着新一代,年轻人从新的艺术表现中获得更大的艺术享受。更强的刺激、更大的满足,让年轻人对于民间传统艺术不再多看一眼,甚至不屑一顾。这样就形成了观众的断层。如今表演、观看、欣赏民间传统艺术的主要观众都是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年轻人会凑热闹、看新鲜看上一两次,当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就离开不看。没有年轻观众作为欣赏民间传统艺术的接班人,民间传统艺术在时间的流逝中消亡将是很快出现的不争事实。面对着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受众越来越少,从事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表演的人也越来越少的情况,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如同自然界中的物种进化、消亡一样是很难避免的。对于民间传统文化艺术面临消失的严峻形势,我们应该把寻找、培养接班人作为最紧迫的工作来做。做好民间传统艺术的“活体传承”,挽救、保存、发展民间传统艺术。六、思考建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公民的素质全面提高,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藤县有着绚丽多姿的民俗传统文化,是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独特、宝贵的文化资源财富,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和成为藤县民俗民间文化印象的潜质,整合藤县特色传统文化,发展、繁荣传统文化产业,是我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路子。牛歌戏之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的民族民间艺术,体现着地域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凝聚着一个民族生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因此对牛歌戏的保护与传承,对于民间艺术遗产和寻求在新时期的发展方向,都有非常现实和重要的6意义。以下是促进牛歌戏发展繁荣、保护传统戏剧文化的几点建议:1.挖掘牛歌戏的历史渊源。过传承人的手口相传、实际调查、文献记载和老人回忆,把现存牛歌戏的剧本、音调、唱词用文字、录音、录像等多种手段记录下来,专人保管,永久保存。2.进行人才阶梯的培养。首先聘请专业老师对牛歌戏表演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在表演质量上精益求精。由非遗传人进行新进人员口传手教,力求遵循传统,保持原汁原味,让牛歌戏的剧团队不断壮大与年轻化。3.政府相关部门对牛歌戏进行一系列配套的保护计划。开展全县牛歌戏辅导工作,重点扶持两到三个牛哥队;举行全县牛哥戏调演,树立出全县牛哥剧队示范典型;在文化馆成立专门部门与人员负责牛歌戏各项具体事务;建立剧队创作奖励机制,每年进行一次以上牛歌戏调汇演。4.把现代故事和文明新风结合起来,成立牛歌戏剧本创作班,新编具有新时代气息与高水平的剧本。5.充分发挥地方性大学前沿阵地的宣传普及作用。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珍贵的记忆和情感纽带,面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出现的危机,仅仅依靠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努力远远是不够的,需要更多的方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地方性高校在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中具有雄厚的教育资源和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应该充分利用地缘和民族资源优势,发挥大学文化教育功能,依托有利的教学平台与宣传阵地,维护当代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本地民间艺术资源充分发挥保护传统文化和传承文化的桥梁作用。6.运用现代的音像记录技术,把民间传统戏剧艺术记录成音像资料,保存下来,留给后人一个供学习、研究原生态民间传统戏剧艺术。这个工作的开展一是寄望于政府能够给予资金支持,解决收集、采录民间传统艺术的必需经费。二是利用社会的力量或民间渠道去开展保留、发展民间传统戏剧艺术的工作。7.除政府的努力之外,民间的努力也很重要。作为每一个藤县人都有义务和必要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特色传统文化。藤县牛歌戏是梧州市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民间戏种,保护它将对有效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78.保证公共财政对牛歌戏特色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牛歌戏特色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增加牛歌戏特色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和经费保障投入。重点保障牛歌戏特色文化机构正常运转和开展牛歌戏特色文化服务活动所需经费,扶持牛歌戏特色文化机构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投入。设立牛歌戏特色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牛歌戏特色文化建设。七、参考文献[1]张廷兴,刘海清,邢永川等著.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