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旅游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九章旅游篇第一节旅游与旅游业一、旅游的定义及旅游业的兴起1.旅游定义旅游即”旅游游览”,基于不同目的,分为:交往定义、国际定义、目的定义、时间定义、流动定义、相关定义等。依据现代旅游发展的客观实际,参照以上各种旅游定义,我们可归纳其定义为:旅游是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国他乡访问的旅行和暂时停留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2.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古代旅游以“行”为前提,在19世纪40年代以前,旅游业为非产业化的旅行时期。经历了宗教旅游、商贸旅游、探险旅游、考察旅游等形式。19世纪40年代至二战结束,是近代旅游业的发展阶段。1841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开始经营旅游代理业务并创办了托马斯·库克旅行社。二战后,是现代旅游业高度产业化发展的时期。旅游业收入上升,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为影响旅游业增长最主要的因素。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NP达400美元时,国民将普遍产生旅游动机。二、旅游系统根据在旅游活动中各自功能的不同,其系统构成有三大因素: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产品;旅游介体—旅游业与贯穿于其中的旅游活动。从空间表现形式看,旅游系统为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通过旅游通道相互作用的一个空间系统。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它包括旅游需求、旅游供给系统及许多子系统。诸如:旅游地域系统、旅游市场系统、旅游服务系统、旅游商品系统、旅游教育系统等等。这些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制约的部分,构成了复杂的旅游结构体系。地理学者常以地理空间的角度来研究它:客源地—产生旅游者的地域,客源地的形成是经济发展的结果。目的地—旅游吸引物比较集中,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具备旅游功能的区域,它是旅游流指向的目的区域。旅游通道—联系客源地和目的地的桥梁。交通为旅游的通道和媒介,是构成完整的旅游功能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没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就不能形成旅游流(客流)。三、旅游业旅游业是指为旅游者从居住地到目的地、再回到居住地的旅游活动全过程服务的所有相关企业的总和。现代旅游业具有如下特征:1.大众性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劳动大众成为旅游大军的主力。大众旅游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旅游活动参加者的范围已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已不再为少数达官贵人、资本家所独享;二是现代旅游活动以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为模式,它已成为占支配地位的旅游形式;三是旅游越来越多地被一些国家的公司、企业作为激励员工的手段。2.综合性旅游产品的生产、销售、消费及旅游管理,涉及社会的许多行业和部门,如资源开发、城乡建设、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物考古、交通通讯、餐饮住宿、医疗卫生、商业贸易等,要求各行业、各部门协调合作。同时,旅游效益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还必须达到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3.地域性造成旅游业分布不平衡性或地域差异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旅游资源分布的区域差异是基础,它决定了形成不同供给水平且各具特色的旅游区(地);其次,是各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性;第三,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具有区域性等。4.持续性二战后,旅游业成为世界上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被誉为20世纪的经济巨人。从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持续不衰。国际旅游人次约为2530万人次,1960年为6930万人次,1970年为15969万人次,1980年为28484万人次,1990年增加到41500万人次,1995年超过59200万人次,据专家测算,2010年将超过100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5500亿美元。在此期间,国际旅游收入增长了98倍。另外,旅游业还具有季节性、脆弱性等特点。第二节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行为层次一、旅游者根据旅游者出游地的行政区域范围,可将它分为两大类:国际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1.国际旅游者1963年联合国在罗马召开国际旅游会议,将国际游客分为国际旅游者和国际短途旅游者。国际旅游者指在目的地国家的接待设施中,至少度过24小时的游客。其旅行目的可以是下列情形之一:娱乐、度假、健康、学习和运动;商务、探亲访友、出访、会议。国际短途旅游者指利用目的地国家的接待设施不足24小时的游客(包括从海上巡游船上岸游览的乘客,但不包括不在过境地停留的直接过境游客)。2.国内旅游者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跨越边境。世界旅游组织将国内游客分为国内旅游者和国内短途旅游者。国内旅游者即为了娱乐、度假、运动、商务、会议、学习、访友、健康或宗教等目的,在本国某目的地旅行超过24小时而少于1年的人。国内短途旅游者是指基于上述任何一目的,在旅游目的地的逗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人。二、旅游动机的分类及影响因素1.旅游动机的分类旅游动机是促使一个人有意于旅游以及到何处去、做何种旅游的内在考虑,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Maslow)认为人类的需要是行为产生动机最基本因素,他提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第一,生理需要;第二,安全需要;第三,社会性需要;第四,尊重需要;第五,自我实现需要。需要五层次逐层上升,低一级需要满足后,追求高一级需要。旅游者外出旅游的动机,一般不大可能只为满足较低的三个层次的需要,旅游动机是在满足了人们最低的生理需要之后才产生的。下面介绍两种旅游动机分类法(1)麦金托什分类法。美国旅游学家罗伯特·麦金托什将旅游动机分为四类:①身体健康的动机。②文化动机。③交际动机。④地位和声望的动机。(2)田中喜一分类法,日本学者田中喜一也将旅游动机分为四类,即:心情的动机,身体的动机,精神动机,经济的动机。每一种旅游动机都反映了旅游的不同需求。2.影响因素影响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因素很多,个人状况,社会环境都对旅游动机有重要影响。(1)个人状况①性别、年龄与身体情况。②经济能力与余暇时间。③心理因素。(2)社会因素旅游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旅游动机的产生和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治安等要素的影响,旅游地资源性质、特征,旅游服务设施,旅游交通等,人们在这种社会旅游环境下,根据个人的情况产生各种旅游动机。三、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1.感知环境影响旅游决策的感知环境包括两个方面,即旅游地的旅游环境与客源地到旅游地的感知距离。旅游环境是指旅游地的性质,资源的内容及组合情况,不同逗留时间的活动内容组合,旅游地的环境质量,旅游地的接待条件五个方面。客观距离为地表两点的实际距离,以里程来衡量,感知距离是心理感应距离,用克服客观距离所消耗的时间、资金和精力给人的感应来衡量。客观距离是感知距离的基础,感知距离的远近取决于交通便利的程度,现在由于航空事业的发达,缩短了人们头脑里洲际往来的感知距离,在旅游决策过程策中,对旅游地的吸引力起着增强和削弱作用的,是感知距离而不是客观距离。2.旅游偏好人们在进行旅游决策的过程中,不仅要受到共性影响,即感知环境差异的影响,还要受个性特征,即国情、民俗习惯,以致个人的兴趣、爱好与性格差异的影响。我们将这一个性特征差异称为旅游偏好,旅游偏好对决策者的影响,可以从居住环境、年龄、职业、学历等方面去研究。(1)居住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2)年龄。(3)职业。(4)学历。3.最大效益原则人们进行旅游决策时,追求在资金和闲暇时间限制下的最大旅游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最小的旅游时间比。有两种途径可求得最小的旅游时间比:一是当地点尚未确定时,在旅游地类型相同、所提供的游玩时间近似的诸旅游地中,选择距离居住地最近的旅游地。二是当旅游地确定后,选择最快捷的交通方式。在单程旅行时间超过12小时时,选择晚间发车的车次。(2)最大的信息获取量或最高的满意度。人们在选择旅游地时有两种倾向:①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旅游。②选择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地旅游。四、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陈传康认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基本层次、提高层次和专门层次。1.基本层次旅游活动最基本的层次为观光旅游。2.提高层次娱乐旅游和购物旅游为旅游活动的提高层次。3.专门层次这种旅游行为从属于某一特殊目的。如出席会议、科学考察、文化交流、登山探险、宗教朝觐等。专门层次的旅游不具有普及性。不同的旅游行为层次各有侧重,这主要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性质。不同的旅游行为层次可以同时并存,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并不一定要在较低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的优势出现之后才出现。但一般来讲,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的出现,是在较低层次活动出现之后。第三节旅游资源一、旅游资源的概念旅游资源又称旅游吸引(因素),即在现代社会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现旅游行为的因素的总和。它是指具有吸引旅游者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旅游资源可以是具体的物质形态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抽象的,如社会风气等。旅游资源的形式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物质和精神的满足;二是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旅游资源的特征是:(1)位置的固定性。(2)类型的多样性。(3)变化性。(4)经济价值的不确定性。(5)可创新性。二、旅游资源的分类人们可以从旅游资源产生的原因和历史,是否可以再生,利用方式,赋存状况等各种角度来进行分类。但一般是从它产生的原因或称为属性的角度,将其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两大类。还可细分为若干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与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将旅游资源分为6类74种基本类型。(1)地文景观类。共有13种基本类型:典型地质构造,标准地层剖面,生物化石点,自然灾变遗迹,名山,火山熔岩景观,蚀余景观,奇特与形象山石,沙(砾石)地风景,沙(砾石)滩,小型岛屿,洞穴,其它地文景观;(2)水域风光类。共有7种类型:风景河段,漂流河段,湖泊,瀑布,泉,现代冰川,其他水域风光。(3)生物景观类。共有6种类型:森林,古树名木,奇花异草,草原,野生动物栖息地,其他生物景观。(4)古迹类与建筑。共有32种基本类型:人类文化遗址,军事遗址,古城和古城遗址,长城,宫廷建筑群,宗教建筑,殿(厅)堂,楼阁,塔,牌坊,牌碣,建筑小品,园林,景观建筑,桥,雕塑,陵寝陵园,墓,石窟,摩崖字画,水工建筑,厂矿,农林渔牧场,特色城镇与村落,港口,广场,乡土建筑,民俗街区,纪念地,景观地,其它建筑或其它古迹。(5)消闲求知健身类。共有11种基本类型:科学教育文化设施,休疗养和社会福利设施,动物园,植物园,公园,体育中心,运动场馆,游乐场所,节日庆典活动,文艺团体,其它清闲求知健身活动。(6)购物类。共有5种基本类型:市场与购物中心,庙会,著名店铺,地方产品,其它物产。按旅游活动的性质,可将旅游资源分为观赏型旅游资源、运动型旅游资源、休疗养型旅游资源、娱乐型旅游资源等。若按利用与开发状况,还可将旅游资源分为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即将开发的旅游资源,潜在的旅游资源。三、旅游资源评价它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和前提,直接关系到开发的前景。旅游资源评价的结果,是根据一些标准将它定为世界级、国家级、省市级、县级。对旅游资源的评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为旅游资源本身评价和旅游资源开发评价,前者主要是依据旅游资源调查所得到的该项旅游资源的特征资料,判断出它在同类资源中的地位;后者以对旅游资源本身的评价为基础,并加上开发条件、客源市场等因子。这两种评价的结果有相当大的差异。如珠穆朗玛峰,西夏王陵等,从旅游资源本身评价的角度,都具有唯一性垄断性,但若从开发的角度评价,其评价结果却大大降低。旅游资源常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方法。1.定性评价这是一种描述性的评价方法,对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行开发利用。我们列出了以下10项标准。⑴美学价值。即它能提供给旅游者的美感的种类及强度。⑵文化价值。即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⑶科学价值。即它在大自然变迁或人类科学文化发展中的地位。⑷历史价值。即它产生的年代及是否与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关,所存文物古迹的数量。⑸环境质量。它直接影响旅游地的吸引力。⑹组合状况。指在同一旅游地内不同要素的组合或同一地域内旅游资源的分布、配置状况。⑺区位条件。它的优劣,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影响极大。

1 / 4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