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卓越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分水小学张良春一、卓越课堂的概念:“卓越课堂”是指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突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彰显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最优化的课堂形态,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卓越课堂是一种课堂教学文化卓越课堂是最优化的课堂教学形态卓越课堂是“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文化和“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的课堂教学理念。卓越课堂就是生本课堂(学本课堂)卓越课堂的特点:(1)生命性卓越的课堂是充分尊重师生生命的、释放师生生命激情的课堂。(2)互动性卓越的课堂不是教师“一言堂”,也不是少数学生的“多言堂”,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全体学生进行充分的表达、交流、思维、分享的师生、生生之间多维互动的课堂。(3)知识性卓越的课堂绝不能丢掉我国“双基”(现在新的课程标准是“四基”)教学的优良传统,尤其要重视人类经典知识的学习与掌握。(4)智慧性卓越的课堂不仅追求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特别重视智慧和情感教育。(5)生成性卓越的课堂相对于传统课程的载体——教材而言,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具有增值性。这里的“增值”既来源于学生课外学习知识与经验的分享,更来源于师生、生生互动中发现的“新知识”。(6)超越性正如海明威所言:“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卓越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不断超越自我的课堂。(7)个性化卓越的课堂必然深刻地打上教师本人独特的个性与风格。越是张扬教师个性的课堂,越是教师智慧潜能发挥到极致的课堂,越是具有卓越品质的课堂。二、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一)工作目标1、总体目标“卓越课堂”是指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能力为重、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突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彰显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最优化的课堂形态,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分阶段推进“卓越课堂”建设,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使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堂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全面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普遍达到“有效课堂”要求,总体水平明显提高。2、具体目标——在教学目标上,整体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三维目标,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准备上,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和课标要求,准确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和教学环境,恰当选择教学素材,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合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层次性和多样性,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着力挖掘学科和课堂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灵活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上,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形成师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共同学习的过程,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教学评价上,既重视学习结果,又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既重视学习能力提升,又关注学习情感和态度。加强学生日常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采用学生、教师、家长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教学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励学生全面发展。(二)实施九大行动计划1、课程建设计划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围绕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开发具有重庆特色的地方课程,将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人生指导等纳入地方课程内容。结合学校传统优势、学生兴趣需要,开发特色文化建设、乡土资源发掘、学科拓展等内容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丰富学生课堂教学资源。定期开展校本课程展示、评比活动,积极推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重视和发挥学校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等隐性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创造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通过实施该计划,构建具有特色的三级课程体系,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建设适应“卓越课堂”行动需要的课程文化。2、师生学习共同体构建计划“师生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具有共同信念、共同目标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学习团体。开展专题学习讨论,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深刻认识和理解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意义。建立和完善课堂学习小组,教师发挥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在个体自学、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和教师点评中有效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积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确保课堂教学安排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探究、质疑、交流、练习。组织教师创新设计课堂学习方案,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课堂结构,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学段及区域“卓越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实施该计划,转变知识传授者、教学支配者的教师传统角色,建立民主平等、合作互动、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3、新课程领导能力提升计划课程领导力引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决定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影响“卓越课堂”行动的质量和水平。按照“分层主导、分片推进、分类实施”的思路,依托清华大学培训基地,通过集中培训及考察培训等方式,对100名分管区(县)长及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实施专项培训,着力提高教育领导和管理水平。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对市级专家团队开展以新课标新教材解读和课堂教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专项培训,提高培训技能和指导水平。依托6所高师院校、市教科院及主城教师进修学院,以案例研讨、任务驱动等方式,分片区对600名骨干校长开展市级集中培训,为区县校长全员培训培养培训者队伍;对400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研员开展专项培训,提升课堂教学指导能力。分层次组织“‘卓越课堂’行动领导力”论坛活动,交流和分享“卓越课堂”行动的经验。通过该计划,培养一批引领“卓越课堂”行动的卓越领导团队和专家培训团队。4、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计划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是构建“卓越课堂”的关键因素。以构建“卓越课堂”为主题,启动新一轮全市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开展新任教师岗前培训,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为重点,对新教师进行不少于120学时的岗位适应性培训,不少于120学时的跟岗指导培训;开展教师全员培训,5年内对中小学教师开展不少于360学时的岗位培训,其中参加区县级以上集中培训不少于80学时;开展农村教师专项培训,市级培训重点实施5000名农村薄弱学科、边远地区村小教师等培训计划,各区县按照每年20%的比例,分层分类分片对农村教师开展全员培训。市教科院研制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各区县教研机构依据意见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建立教学基本技能考核制度。定期举办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学)案设计、课堂教学等比赛,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建设“卓越课堂”、争做卓越教师。通过该计划,提升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智慧,着力提高农村学校课改整体水平。5、学生能力提升计划学生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提升学生能力是实施“卓越课堂”行动计划的核心内容。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品质。改进传统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探索。注重知行统一,引导学生学会动手、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加强基本素质培养,广泛开展读书、演讲、书法教育等活动。减少考试次数,给予学生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和动手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力所能及的实践问题。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深入推进“减负提质”工作,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6、现代教育技术助推计划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效率、建设“卓越课堂”的重要辅助手段。到2013年,全市基本完成义务教育学校音乐、体育、美术、卫生、综合实践、科技活动等六大功能室建设和教学器材配备,配齐率达90%以上;到2015年,义务教育学校实验室、图书室等功能室建设,信息技术教学设备、教学仪器设备等教学设备基本配备达标,初中理化生、小学科学实验开出率达95%以上。加快教育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到2015年,中小学校园网建设覆盖率达到90%,中小学“班班通”建设率达到90%以上;中小学校学生计算机比达到10∶1。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建设网络辅助教学系统、数字化自主学习环境等各类教育教学应用系统,教育信息资源覆盖率达90%以上,教师对资源库的使用率达90%以上,各中小学学校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率达到90%以上。通过实施该计划,丰富教育教学资源,优化教育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7、课程辅助活动推进计划各学校(区)制定课程辅助活动实施方案,落实课程辅助活动计划,配备专任教师,建好用好“六大功能室”,扎实开展每天1节的课程辅助活动课。结合开展中小学生读书、演讲、书法、体艺科技“2+2”项目等,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开发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活动项目,实现课程辅助活动课程化。各校组建各类兴趣小组和社团,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项目,确保学生参加课程辅助活动覆盖面达到100%。将学生参加辅助活动的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每期进行考核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课程辅助活动推进计划,开发一批学生参与度高、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辅助活动体系,使课程辅助活动成为“卓越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8、课堂教学评价改革计划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导向、调控和激励的功能。以教学预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教学评价六个维度为“卓越课堂”行动重点,建立课堂预设、课堂教学和课堂评价“三位一体”的卓越课堂评价体系。市教科院研制各学科具体评价标准,并以此为依据评选先进示范典型,引导教师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理论,重建课堂教学文化。在评价标准与要求上,体现灵活性与开放性,弘扬教师个人教学风格,鼓励教师创造性实施课堂教学。在评价主体上,引导学生、家长、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教学评价。通过实施该计划,建立“卓越课堂”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将“卓越课堂”具体目标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9、课堂开放计划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是开放性、多样化的课堂。建立学校课堂开放长效机制,定期举办“课堂开放日”活动,让广大家长、社会团体等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参与教学活动,感受新课改理念要求。积极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配合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同时,把课堂向校外、社会延伸,积极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借助家长学校,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聘请“家长义工”,开设“家长讲堂”,邀请各行各业的家长到校授课,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增长见识。通过课堂开放计划,增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卓越课堂”教育体系。(三)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市教委成立“卓越课堂”建设领导小组,同时成立“卓越课堂”建设工作指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教科院,负责总体策划“卓越课堂”的实施。各区县(自治县)建立相应机构,制定方案,明确职责,统筹实施。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按照有关要求具体实施“卓越课堂”建设。区县教师进修学校(学院)负责教师培训,教科所(教研室)负责“卓越课堂”建设的研究、指导、服务,教育评估机构负责“卓越课堂”建设的质量评估和监测,教育督导室定期进行督导考核。2、加强教研机构建设建立和完善教研工作机构,落实教研人员,改进教研工作方式,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服务和指导水平。将“卓越课堂”行动纳入各级教研机构年度工作计划,作为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制定教研员聘任标准,配齐配足各学科教研员,完善教研员准入和退出机制,解决好教研员队伍的编制、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