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和谐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20140323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吕方)论文公关和谐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内容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公共关系作为组织内求团结、外求合作的传播沟通艺术,正是一种追求和谐发展的艺术。本文从公共关系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出发,通过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阐述了公共关系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给公共关系事业带来的影响。更从实现自我和谐的角度阐述了公关与建设和谐社会所要达到的高度以及终极价值,如何以自我和谐的心态推动公关和和谐社会建设。机关工作人员如何以自我和谐来推进政府公关和和谐机关建设。【关键词】公共关系和谐社会构建关系自我和谐一、公共关系体现了和谐的理念(一)公共关系的概念简单点说,公共关系是指组织机构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下个定义就是一个社会组织在运行中,为使自己与公众相互了解、相互合作,采取传播、沟通手段争取公众的科学与艺术。实际上,关于公共关系的定义有很多,一般指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手段使自己与相关公众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使双方达到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反映了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活动,也是一种管理职能。它本意是社会组织、集体或个人必须与其周围的各种内部、外部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它是一种状态,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都处于某种公共关系状态之中。它又是一种活动,当一个工商企业或个人有意识地、自觉地采取措施去改善和维持自己的公共关系状态时,就是在从事公共关系活动。-2-(二)公共关系和谐的特点1、中国传统与特色公共关系和谐哲理思想。(1)仁与爱。由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提出。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统治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是东亚人文主义精神的高度概括和体现,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中国,仁爱是主流儒家文化的核心概念。孔子提倡的“仁、爱、忠、信、义、孝、佛”等伦理道德的内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尤其是“仁”做为孔子道德哲学的最高原则,代表了中华民族合乎理性的选择。孔子处在春秋时代,亲自经历着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目睹了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大动荡和社会矛盾的尖锐化。他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站出来企图以“仁”的思想做为稳定社会秩序、调整人际关系的有力武器。应该肯定,孔子以“仁”协调人际关系,有重大的文明之价值,是一种符合理性的正确选择。(2)礼。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随着中国的发展,“礼”无与伦比的魅力必将会再度大放异彩,使世界眼中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开放的民族,而中国当然就是一个文明、开放的国度。(3)和。“和”是中国古代孔子儒学思想的一个精华。所谓“和”就是在认识基础上形成的-3-以和谐为核心的综合性概念。在孔子看来,人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彼此的关系如何。在这里,“和”被冠以“中庸”之名而得以成为各种关系的最高准则。具体而言,儒学之和包括四个层面,即人与己之和、人与人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天地之和,其价值终端为与己和乐、与人和处、与社会和融、与天地和德。这是一个由内及外、由小及大的发散推演过程。《大学》中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大人生目标,正是“和”的精神推己及人的具体实施过程,所谓己和、家和、国和、天下和。(4)合。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5)义与利的关系处理。“见利思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所谓义,就是道义、正义,或者国家的整体利益;所谓利,就是个人的名誉、地位、权利、金钱等个人私利。义利观问题作为中国古代伦-4-理思想史的基本问题之一,其核心问题实质上是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或者说社会利益的关系。中国先秦孟子提出“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君子养浩然之气”,宋明理学也将义放在重要位置。2、现代公共关系所包含的特点。(1)时代性。社会随时代进步,公共关系以时代为背景,融入社会的大环境之中。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文特点,都会产生不同的公共关系理论、方法和形式。只有适应了时代的公共关系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2)多面性。多面性指公共关系建立不是个人、社会组织或团体的单边行为,它总会牵涉到两个或多个有关联的第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特性联系。不过,各关联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程度不同。(3)互利性。任何个人、社会组织或团体之间发生的连带关系总是会存在双方的利益,公共关系依靠沟通、交流、协作等手段,创造的和谐、互惠氛围,能对社会活动中各主体利益产生调和作用,这不仅仅能让公共关系主体受益,而且也能让客体(公众)受益。(4)程度化。公共关系随主体与客体相互间情感、利益的紧密成分,呈现出“疏松、普通、至交、亲密”四个关联程度。信息传播到位、沟通融洽、利益一致,则公共关系紧密的程度就高。反之,其紧密的程度就低。(5)目的性。社会是靠利益结成关联的有机整体,建立公共关系必然会直接或间接的带有某种目的性(或是情感需求,或是利益需求),反映的是某种价值取向。只有目的明确,公共关系选择的客体才有针对性,采用的沟通、交流、传播、协作等手段才能直接、有效,并使公共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具有价值和意义。(6)连惯性。公共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一项长期、系统、繁琐的工程。根据公共关系目的,关系主体需要经过深入调研、周密策划,有效选择-5-有共同利益的客体建立公共关系。同时,需要根据关系双方的利益变化,依靠传播、沟通、协调等手段,对公共关系进行维护、促进,使公共关系持续得以发展。(7)逆转性。逆转性是针对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的位置而言。因价值需求,公共关系的一方会主动搭建关系桥梁,主动搭建关系桥梁的一方属于公共关系主体,接纳公共关系的一方属于公共关系客体。但随着价值需求程度的转变,一旦客体对公共关系的依赖性增强时,便会积极与主体进行角色互换,比如:主动沟通、交流等。当客体的主动性超越主体时,客体自然就转变成了主体。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理念。“和谐”成了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因此,从更深层次的把握“和谐社会”的要点也随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发展社会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二)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6-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一任务分别反映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要求的各个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三、公共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二者关系极为密切,不可分割(一)是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运用有效的传播手段,使自身适应公众的需要,并使公众也适应组织发展需要的一种思想、策略和管理职能;而和谐社会则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从定义上,不难看出公共关系注重的是过程,社会和谐关注的是结果,他们的最终目标一致:追求社会和谐。(二)解决的问题具有一致性公共关系作为社会组织解决矛盾,化解冲突的管理机制,作-7-为社会为摆脱社会危机困境,谋求新发展的一种选择,进入了社会组织的管理领域,为缓解社会矛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公共关系从诞生伊始就具有和肩负有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的使命。社会和谐是公共关系事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公共关系要追求的最终目的。公关与和谐社会是一个问题系列,充分认识公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影响着其他问题的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就是“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卓越的公关支撑,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也赋予了公关新的使命,公关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积极意义。和谐社会是法治保障的公正、公平、正义的社会,公关的真诚合作遵循道德规范和法律的意识更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的意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卓越有效的公关工作,更需要将公关中的和谐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联系起来。过去的十几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不是群众意见最少的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有高素质的公关专家和卓越的公关工作。总之,公共关系和和谐社会所达目的一致,公共关系中体现着和谐社会理念,社会和谐是公共关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三)发挥公共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上来看,许多方面是同公共关系的本质不谋而合的。即使是在本质出发点是为资本家、少数人集团谋-8-利益的资本主义社会,公共关系亦能为维护公众利益、调整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发挥巨大作用,那么在中国共产党执政、本质出发点是为全国绝大多是人民谋利益的社会主义中国,公共关系更加可以在我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业中大显身手,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1、大力开展公共关系教育,提升全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