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的公平性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的公平性研究屈珂时一、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一)国外研究现状:1、功利主义2、自由主义3、罗尔斯主义4、社会契约主义1、功利主义19世纪以来国外最有影响的公平正义理论是边沁等人的功利主义,它以效用为原则,认为公平的标准是社会中个人福利总和的大小。功利主义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出发,主张公正的社会分配应当有助于促进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2、自由主义代表人是诺齐克和哈耶克。这种公平观认为评判社会公平的标准是法治所定义的正义即程序的正义。罗伯特·诺齐克认为,分配正义论不是以平均原则为基准的,而是应该以人权为基准的,个人占有财富的资格应与其自身权利相统一。其代表作《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认为持有正义原则所追求的是一种程序正义,而非结果公正。3、罗尔斯主义美国学者罗尔斯的社会公平和正义理论将政治权利的公平与经济方面的差异作了区分,认为每个人都应平等的拥有最广泛的基本自由权,社会分配在个人之间的差异不应损害社会中情况最差的人的利益,而且地位和职务应向所有人开放。他在《正义论》中指出:“所有社会价值都要平等地分配,除非对其中的一种价值或所有价值的一种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一个人的利益”。罗尔斯所坚持的是一种机会公平。另外国外一些学者对公平与契约进行了深入讨论,认为公平作为一种价值尺度,需要通过一种具有内在约束力的规范来加以实现。作为体现公平精神的契约,就是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权利转让给整个社会而不是转让给任何一个人,同时每个人又可以从社会得到同样的权利。4、社会契约主义(二)公共政策公共性的研究1968年弗雷德里克森发表了《论新公共行政学》,文中突破性地将社会公平的价值引入公共行政,并将其视为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观”并在《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倡导公共行政的社会公平是要推动政治权力以及社会福利转向社会中那些缺乏政治、经济资源支持,处于劣势境地的人们。玛丽E.盖伊(MaryE.Guy)和肖恩A.麦克坎德莱斯在论文《社会公平:是遗产,也是承诺》中,讨论了社会公平价值理念的背景和影响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效用,分析了实现社会公平涉及的要素。史蒂文▪梅纳德▪穆迪和迈克尔▪马薛诺的文章《现实中的社会公平与不公平:作为代理人和实用主义者的基层官僚》他们通过对基层官僚的探讨,发现了社会公平与基层官僚的相关性日本学者药师寺泰藏认为:公共政策的意思与其字面的意思相同,即为公共而制定的政策。将社会公平作为公共政策的价值诉求。此外,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布莱恩·巴里《正义诸理论》,迈克尔·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亚历克斯·卡利尼克斯《平等》,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艾德勒《六大观念》,乔·萨托利《民主新论》,也涵盖着大量关于公平正义思想的论述。国外学者对公共政策价值取向以及公正理论的研究为我国公共政策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在借鉴国外公共政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创新公共政策,在保证市场机制高效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策机制的利益调节功能,声张正义,实现社会的公平。(三)公平价值观的演变资本主义社会建立早期,信奉“管的越少的政府就是越好的政府”,任由市场这一“无形之手”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层出不穷。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加上对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反思,在凯恩斯思想的影响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阶级矛盾,开始关注被统治阶级的民生问题,其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由初期的效率优先开始转向公平优先,即在不损害资产阶级利益的前提下,使被统治阶级开始能够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二、国内的研究现状和趋势(一)公平的起源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公平正义问题主要起源于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里,我国的公平观首先与横向和纵向的秩序相关。孔子提出的“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里表达了期望平均愿望。墨子主张“兼相爱”,提出了一个“爱无差等”的理想、公平的社会。西汉时期的《札记﹒礼运》中也阐述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博大思想。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则更大胆的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人不保暖,无处不均匀”的绝对平均的完美社会制度。活在均等、公平的社会里的强烈愿望。国内社会公正问题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此之前的30年间,国内有关当代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社会公正问题研究基本上是一个空白地带。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全面展开,社会公正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高度关注,国内的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广泛的研究,并充分认识到作为一个现代文明社会的根本价值尺度和基本规则体系,实现社会公正是至关重要的。以前的公共政策以注重效率为主,对社会公正问题,在公共政策范围内注意得不够。以党的十六大的召开为标志,我国进入新一轮公共政策周期,我国的公共政策价值取向已悄然发生变革,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效率与公平并重”,再到“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以此为起点,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公共政策将以公平为主要的价值取向。(二)国内研究现状当前国内关于诸多学者关于公共政策的公平取向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著名学者陈庆云认为,政府弥补市场的缺陷是多方面的,但最能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在“公平”上。进一步讲,政府政策更多地与那些谁收益以及谁付代价的公平问题相关,或者更直接地说,公共政策的重点是放在解决公平而不是效率上。李秋霖认为,一个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定然后要求公共政策决策的价值取向是建立在效率基础之上的公平,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公共政策,往往并不是一个效率最优的公共政策,而是一个使社会各个方面都比较满意的相对公平的公共政策。曾莉认为,公共政策的功能发挥需要立足于公平在市场化的背景下,公共政策与市场各有各的功能,公共政策只能作用于市场失灵的区域,以弥补市场不足而发挥其作用。在“市场机制+公共政策”的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主要解决效率问题,公共政策主要解决公平问题,公共政策在其功能发挥的整个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公平。任金秋、郭宝亮、辛榕的《政府在实现公平与效率统一中的职能探析》(《社会科学论坛》2009第1期下);纪全凌的《超越“旧”与“新”一公共行政的精神述评》(《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陆斌的《实现社会公正,构建责任政府一公共行政的精神》(《新学术》2007年第1期)等文章,反思以效率为取向的公共政策,基于社会公平价值立场与传统公共行政的效率价值比较研究,探求政府如何在社会公平价值理念指导下进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以及怎样做到效率与公平的价值统一。另外,蒋健《公共政策的公平性与和谐社会构建》(《四川行政学院报》2006年第五期),杨宏山《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与公正原则》(《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8期),朱文兴《论维护公平正义与构建和谐社会》(《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张旭霞《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与公信力问题》(《湘潭大学学报》2008年3月第32卷第二期),李建中《和谐社会视野下政府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安徽大学学报》2007年9月第31卷第五期)从不同层面介绍和叙述了公共政策的公平性、社会公平等价值,并指出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公共行政的重要意义。(三)发展趋势在现代公共行政中,要求公共政策行为体现公平的结果,尽可能满足社会主体的公平要求,恰当地运用公平原则,统筹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微观和宏观等因素,兼顾个人、集体、国家等不同主体的利益主张,平衡与之相关的利益冲突。公平应体现在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上,寓于公共政策的全过程。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但不完善的现阶段,我们要以效率基础上的公平为价值导向,重构我国的公共政策。“一个好的公共政策,并不是一个效率最优的公共政策,而是一个使各个方面都基本满意的较为公平的公共政策”。三、评价与分析纵观国内文献,关于公共政策公平性的研究,多是从较为宏观的方面作简要的论述。然而,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是极为复杂的,而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与公众偏好间的冲突现象则更为普遍,这就需要我们做出更为细致具体的研究。另外,虽然有论者从不同侧面研究了公共政策的公平价值取向,但还没有人对行政公正进行完整成体系地研究。而且,已有的研究亦存在不少欠缺和不足,缺乏对公平作比较综合的研究,忽略借鉴和运用多学科理论研究公共政策的公平性问题,因此基于以上缘由,作者认为有必要在已有的对公共政策公平性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对公共政策的公平性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价值,本文以和谐社会的构建为背景,以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演变为切入点,探索公平性在公共政策系统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的分析,比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悬殊,弱势群体的庞大,“三农”问题的严酷性,环境污染问题及资源浪费严重等等,来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的重要性。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