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院系: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完成时间:年月-1-目录摘要………………………………………………………….……………….2一、绪论………………………………………………………….………….31.1本文研究的意义…………………………………………………………31.2国内外研究现状…………………………………………………………4二、利率决定理论综述……………………………………………………..52.1古典利率理论…………………………………………………………...52.2流动性偏好理论………………………………………………………..52.3IS-LM分析…………………………………………………………........6三、中国近年来利率变动回顾……………………………………..............7四、利率政策对经济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效应……………………............104.1利率政策对GDP增长率的影响……………………...........................104.2利率政策对CPI增长率的影响……………………............................104.3利率政策对股市的影响…………………….........................................114.4利率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124.5利率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12五、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35.1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和意义……………....................................135.2中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对策...................................….15致谢..................................………………………………………………….16参考文献........................……………………………………………….…..17-2-利率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摘要:利率政策作为货币政策的一部分,应该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的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当前,世界各国频繁运用利率杠杆实施宏观调控,利率政策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将近年来中国央行利率政策的调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论述,并从GDP增长率、CPI增长率、股市、房地产市场四个方面展开讨论,旨在综合分析我国近年来多次利率调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同时,探究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关键词:利率政策经济影响利率市场化-3-一、绪论1.1本文研究的意义.利率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金融变量,几乎所有的金融现象、金融资产均与利率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作为资金这种特殊商品的价格,利率不仅调解资金的流动,还是连接货币市场和实物市场的重要纽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率调整会影响到经济体中的众多其他变量,进而会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正向或是反向的作用。由于利率调整的重要性,很多的经济学家和学者都对利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虽然有不同的结果,但是普遍的结论是: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利率都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政策选择。利率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控制和调节市场利率以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的方针和各种措施。它是货币当局为了达到特定的经济目标采取的调整利率的方针和措施,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央行对利率的调整主要是调整基准利率,并通过基准利率影响和指导市场利率。利率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的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当前,世界各国频繁运用利率杠杆实施宏观调控,利率政策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我国这样的非利率市场化国家,利率是国家控制经济的一个重要杠杆。国家可以利用加息降息对国家总体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调控。当国家经济增长趋缓、国民投资降低、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时,国家可以降低利息,使储蓄的回报减少。相对而言,投资的回报率将提高。这样,人们将更趋向于将钱投入股市、楼市、基金等市场。另外,在降低储蓄利息的同时,贷款利息也将降低,这样更多的想投资到无奈缺少资金支持的企业和个人可以以更低的-4-成本获得资金进行投资,这对投资也是一种促进。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降低利息可以很好的促进投资的增加,拉动经济增长,使国家走出经济阴霾,更快的发展起来。而当经济过热,投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产能过剩、贸易顺差增大、通货膨胀压力加剧、货币升值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采取降息来减缓经济的增长,冷却投资,达到经济合理增长、释放通货膨胀压力等目标。本文试图通过解析近几年来中国央行进行的几次利率调整,透视中国利率政策的变化,并从利率政策调整后GDP增长率、CPI增长率、股市、房地产市场等几个方面的波动展开讨论,旨在综合分析利率政策的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2国内外研究现状中国运用利率工具实施货币政策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从1996年放开同业拆借利率,向市场化利率迈出第一步棋,已有将近18年的历史。近几年,中国人民银行等管理层不断推出新的政策,目前中国正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贷款的利率已经开始有所松动。在刚刚结束的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存款利率放开在计划之中,这应是利率市场化中最后一步,而且存款利率很可能在最近一两年内放开。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率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学术界对利率市场化及利率政策的研究也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众多学者从利率政策的回顾分析、利率市场化的成就和阻碍、利率变动对投资居民消费以及出口的影响等方面入手进行了研究分析,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也各有特色。韩文君(1997)明晰地分析了中国各个时期的利率政策并对未来做了展望,但由于时间较早,未对利率市场化这一重要课题进行分析。何泽荣和赵静梅(2000)从三个阶段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利率政策及实效。张文亭(2011)刘东庆(2012)等也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进行了探讨,但文章多着重分析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成就及弊病,没有与利率政策相联系。-5-在利率变动的影响研究方面,王克武,李天德,吴聪敏(2009)认为实际存款利率与居民消费之间则保持一个基本的负相关关系,即实际存款利率上升的阶段,居民消费总额年增长率下降。颜志欣,刘亦文(2009)考虑不确定因素,从实际数据分析发现,认为即使是1996年以后的连续降息,也并没有能够刺激居民消费的增长,并认为主要是居民对于家庭未来收入的信息不完全造成的。利率与消费无关,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性。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投资迅猛增长。赵玉成(2006)利用1998年至2004年间相关数据对生产性企业投资率、固定资产比率和利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投资率与利率存在正相关关系。张西征,王静(2010)则利用沪深两市1990年至2006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认为上市公司投资与利率之间负相关,这一观点支持了凯恩斯经济学派的理论观点。在研究利率变动对出口的影响方面,陈晓燕(2005)从信贷、汇率和资本流动与利率之间的关系分析变动利率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认为短期,利率的变动可以调节出口规模,长期,则可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李晓峰,朱九锦(2009)运用1985年至2007年间相关数据对我国的出口额占进口额的比例和利率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并且是负相关关系。二、利率决定理论综述2.1古典利率理论古典利率理论是指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利率理论,该理论认为利率是由储蓄与投资所决定的,投资与储蓄只与利率相关,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当投资与储蓄相等时,便可确定利率。古典利率理论强调非货币的实际因素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但其未指出决定资本供求关系的因素及其原因,利率是来自借贷关系的产物,它是来自货币部分而不是实物部门。古典利率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庞巴维克,其利率理论为“时差论与迂回生产理论”;马歇尔,其利率理论为“等待说与资本收益说”;魏克塞尔,其利率理论为“自-6-然利率学说”;费雪,其利率理论为“时间偏好与投资机会说”。2.2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认为,储蓄和投资并非两个相互独立的变量,而是会相互影响。利率变化并不一定能使储蓄和投资平衡,二者均衡还需要收入的作用。利率在货币市场上由货币的供给与需求所决定的,利率水平主要取决于货币数量和人们对货币的偏好程度。如果人们对流动性的偏好强,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就增加。当货币的需求大于货币的供给时,利率上升;反之利率下降。此外,凯恩斯还假定,当利率极低时,可能会存在“流动性陷阱”。这是由于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则人们持有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增长趋于无穷大,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凯恩斯预言,一旦出现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当局的货币政策将失效。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从货币供求关系出发探求均衡利率的形成机制,不仅揭示了古典经济学的忽视货币因素对利率的决定作用这一缺陷,而且从理论上建立了一套货币作用于实际经济的传导机制理论。2.3IS-LM分析IS-LM分析是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加合起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影响,利率则由货币市场供求情况决定,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产品市场;另一方面,产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这又是产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可见,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而收入和利率也只有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决定。描述和分析这两个市场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就称为IS-LM。该模型要求同时达到下面的两个条件:-7-(1)I(i)=S(Y)(2)M/P=L1(i)+L2(Y)其中,I为投资,S为储蓄,M为名义货币量,P为物价水平,M/P为实际货币量,Y为总产出,i为利率,L是货币需求。两条曲线交点处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IS-LM分析的利率理论认为利率与收入由储蓄和投资、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这四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之下同时决定。该理论指出,在现实社会中,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必然是同时决定的,这就意味着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必须同时达到均衡。三、2004年以来中国存贷款利率变动情况从2004年起,我国的利率调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2004~2007年底、2008年~2009年以及2010年至今。这三个阶段政府对利率的调整目标不同,因此采取的方法不同。第一阶段(2004年~2007年底),由于中国加入WTO,经济一直处于过度发展状况,包括房地产和股市等方面的经济泡沫不断增大,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大。因此急需政府采取手段调控经济,减缓经济增长,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因此,在2004~2007年底这段过程中,央行加息9次,总加息2.16个百分点。其中在2007年加息最多,力度也最大。在2007年内,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