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研究胡时雨2007年8月翻开初中科学和高中化学教科书,给我的感觉是耳目一新。在我仔细的阅读了这些教科书后,我发现,初中科学虽然在编排上包括了原先初中的理化生地四门课的内容,但在教学内容的采集上与原来这四门课相去甚远。高中化学教科书在教学内容的采集上也与原来的教科书相去甚远。这就是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在教科书方面所展示给我们的巨大变化。新的一轮的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在教育理念上发生了四个重大转变:教育目的由追求知识目标向个性目标转变,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教育过程由以教师为中心向师生互动转变,坚持以对话为场景的合作观。教育模式由行为主义向建构主义转变,坚持以探究为动力的学习观。教育手段由传统教育教学工具向现代教育技术转变,坚持以学具为重点的开发观。由于课改前后,无论在教学目标或是课程标准以及课程内容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先的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研究成果已不再适用,如何在课改理念指导下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发展和深化初中课改成果,是高中化学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我们广大高中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做好课改后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研究工作。一一、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研究的必要性1、课程标准是对课程的编制、实施、检查、评价、管理等的指导性文件,“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理念的具体体现,“课标内容”是教学的目标源头。初中科学里的化学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注重教学的基础性;高中化学是与初中化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要求学生能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科学体验的过程中认识科学的本质,掌握科研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要认真加以学习和比较研究。2、初高中化学教学有它们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在衔接研究中要予以重视。共同性方面,体现在课程理念上均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在课程性质上均体现化学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在培养目标上均强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即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初高中化学教学有很大的差异性,例如在培养目标的层次上有很多的不同。⑴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初中要求较低,科学课本上有许多的化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图表,对认知目标的要求为知道—认识—理解,理解层面只包括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而在高中,在认知目标要求上增加了更高层次的应用,同时理解的层面也多于并高于初中,包括了理解、解释、说明、判断、预期、分类、归纳和概述,要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学会实验研究的方法。即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⑵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要求较低,多为认识、了解、感受、体验、初步学会等层次,而高中要求较高且更具体化。例如,在物质的分类方面,高中增加了书写类别与类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难度提高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会运用文本资源和网络资源,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高中化学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例如,在化学实践方面,初中只要求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高中更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科学素养,使学生具有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等,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体现高中化学教学特点,积极寻找与初中化学教学内容的衔接点从小学进入初中,会有一部分学生对初中新的学习不适应。从初中进入高中,同样会有一部分学生对高中的学习不适应,因此一定会有部分学生对初高中两学段的化学学习不适应,有的是对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应,有的是对高中所需要的新的学习方法不适应,有的是对高中面临的紧张的学习和竞争不适应,有的则是对高中的学习内容的不适应。高中生中对高中学习生活不适应的学生相当普遍,如果没有抓好他们的由不适应转向适应转化的工作,那这些学生在整个高中的学习生活将节节败退,一落千丈,这就毁掉了这些学生的前途,毁掉了他们整个家庭的希望,因此,高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经过初中课改后学生的积极因素,利用他们兴趣广泛,思维灵活,求知热情高,实践意识强,对化学知识的探究精神和探索能力高的特点,积极的把他们的不适应尽快的消灭掉,因此,广大高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积极努力,熟悉初高中化学教材,研究初高中化学教材,全力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工作。通过认真学习,我知道学生在初中已学了什么,在高中将要学习什么,熟悉初高中化学教材,理顺了教材脉络,积极研究了教材,知道了高中化学哪些内容是对初中内容的延续和加深,各方面内容学得有多深,哪些内容是初中教材中所没有,要在高中阶段才开始学习。现把初高中教材化学教学部分内容列表如下:《科学》第一册《科学》第三册《科学》第四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P120—156第1章生活中的水P1—52第1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P1—32第2章空气与生命P33—74第1节熔化与凝固第2节汽化与液化第3节升华与凝华第4节物质的构成第5节物质的溶解性第6节物质的酸碱性第1节水在哪里第2节水的组成第3节水的密度第4节水的压强第5节水的浮力第6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第4节组成物质的元素第5节组成元素的符号第6节表示物质的符号第1节空气第2节氧气和氧化第3节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第4节生物是怎样呼吸的第5节光合作用第6节自然界中氧和碳的循环第7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第7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第8节物质在水中的结晶第9节水的利用和保护实验二:硫酸铜晶体的生长研究性学习课题:本地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对策第7节元素符号表示的量第7节空气污染与保护研究性学习课题: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研究下面是高一化学教科书和实验教科书《高一化学1必修》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P1—36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P37—60专题3从矿物到基础材料P61—86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P87—109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第二单元铁、铜的获取及应用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科学》第五册《科学》第六册第1章探索物质的变化P1-44第2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P45-80第3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P81-134第4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P100—119第1节物质的变化第2节探索酸的性质第3节探索碱的性质第4节几种重要的盐第5节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第5节有机物的存在和变化实验一土壤酸碱性测定实验二碱和盐的性质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第2节物质转化的规律第3节常见的材料第4节材料的发展实验:物质的鉴别研究性课题:金属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第1节能量的相互转化第2节能量转化的量度第3节物体的内能第4节核能的利用第5节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研究性学习:调查本地区能源及其消耗情况第1节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第2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第3节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性学习:1、调查生活废水对环境的污染2、当地酸雨情况以及对农作物和建筑物的影响《高一化学2必修》专题1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P1—26专题2化学反应速率与能量转化P27—52专题3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P53—84专题4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P85—99第一单元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第三单元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量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第四单元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第一单元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第三单元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第一单元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第二单元化学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实验化学》专题1物质的分离与提纯P1—18专题2物质性质的探究P19—30专题3:物质的检验与鉴别P31—42专题4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P43—60专题5电化学问题研究P61—72专题6物质的定量分析P73—86专题7物质的制备与合成P87—96课题1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检验拓展课题1—1:茶叶中某些元素的鉴定课题1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拓展课题2—1:铝热反应课题1牙膏和火柴头中某些成分的检验拓展课题3—1:新装修居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的检测拓展课题3—2:汽车尾气成分的检验课题1硫代硫酸钠与酸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拓展课题4—1:“蓝瓶子”实验课题1原电池拓展课题5—1:干电池模拟实验课题1食醋总酸含量的测定拓展课题6—1:配制并标定氢氧化钠溶液课题1硫酸亚铁铵的制备拓展课题7—1:用制氢废液制备硫酸锌晶体课题2用纸层析法分离铁离子和铜离子课题2乙醇和苯酚的性质课题2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课题2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课题2电解与电镀课题2镀锌铁皮锌镀层厚度的测定课题2阿司匹林的合成拓展课题5—2: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测定拓展课题6—2: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拓展课题7—2:对氨基苯磺酸的合成拓展课题1—2:菠菜的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拓展课题1—3:用粉笔进行层析分离拓展课题4—2: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拓展课题4—3:蔗糖的燃烧拓展课题2—2:苯酚与甲醛的反应拓展课题3—3:真假碘盐的鉴别课题3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课题3硝酸钾晶体的制备拓展课题4—4:淀粉与碘显色现象的探究拓展课题4—5: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一、熟悉初高中教材,找好课堂教学的最好切入点在我的每一本备课笔记本上,我都附有上表,我熟悉上表所列示的初高中教材内容,我没有教过初中新教材,所以我要在上每一节课之前,再看看这些内容,我要知道学生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基础,我要深入思考,我要找出下一节课的最好切入点。例如,上分子晶体内容时,如果不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就会从物质结构说起。但是,我知道学生已在初中《科学》第一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P120—156第4节里学过物质的构成,知道了象水这样的物质,水分子因运动而脱离水的表面,产生蒸发现象,在受热时,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即蒸发加快,因此,我单刀直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①形成水蒸气的微粒是水分子②当温度降低时,水分子运动减慢,分子间的距离减小,水分子与水分子间的作用力增大,水蒸气凝结为液态水③当液态水放出热量时,温度会继续降低,水分子与水分子间的作用力会继续增大,当温度降低到0℃,此时如果继续从水中吸收能量,水分子运动速率会进一步降低,水分子就会在一定的位置固定下来,形成冰。冰中有单个单个的水分子。引导学生知道阳光下的冰可冒出水汽这种现象,使学生从另一方面认识到冰中有水分子。启发到这里,学生会明白,构成冰的微粒还是水分子,我告诉他们说,冰是分子晶体,他们就明白了,看来构成分子晶体的微粒是分子,既不是氢原子和氧原子,也不是氢离子和氧离子。另外,对于学生学过的一些知识,该讲透的则要找出讲透的好方法,例如,有一次,我说,沸点越高,越容易液化,氨气的沸点高,所以易液化。然而,从课堂上很多学生的表情判断,学生对此并不理解,看来学生对液体沸点越低越易汽化,气体沸点越高越易液化这些知识只在了解层次,还没达到理解和掌握层次,所以在我给出氮气和氧气各自的沸点后,要求学生指出把空气液化,氮气和氧气谁先液化,把液化的空气汽化,谁先变成气体时,学生们的回答吱吱唔唔,一点也不干净利落,看来学生虽然能从氮气和氧气的沸点数据判断出氮气比氧气的沸点低,但是不能从这一判断得出谁先液化谁先汽化的正确结论。为此,我说了如下的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