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向量教学诸多问题的思辨连春兴(北京丰台益辰欣园1-6-1001)摘要:针对向量的教学中,向量的知识结构、基本定理的地位、向量整体运算与坐标运算的关系、向量与解析几何的异同、向量与高考,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地思考与辨析。关键词:平行与共线基本定理向量与高考解题利器在长期的教师培训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些一线教师在向量教学中困惑很多。究其原因,一方面,向量是新教材的新增内容;另一方面,在向量几何这个全新运算系统中,作为运算基本元的向量,既有“数”的抽象,还兼具“形”的直观,这种有别于实数的运算特色,大家不太适应。为深入交流,笔者针对向量教学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做了一番谨慎地辨析。因学识所限,谬误难免,希望得到专家、同行的指正。问题1“相等向量”的概念造成“平行与共线”不区分,这与平面几何的差异,对我们造成困扰,但为什么还这样规定?如此定义“相等向量”有什么好处?这是从欧式几何转向向量几何后迎面而来的第一个困惑。表面看来,“相等向量”的概念造成“平行与共线”不作区分,会对初学者会有一定困扰,但我们这样定义,对于向量几何系统的构建和确保向量工具的方便好用,具有奠基性意义,是不可或缺的。2首先从运算的需求角度看,在代数系统中,我们通常选“实数、单项式…”等作为运算的基本元,并在运算中离不开合并与简约;而在向量几何中,以可视空间(中学生的局限)中横七竖八的向量作为运算的基本元,其繁复程度是不可想象的,我们迫切需要实现运算基本元的简约,于是,首先定义了向量变换的“两个不变性”:其一,平移不变自身(即“相等向量”的概念),其二,数乘不变共线。有了这两个“不变性”,我们对空间中甲、乙两个任意的平行(共线)向量,都可以理解为其一是其二涨缩(或反向)的结果,即“a//b,则存在实数λ,使a=λb,其中b≠0,”这样,我们就实现了把三维空间中任意一族平行向量都可用一个“非零代表”(基底)线性表示,从而实现了运算基本元的最大简约。其次,从知识内部的和谐角度看,认识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与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统一,离不开相等向量的概念;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极易完成向量加法交换律“c=a+=b+a”的证明,其本质也离不开相等向量的概念;通过向量“a+(-b)”的几何意义解释向量减法运算几何意义是“连接两向量终点,方向指向被减向量的向量”,同样需要“相等向量”的概念;更有甚者,若离开“相等向量”的概念,无法达成对两向量差的坐标表示与几何意义的一致性理解。问题2为什么把选“基底”线性表示其它向量的定理冠之为“基本定理”?在我们数学中,能冠之“基本定理”的定理通常有奠基的意义,如代数基本定理“每个次数1的复系数多项式在复数域中有一根3[1],”该定理对多项式分解、方程求根的作用不言而喻。而向量“基本定理”也从如下两个方面反映出它在知识体系中的奠基作用。(1)基本定理的核心是“基底”思想,即用至少的量表示更多的量,它使运算基本元实现了最大简约,它是前辈数学家智慧的体现。如前所述,选一维基向量线性表示共线向量(直线基本定理);选两个不共线向量作为二维基向量表示共面向量(平面基本定理);选三个不共面向量作为三维基向量表示空间向量(空间基本定理)。三个不同维度的“基本定理”,一脉相承,实现了向量运算基本元的最大简约,这种核心思想方法,贯穿于向量工具解决几何问题的始终。(2)有了一、二、三维空间中基本定理奠基,不论解决什么几何问题,只要在图形中选定合格的“基底”,其它任意相关线段构成的向量都可由基向量线性表示,从而实现了运用向量解决几何问题的完备性。基于上述理由,该定理冠之于“基本定理”,是当之无愧的。问题3向量“基本定理”在知识体系中虽然重要,但我们的教学要求却是“了解”层次,在教学中往往一带而过,这样处理是否妥当?要不要关注“基本定理”的证明?在与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中,我们对向量“基本定理”的教学要求的确是“了解”层次,这主要是鉴于该定理不像其它几何定理那样,在逻辑推理中有更多的直接运用,但这并不意味着选“基底”,简约运算基本元的思想方法可以弱化。所以,要求学生理解向量“基本定理”的来龙去脉和证明过程是适当的。4笔者曾在北京航天中学组织过一次“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研究课,生源基础虽然不好,却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堂采用下列问题导学[2]:(1)甲存钱a元,乙存钱数是甲的3倍,丙是1.5倍,丁欠别人钱数是甲的2倍,如何用甲的钱数表示乙、丙、丁的钱数?(2)平面上有一个非零向量1e,平面上哪些向量可以由1e表示?(3)平面上哪些向量不可以由1e表示?(4)能否增加一个非零向量2e,实现平面上任意向量都可以由向量1e,2e表示?显然问题(1)为问题(2)提供了一个类比环境;问题(3)旨在引导学生发现与1e不共线的向量不能被1e表示;问题(4)提出后,教师随机在黑板画出方向不同(两两不共线)、长短不一,同时也不共起点的三个向量12,,eea,指出凭借“平移不变自身”,总可实现三向量共起点,然后要求学生,能否以12,ee所在直线为邻边,构造以向量a为对角线的平行四边形,并估计向量12,ee的涨缩(包括反向涨缩)系数λ1,λ2的值,写出向量a的表达式。为节约时间,教师提前准备如下四个图形,请四位同学上黑板完成。e1e2aae2e15实践表明,在这样一个基础很一般的班级,凭借“数乘不变共线”,大多数同学可以完成以向量a为对角线,构造平行四边形的任务,估算涨缩系数(包括反向取负),也能做到八九不离十,当然,概括平面基本定理也变得唾手可得。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可以深化对基本定理的理解。章建跃先生曾说过这样类似的话:基本定理中的数乘系数作为坐标λ1,(λ1,λ2),(λ1,λ2,λ3),分别具有刻画直线、平面、空间的功能,这就体现着基本定理的深化,有时还成为高考命题的素材。例1(2014年北京高考文14)已知点A(1,-1),B(3,0),C(2,1).若平面区域D由所有满足APABAC(1≤λ≤2,0≤μ≤1)的点P组成,则D的面积为__________.依题意画出A,B,C三点(如图),点P在题设APABAC(1≤λ≤2,0≤μ≤1)限定下,形成平行四边形区域(见阴影),该平行四边形区域恰好是ABC面积的二倍。此题体现出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刻画平面的功能,体现出回归基本概念、关注数学素养的高考命题理念。问题4学生学习了向量的坐标表示后,往往放弃向量的整体运ae1e2e1e2a6算形式,只重视记忆向量坐标运算公式,进行表面化操作,而对向量坐标的由来,算律的运用,一概抛之脑后,这种切断联系的学习方式如何纠正?反思我们的教学过程,造成学生对向量坐标运算和整体运算厚此薄彼的局面,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教学中对向量知识的逻辑化把握没有足够的重视。事实上,不论是向量的“整体运算”,还是“坐标运算”,二者一脉相承,都是根据向量的基本定理,把相关向量用基向量线性表示,如果对作为运算基本元的基向量没有模长与方向的特殊要求,这种运算就是向量的整体运算;如果基向量取模长为1,且要求两两垂直,如此分离出基向量系数,隐去基本元,ij,即可得任意向量的直角坐标表示,进而得向量的坐标运算。所以,向量的坐标运算实则是基向量规范化(上述两点要求)的产物,好处在于把向量运算与熟悉的直角坐标系联系起来,从而降低了向量运算的陌生感。而向量的整体运算显然相对于坐标运算更上位,因为对基向量不作上述规范化要求,析出基向量系数虽可视为所表示向量的仿射坐标,但远没有直角坐标好用。其二,缘自当前高考题对向量工具的运用。在当前必用向量解决的高考立体几何题中,一般只需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把相关向量坐标表示后即可运算搞定。受如此功利化的影响,弱化向量的整体运算能力要求不足为怪。问题根源找到,就不难确定克服的策略。首先,教师可以帮学生提炼出一个逻辑链条,即从向量“平移不变自身、数乘不变共线”两7个特性出发,推出“基本定理”,再从“基向量”规范化(两点要求)出发,推出向量的坐标表示,进一步得到坐标运算法则,以实现逻辑化、结构化地把握概念。其次,我们不妨超越功利,适时补充一些建立坐标系不方便,无需“基向量”规范化,而进行向量的整体运算非常便捷的题目,让学生充分体会向量工具的方便好用,以全面提升数学素养。例2.如图,在四面体A-BCD中,已知AB⊥CD,AC⊥BD,求证:AD⊥BC.此题反映出一个四面体中,若两对棱垂直,则第三对棱也垂直。如果不用向量工具,往往需要构造平面,这就可能难住部分同学,但用向量工具,建立直角坐标系也不甚方便。于是,运用选“基底”,进行整体运算的方法,即可得如下简捷的证明:取向量a,b,c构成基底,则由AB⊥CD得a(c-b)=0,即ac=ab.同理,ab=bc.所以,ab=ac=bc,所以,c(b-a)=bc-ac=0.所以AD⊥BC。问题5有学生发问: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离不开坐标表示,向量中也有坐标表示,解析几何与向量几何是不是一回事,如何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解决问题的方式看,有同有异。首先,向量几何与解析几何都离不开“运算”,所以,都是基于“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产物”。8类比解析几何中坐标法的三部曲,我们还可以概括出向量法的“三部曲”:(1)凭借基本定理,把几何线段转化为向量。(2)凭借算率、法则,进行向量运算,研究模长、夹角等问题。(3)把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其次,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解析几何依赖于直角坐标系而存在,而向量几何虽然也可在直角坐标系基础上进行坐标运算,但它并不依赖于直角坐标系,因为不选用规范化的“基底”,照样可以基向量作为“基本元”进行运算。从解决问题的手段看,也是各有特色。解析几何以通过二元方程,刻画动点横纵坐标的制约、依存关系,揭示动点轨迹形状、性质见长。而向量几何由于运算基本元是向量,而不是数,所以它解决问题有许多别致的方法[3]。如果我们研究“垂直”问题,解析几何中离不开“斜率之积为-1”的判断,而斜率不存在的情况要区别对待。而运用向量方法就简化的得多,只需考查两方向向量数量积为零就等价于“垂直”。如果我们研究“距离”问题,在解析几何中的距离公式一般来源于勾股定理。而运用向量工具,依向量数量积定义,向量自身相乘即得“模的平方”,成功解决了模长(两点间距离)的计算问题,展示了向量几何中求距离的独门绝技,我们可以证明与勾股定理求距离的内在一致性。如果我们研究“平行”或“三点共线”的相关问题,在解析几何9中,我们必然要考虑“斜率”,或考虑点在线上。而利用向量的方法,只需根据“数乘不变共线”,考查方向向量间是否存在数乘关系,如此简化,堪称“无术之大巧”。例3如图,A、D、B共线,AB=3AD,BC=3DE,且DE∥BC。求证:A、E、C共线。本题看似简单,但如果用平面几何的知识证明,可能涉及“同一法”的运用,这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如果用解析几何的方法解决,恐遭遇“牛刀宰蚊子,不知哪下手”的尴尬。而运用向量知识,极易得3()3ACABBCADDEAE,所以,//ACAE,即A、E、C共线。向量几何与解析几何相得益彰,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别致的计算方法,还使得解析几何的教材编写更加简约。例如,在没有增补向量内容的时候,解析几何教科书一般都要有中点公式、定比分点公式,甚至要有两直线的夹角公式,现在完全不必保留这些内容,因为利用“数乘不变共线”,把“ab”坐标表示,完全可得中点、定比分点公式。再利用向量的坐标形式完成数量积,与定义式两种运算结果构建方程,解决了两向量成角的计算,替代了解析几何中的夹角公式。问题6当前全国高考对向量要求不高,如果功利的看,这样的高考导向,有可能造成向量教学的“蜻蜓点水”,我们怎么办?不容讳言,全国高考对向量知识的考查的确要求不高,这可能是命题者基于全国教学现状的考虑。比如如下两题:例4(2015课标1理5)已知M(x0,y0)是双曲线C:2212xyERDCBA10上的一点,F1、F2是C上的两个焦点,若12MFMF<0,则0y的取值范围是(A)(-33,33)(B)(-36,36)(C)(223,22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