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但是不少家长还没真正认识到自己就是教育者。这就需要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担负起教育者的责任。“家校共管”一直是中小学对于教育的普遍做法,也是家庭与学校之间联系、地位的永恒话题。最近,一些大学也将这种做法植入了大学教育中,那么,这种做法是好是坏呢?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就让我谈谈大学生家校共管的利与弊。先说好的一面,也就是家校共管的意义所在。首先这样做容易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我认为,大学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要重视家庭的作用:家庭结构模式、教养模式、家长性格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所以,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者需要通过宣传树立家长与学校沟通的意识,创设多种途径,保证沟通渠道畅通;在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及时与家长沟通,确保将问题得到最合适的解决。重视家庭的作用有利于做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家庭是每个学生成长的最初环境,家庭的结构模式、教养模式、家长性格都会对他们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重视家庭的作用,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等有利于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随着独生子女的越来越普遍,许多家庭的模式演变为4-2-1式的,这势必造成他们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习惯。这些性格习惯在进入大学开始集体生活后便呈现出弊端:有的同学不顾其他人感受按照自己的作息习惯来生活;有的同学从来不打扫卫生,也不注意个人卫生;有的同学缺乏物权意识,将他人的东西当自己的来使用。这些行为在人际交往中都会造成负面影响,引发学生心理危机。所以,适当开展家校联系活动,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中央16号文件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两个重要力量,离开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脱离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对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发展不利。学校需要合作,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是时代的需求。大学家校共管的最终目的就是在于是大学生成长成才。通过家校合作,充分了解孩子道德品质,个性特点,和心理动态等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到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关怀,能够激励其成为有用之才。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家校共管能够优化高校教育水平。在家校合作中,家长对于高校的办学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通过家校共管,家长对学校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会提出改善学校教育的要求,这也成为了学校不断优化的动力。搞笑的教育水平、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最终得益的是高校学子。家校共管也能使家长教育观念改变,国内大学生家长通常在大学阶段对孩子放松了教育,家校共管可以帮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与学校共同努力培育更为优秀的大学生。此外,近几年来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时间频发,比如药家鑫事件、室友投毒事件等等。如果当时学校、家长、孩子之间能做好沟通的话,这样的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其实学校采取家校合作的方法也是无奈之举,因为有时孩子在学校出了事,很多家长想到的都是去找学校麻烦,他们觉得把孩子送到学校,学校就应承担照顾孩子的全部责任,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所以学校这样也是迫不得已。好了,说了这么多好处,该谈谈家校共管的弊端了。最为尖利的矛盾便是,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正如那位前苏联教育学家所说,家校合作是教育儿童的方法,那么这样的方法真的同样适用于大学生吗?我觉得未必。据我所知,国外的任何一个大学,无论是美洲还是欧洲,只要是对待成年学生,一律一视同仁,按照法律和校规令行禁止。学习归教授管,健康归校医管。不上课设考勤,考不好重修,重修不过退学,损害公物赔偿,违纪开除,违法交警察,一切都以对待成年人的标准来做,也确实应该如此——我们确实已经是成年人了。大学时思想自由,性动力性的地方,是成年人为自身发展主动接受知识熏陶的地方,我觉得,作为十八岁以上的成年人,我们的思想和生活应该能独立自主了。而以国内目前的教育来看,似乎老师们永远觉得我们还没有长大,或许这是因为中小学的教育比较失败,那么果真如此的话,我想法定成年年龄或许应该修改为24岁。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中国人没有18岁孩子就成年了的观念。大学是什么?大学是求知者和青年学者与大学者和教员分享、交流学术的地方,不是走班制中小学校。我的姐姐在欧洲、美国留过学,她告诉我,学校附近没有配套宿舍和生活设施,在校学生一般都自己租住公寓生活。对于奖学金生和非本地的贫困生学校提供廉价的宿舍楼,但是这些宿舍往往离学校很远。大学只管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习情况打分,也只告知学生自己。而教员能和家长联系的机会只有在学生获奖,毕业或是出现严重疾病时才会出现。家校共管很大的一个弊端就是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成长,为什么学生独立性差,就是因为学校和家长管得太多。诚然,学生是需要约束的,但我认为这种来自学校与家长的共同监督、约束只应存在于中小学时期。因为总有一天我们将面临自立,我们将没有学校家长的监督。如果一个人一直是在学校、家长的“监控”下成长的,那他就会丧失自己对事物的辨别、决定的能力,这样的人不能算成年人。所以我觉得在大学这个类似小社会的场所,多培养、锻炼我们的自主性是更加重要的。如此看来,家校共管的意义确实见仁见智。我觉得,学校可以适当地进行“家校合作”来进行共同监管,但是不能把其作为主旋律。毕竟,我们是彻头彻尾的“成年人”啊!所以,学校不应该只重视学生的纪律性好坏、成绩好坏,更应该重视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不能怕学生犯错,不能因为怕学生犯错就像管娃娃一样管大学生。学生犯了错,依照校规甚至法律进行惩处,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成长。想想看,我们口中一直说的“健康成长”真的健康吗?并不是,健康成长不是说成绩好、听话、不犯错就是健康了,更重要的一点是,孩子能够自己担负起一份责任了,能够向成年人看齐了,这才叫成长。在大学在这个小社会里,也更容易培养自己的独立性,我们不能错过。以后当我们到了公司、单位的时候,个人的能力便更为重要,总不能上了班还要父母管着吧。如果要真的实施家校共管的话,我不会反对。但我还是更倾向于不要将其作为大学生活的主旋律。高中毕业,我的父母都说过,我的事他们不想再过问了,一方面他们想锻炼我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他们真的累了,他们已经管了十几年了,真的该歇一歇了。我并不是对家校共管这种约束感到厌烦,也不是犯了错害怕父母的责罚,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让我的父母休息一下。我成年了,马上就到了回报父母、孝敬父母的时候了,我不想都成年了还让他们操心,还让他们费心费力来管我,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