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方部分城市冬季分户供暖的建议从11月15日开始,北京、河北、陕西等多个省市正式供暖,标志着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冬季供暖季。而与此同时,南方的一些“夏热冬冷”地区,包括上海、重庆、湖北、安徽、江西、四川等省份的冬季室温却远低于北方城市集中供热时的室内温度。冬季在许多生活在南方的居民印象里就是寒冷,潮湿感觉。“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却在南方被冻成了狗。”这个在网上流传颇广的段子,是不少北方人长期以来对南方冬天的印象。我国目前采取的冬季强制集中供暖地区划分线被称为南北供暖线。南北供暖线,指由政府补贴的冬季集中供暖,20世纪50年代,在“能源奇缺”背景下,周恩来提出以秦岭、陇海为界,由一条“线”决定,来划定北方集中供暖区,该线路已沿袭60年。解放初期,国家制定秦岭淮河供暖线,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考虑是合理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南方部分城市提出集中供暖的要求也是正当的。如此简单直接划分供暖地区并未考虑到各地区的实际需求。因此,近年来呼吁南方部分城市实行冬季集中供暖的要求不绝于耳。近年来,冬季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漫长,在秦岭淮河以南的重庆等地区冬季气温甚至低于个别北方城市,居民在冬天只能忍受寒冷的煎熬。以重庆为例,每年有五个月的平均气温低于人体舒适的18℃,主城区每年冬季最低平均气温为6℃,个别地区极端天气时甚至达到-5℃,受重庆潮湿气候影响,房屋在设计时大多考虑通风问题,因此室内气温甚至可能低于室外温度。如此寒冬,广大重庆市民却只能生活在没有暖气的房间内,苦苦忍受寒冬。针对以上问题,我建议在上海、重庆、湖北、安徽、江西、四川等省份采取因地制宜的冬季分散供暖和冬季集中供暖相结合,以分散供暖为主,集中供暖为辅的冬季供暖制度。首先,为什么不在这些城市都实行集中供暖制度呢?由于南方的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一直都没有考虑过供热系统,供热的基础设施是几乎没有的,假如未来要集中供热,那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将是一个天文数字。首先要重建或改建电厂,水力发电可不行,一定要火力发电烧煤的,烧出来的蒸汽才能作为热源供暖。一个热电厂还不行,在城市里还要建设若干个大型锅炉房,无数个小型锅炉房。有了热源还不行,还要输热管网,有从地面走的,街道两边就要架设几十厘米粗的大管子,也有从地下走的,每条街道又要都开挖一遍。街道上有了输热管了还不行,建筑里也要有,现在南方的建筑结构几乎都没考虑这个的,还要在墙体上重新架设,这一折腾就要好几十年,没人受得了的。其次,南方集中供暖的使用效率不高。北方有的地方集中供暖的天数会达到半年之久,一般的也会有三、四个月,南方要是集中供暖总天数最多也就一、两个月,花巨资做的供暖系统大部分时间是闲置的,再怎么算也是划不来的。第三,集中供暖的浪费也是很大的,北方家庭每年采暖费一般都要三、四千,由于供热系统设计不合理,用户室内无法自主调控,如果热了,只好开窗户调节室温,大约浪费了全部热量的7%。目前,办公楼、教室等公共建筑,在下班、放学以后,周末、元旦、春节以及寒假室内无人的情况下,照常供热,浪费很明显。以华北地区为例,从11月15日到第二年的3月15日,供热期121天,其中节假日就有40天,占采暖期的30%。也就是说,这40天的供热都浪费了。”所以,南方集中供暖是没必要,也是不应该的不过以秦岭--淮河为界一刀切的分法是有些不妥,靠近分界线的城市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做一些集中供暖。其次,什么是分散供暖?分散供暖,即相对于集中供暖而言,可分户自主供暖,单独计量热费,南方近年来采暖方式日趋多元化,许多城市家庭配有取暖设备,具体包括电采暖、地源热泵技术供暖,或者电暖气、空调、油汀等家庭独立供暖设备。第三,分散供暖的优点。灵活度高:供暖时间和温度可由自己设定,随时开启。可控性强:智能电采暖设备可自主编程,分室分区控温,利于行为节能。使用清洁能源的分户供暖设备,无污染,绿色环保。最后,如何推进冬季分散供暖制度政府应当对使用冬季分散供暖系统的家庭进行财政补贴。北方的地方政府基本上都对供暖有补贴,有的城市是巨额补贴,无论集中供暖还是分散供暖,多数居民都能享受到“财政温暖”。然而在南方,即便部分城市采取集中供暖,似乎也没有财政补贴,分散供暖更谈不上财政补贴,所以即使经过这么多年的呼吁,许多南方地区的市民在冬季依然无法感受到温暖。“南方也要供暖”已达成共识,其实“南方如何供暖”也要形成一些共识。南方供暖既要考虑南方的天气特点,也要从北方供暖中吸取某些经验和教训。比如北方主要采用集中供暖模式,如今来看存在不少弊端,如居民家中有没有人都在供暖,都要按统一标准交费,既是一种浪费也是一种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