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关于加快会泽县待补镇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考2015年人文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小论文学院:人文学院作者:孔德良马瑾联系电话:18987438739邮箱:393729949@qq.com-1-关于加快会泽县待补镇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考(2015年人文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小论文)孔德良马瑾摘要:高原特色农业是促进云南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保证,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的基本途径。2014年,会泽县待补实现全年生产总值(GDP)达78344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63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539元,同比增21.1%。全镇流转40%以上的土地种植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特色农业产值6.38亿元。作为全国文明小城镇,其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思路值得借鉴与学习。关键词:待补镇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好个野马川,水冷海子宽,吃的麻洋芋,披的乱毡衫”,这首在当地广泛流传的歌谣,真实反映了会泽县待补镇野马村的气候特点和群众的生活状况。有着近30平方公里的开阔土地,但由于海拔较高、气候冷凉,再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野马村的农业耕作一直停留在传统的“靠天吃饭”,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苦荞、燕麦等高山低产作物。2005年,野马村人均粮仅205公斤,人均纯收入仅520元。然而到2014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7539元。数据变化的背后,是野马村借着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战略,大力发展高原生态农业,结合高寒冷凉地区自身特点,利用先进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对于经-2-济发展排名并不靠前的云南来说压力巨大。云南是一个农业大省,目前云南省大部分的GDP,即国内生产总值都来自农业。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秦光荣在2012年3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出,通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探索现代农业新路,补齐农业产业短板,增强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2012年6月云南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任务,其内涵是生态、安全、实效、环保、低碳、丰富。其实质是建设切合云南实际,具有云南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能保持云南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云南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因此,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对云南来讲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一、待补镇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待补镇立足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大户示范、树立品牌的发展模式,推广农业机械,加强技术指导,强化品种改良,提高种植水平,建立产业基地,培育种植大户,突出“万亩农业、千家受益、百户经营”的规模化发展格局,引导农民连片流转土地,发展蔬菜、青花、草莓、中药材、百合鲜切花等特色经济作物4.58万亩,实现特色农业产值6.66亿元,同比增23.3%。(一)变环境劣势为发展优势,大力发展低温产业待补镇位于乌蒙山腹地,全镇国土面积359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拔4017米,最低海拔2277米,年平均气温11.3℃,平均降水量1074毫米,属典型的冷凉、高寒、山区农业镇。由于一直实行农业粗放式耕作,待补镇长期以来只能种植苦荞、燕麦等低产量且稳定性较差的低温农作物。同时,由于长年经受涝渍、冷浸等自然灾害影响,待补镇的大片农田都成为“冷浸田”,粮食产量低下,农民经济收入较-3-低。冷凉气候成为待补镇经济发展的瓶颈,但冷凉气候带来的优势却是空气污染小、传毒昆虫少、农药需求量小,能够很好地保证农作物纯天然无公害的品质。另外,水资源丰富也能为种植提供有效的灌溉资源。针对这一优势,待补镇初步建成万亩百合鲜切花种植基地、万亩草莓种植基地和2万亩蔬菜种植基地,特色农业分片区规模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每年实现特色农业产值近7亿元。(二)进行农田改造,增加土地价值中低产田改造是指针对不同类型的中低产田采取综合措施,清除或减轻制约产量的土壤障碍因素,提高耕地的实际生产力,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从而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开垦新耕地资源相比而言,其成本低、环境风险小、资源的转化效率高,且用工省、见效快,因此改造中低产田,挖掘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作为待补镇典型的冷浸烂泥型田的野马村的中低产田,其形成原因是土地在冷凉的气候条件下长期受冷水浸渍,以至于水土终年低温,并兼有土层稀烂。冷浸田的改良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1)深沟抬田,降低地下水位;(2)科学管水,适时晒田;(3)冬耕晒垡,实行水旱轮作。结合野马村实际,会泽县投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6405万元,对野马村3万亩中低产田进行了改造。项目按照“网格状、棋盘状、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园田化、生态化”的要求进行综合治理。在改良了土壤质量的同时,也实现了沟渠取水、管网放水、车子拉水,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率。中低田改造使得原来分散的小块土地形成集中连片高稳产土地,吸引了一批公司大户到该村承包土地进行规模蔬菜种值,促进了土地效益-4-的提升。(三)加强农企联合,促进产业增收为把特色农产业打造成待补镇农民的致富产业,野马村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企业农户联接机制”。所谓“公司+基地+农户”,也即是以资金雄厚的公司为龙头,以农村作为基地指导农户集中发展农业产业,公司负责组织协调技术指导、资金支持、技术支持等配套方面,并利用农村劳动力来实现产出,再通过公司的经营销售,实现把利润共赢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综合合作增长模式。这种企业农户联接机制,能够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力量,公司出资金出技术,农民出土地出劳动力,公司与农户相互协作,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在实行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企业农户联接机制后,待补镇的大部分村民都把土地承包给公司或有经营能力的大户进行管理,自己则到基地上打工,除了每天获得固定工资外,还可将自家的农家肥销售给公司。农民不再担心土地的产量和销路,从而保证了收入的稳定性。二、待补镇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农民组织化程度仍然偏低由于受经济、信息等因素的制约,许多农民对农业生产的认识仍然受到传统小农意识的影响,大部分农民求稳怕变,市场观念和商品意识还不是很强,实施高原特色农业的心态较为被动尤其在产业发展的初期,由于无法预知效,只有少部分农民愿意放弃原有的土地利用方式而转向集体化规模化的产业运作模式,产业的推进速度较为缓慢。另外,虽然“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可以把农民相对集中起来,“农民夜校”也为农民的交流提供了一定平台,但农民自己的专业协会组织仍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以野马村为例,目前农民与企业,农户与市场的联系依然主要-5-依靠当地政府、村委会和村民小组,缺少专业协会和专门的中介组织来开展具体的服务工作,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依然较低。(二)产品大多处于初加工阶段,深加工少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转化率,不仅可以直接帮助农民创收增收,同时也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可利用价值,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目前,待补镇高原特色农产业的发展大多都处于原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特别像草莓、百合等农产品储藏时间较短,且市场因素变化较快,销售的稳定性不高,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转化率,一方面能够丰富产品的多样性,提高产品的自身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保证本地农产品可以“有路可逃”。缺少本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深加工转化率低,对待补镇产业发展的直接影响就是农产品实际价值难以提升,短期内对农民的增收有所影响,长期则不利于特色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三)科技服务滞后由于大部分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对新事物、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因此需要科技人员在良种引进示范、新技术、新模式示范推广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随着高原特色农业业发展的深入,科技人员需求量更大。而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所进行的培训往往时间较短、内容较单一,“农民夜校”的科技人员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农民自身发展的需求,农民在实际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迅速有效地得到信息引导与技术指导,从而影响了科学技术对农业的贡献率,限制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五)现代物流的缺失当前,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同小异。作为云南最大的百合和反季节草莓的种植基地,尽管待补镇境内交通便-6-利,国道213线、会曲公路、G85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但所产的百合和草莓经要运输到昆明再专送全国。对于此类储藏时间短的产品,此举必定加大了成本。特别是百合产销欧洲,须经由斗南国际花卉市场转运,大大限制了待补百合种植业的发展。三、待补镇高原特色农业深化发展的举措随着云南省桥头堡战略、国家十三五规划、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等战略的提出,特别是在《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中明确指出,要以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为重点,发挥优势,夯实基础、提升产业,全力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待补镇位于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上,要进一步深化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就紧抓机遇,采取相应举措,确保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对于蔬菜基地的稳固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加强扶持发展一批管理规范、运作有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并支持农民发展各种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农民在二次分配中能够获取合理收益,使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其次,政府要帮助农民大力发展农村流通组织,鼓励创办产销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等,形成多渠道、多形式流通格局。再次,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培训,扶持、培养农村经纪人队伍,在经营资本、贷款担保等方面给予农民一定支持,使农民逐步摆脱完全依赖公司基地进行产品销售的状况,增强市场主动意识,自己寻找市场,不断拓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实际收益。(二)建立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在《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总规划》中明确指出的:-7-要完善城乡流通网络,培育壮大流通主体。待补镇应抓好这个契机,建立现代物流市场体系,一是要完善与周边各大中城市的联系,建立销售网点,扩大市场覆盖面;二是要培育一支市场意识强、经营水平高、素质好的各类农产经纪人队伍,把产品带向大市场,带动农户提高市场意识,提高本地的市场占有率;三是要建立信息网络平台,农业、工商等部门要及时提供生产和市场信息,并建立专家系统,提供快速、准确的科技信息服务,使农民能够真正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指导生产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四是要形成本地蔬菜的品牌郊应。(三)增强蔬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增强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一是相关部门可以积极组织有关科研、管理、生产部门联合攻关,加强研发处理技术,开发和生产适销对路的加工产品;二是鼓励加工企业的大力发展,培育龙头,学习并应用出口农产品生产企业先进经验,提高本地产品的生产、加工、运销和管理水平;三是重视新品种的培育和引进,加速品种的更新,提高良种覆盖率。(四)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一方面,需要政府继续按照公益性、放活营利性,引导非营利性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技推广新机制,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事业,培育多元化农技推广主体;另一方面,需要各地除了继续采取原有的企业培训和“农民夜校”等形式外,还可以充分结合实际,聘请技术骨干和本地土专家、志土能人“现场说法”,开展“面对面”的培训,使农民学会和掌握1-2门实用技术,逐步达到依靠科技发展生产,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8-参考文献:[1]卞伯泽.会泽年鉴[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2]张文真.会泽高原特色农业产值过百亿[N].云南经济日报.2015-01-19[3]王兴平.待补镇小草莓长成大产业[N].曲靖日报.2015-06-15[4]云南省人民政府.《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0年)》[M].2014-09-23[5]朱金贤.待补镇引领特色农业发展[N].曲靖日报.2015-06-19[6]周慧芳,刘鲁峰.高原特色蔬菜产业发展实践初探——以云南省会泽县待补镇野马村蔬菜种植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3(8)[7]江惠琼,李学林,董晓波.加快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对策建议[J].第二届云南省科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